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周率的历史(我国古代)

如题所述

中国 古算书 《周髀 算经》(约公元 前2世纪)的中 有“径一 而周三”的记载,意即取π=3。 汉朝 时,张衡 得出π的平 方除以16 等于 5/8,即π等 于10的开方(约 为3.162)。这个值 不太准确,但它简单 易理解。公元263 年,中国数 学家刘徽 用“割圆术”计算圆 周率,他先从圆内 接正六 边形,逐次分割 一直算 到圆内接 正192边形。他说“割之 弥细,所失 弥少,割之 又割,以至于 不可割,则与圆 周合体而 无所失矣。”,包含了 求极限的 思想。刘徽给 出π=3.141024的 圆周率 近似值,刘徽在得 圆周率=3.14之后,将这 个数值和晋武库 中汉王莽时代制造的 铜制体积度 量衡标准嘉量 斛的直径 和容积检验,发现3.14这个 数值还是 偏小。于是继续割 圆到1536边形,求出3072边 形的面积,得到令自己 满意的圆周率 3927/12 50=3.1416。
公元4 80年左右,南北朝 时期的数学 家祖冲之 进一步得出 精确到小 数点后 7位的 π值,给出不 足近似 值3.1415926和过剩 近似值3.1415927,还 得到两个 近似 分数值,密 率355/113和 约率22/7。在之后 的800年里祖冲之计 算出的π值都是最 准确的。其中的密 率在西方 直到15 73年才 由德国人 奥托得到,1625年发表于荷兰工程师 安托尼斯的著作中,欧洲称 之为安托尼斯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06
 中国数学家刘徽在注释《九章算术》(263年)时只用圆内接正多边形就求得π的近似值,也得出精确到两位小数的π值,他的方法被后人称为割圆术。他用割圆术一直算到圆内接正192边形。
  南北朝时代著名数学家祖冲之进一步得出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的π值(约5世纪下半叶),给出不足近似值3.1415926和过剩近似值3.1415927,还得到两个近似分数值,密率355/113和约率22/7。他的辉煌成就比欧洲至少早了1000年。
希望对您有帮助,望采纳,您的采纳将是我们回答的动力
第2个回答  2013-11-06
南北朝时期数学家祖冲之推算出来的 3.1415926-3.1415927之间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