求关于天安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故事

如题所述

人民英雄纪念碑: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作出决议,在天安门广场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1951年国庆,在征集的200多幅设计方案中,决定以梁思成的设计方案为主,再综合其他3个方案,建筑纪念碑。1952年8月1日正式动工兴建。1953年重达百吨的碑芯巨石石坯自青岛运来,碑芯成品高14.7米,宽29米,厚1米,重60吨;碑身由413块花岗岩组成;碑基由17000多块花岗岩和汉白玉组成,面积3000多平方米。碑座四面嵌着8幅巨大的浮雕,内容分别为焚烧鸦片、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胜利渡长江。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中央,与天安门遥遥相对,上有毛泽东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背面是毛泽东起草、周恩来书写的碑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4-08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抗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解密1

  建塔,建亭,还是建碑?

  前不久,记者在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彦涵艺术研究展”上结识了我国著名画家、现年92岁高龄的彦涵老先生,他曾经创作了《当敌人搜山的时候》《不让敌人抢走粮食》《向封建堡垒进军》等著名作品。此次展览,彦涵先生将自己的10幅作品捐献给了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

  采访中记者偶然得知,彦老还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创作者之一。然而,低调的他在过去的50多年里却很少向人提及这件事。为了解更多情况,记者展开了关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采访。

  来到北京,记者首先联系到了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美术研究》杂志副主编殷双喜。殷双喜编写了《永恒的象征——人民英雄纪念碑研究》一书,可以说,对于人民英雄纪念碑,他颇有发言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需要有一个重要的历史象征,它该是什么样子呢?一座塔还是一座亭子?”殷双喜介绍说,当时的设计者梁思成认为,它应当“像一座中国到处都能找到的石头纪念碑”,这个建议最终被设计小组接受。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04-11
io
第3个回答  2007-04-08
在党中央及北京市委领导下成立了以彭真同志为主任的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根据政协第一次会议决议精神,组织了解放后第一次国内大型美术创作活动——人民英雄纪念碑十面浮雕创作。经过雕刻家、画家、史学家、建筑家及广大石刻艺人的共同努力,历经六年时间完成了当时国内最大的第一座纪念性的建筑工程。三十年后此项工程在全国第一次城市雕塑评奖活动中获得最佳作品奖。

1952年下半年,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部分教师、学生开始为建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创作做准备工作。一方面从北京、曲阳等地请来了具有相当技术水平的石刻艺人,在美术学院为他们开办了学习班,提高艺术修养,并学习使用点线机及刻划写实性的石雕作品方法:一方面从各地调集人员,组织一些史学家、画家、雕刻家开始探讨、研究。根据政协通过的碑文内容,拟定十面浮雕的题材和内容。经过学习、访问、社会调查等一系列工作,初步提出了十几个主题设计方案,向各界领导及群众广泛征求意见。在刘开渠等同志的具体领导下,经过反复研讨,重新调整了题材、构图,确定了正面为“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支援前线和欢迎人民解放军”的主题,由刘开渠先生主稿;西侧为“抗日游击战”,由张松鹤先生主稿;“八一南昌起义”由萧传玖先生主稿;背后“五卅运动”由王临乙先生主稿;“五四运动”由滑田友先生主稿;“武昌起义”由傅天仇先生主稿;东侧“金田起义”由王丙召先生主稿;“焚烧鸦片”由曾竹韶先生主稿。题材确定后即着手塑造1/4小稿工作,走访各界,搜集形象素材,同时开始对石料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工作。为了争取更多的创作时间,采取了先进行碑座施工,后安装石雕浮雕的方案。在创作过程中,不仅将小稿送市委讨论并报中央批准,还将小稿陈列在北海公园,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在这个基础上又进行了1/2稿的塑造工作。并组织老专家们在国内各大石窟进行参观考察,拍摄了大量照片资料,翻制大量实物。经过对古今中外许多浮雕进行的分析研究,确定了现今作品的风格,即浮雕人物比例适当,场面宏伟、生动、活泼,表现的内容深刻;与广场其它建筑不仅在色彩上,而且在比例上、体量上均比较协调,成为歌颂英雄、教育人民的很好的形象教材。

在当时的创作过程中,经过反复讨论确定了几个需要统一的问题,即关于画面是否出现具体人物形象问题,是否出现反面人物问题,是否通过暴露敌人的残酷来歌颂英雄的问题,等等。经过上上下下交换意见,最后确立了不出现具体英雄人物,在有限的画面更多的概括表现人民英雄英勇奋战,不怕牺牲,艰苦奋斗为主题的形象,不去过多地暴露敌人残酷的一面。至于构图,当时不仅有可供参考的希腊巴底农式表现方式,也有中国礼佛图式的构图方法,更有在当时新出现的苏联大透视的“宣誓”的构图。经过研究讨论,确定了现在的构图方法,它不拘泥于平行构图,每幅构图从内容出发,尽量使其表现充分,注意互相呼应,保持了与建筑的和谐。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