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靖难之役没有形成诸王割据?

明初初期发生的靖难之役是由燕王朱棣发起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西汉的七国之乱还有西晋的八王之乱都是由于藩王势力过于强大引起的,但为什么靖难之役没有和七国之乱还有八王之乱一样形成全国性的诸侯割据呢?希望分点剖析!!谢谢

先看看靖难时各位藩王情况吧
宁王朱权,为朱棣挟持,被迫靖难。靖难后移藩南昌,终身被监视。
楚王朱桢,中立,未参与。
蜀王朱椿,中立,未参与。
肃王朱楧,正在移藩,中立,未参与。
庆王朱栴,中立,未参与。
辽王朱植,支持朱允炆,被移封荆州,无实权。
谷王朱惠,先支持朱允炆,后给朱棣带路。后被废为庶人,死于狱中。
周王齐王代王岷王湘王已经被削。
二代秦王朱尚炳,支持建文帝,靖难之后被朱棣打压,差点削掉王位。
二代晋王朱济熺,支持建文帝,靖难之后被削。
二代鲁王朱肇煇,尚且年幼,无立场。
其余诸王要么已死,要么年幼未就藩。
靖难时起兵参与藩王的并不多,主要交战方只有朱允炆和燕王宁王势力,大多数都在观望,并没有出现群雄并起的情况,所以并没有诸王割据的前期条件。
靖难之后,朱棣即位天子,已经成为最强势力,其余诸王即没有实力,名分也不够充分,后期条件也没有。
所以靖难之役没有形成诸王割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2-12
1.当时有点实力的藩王,特别是有兵的,被建文帝弄死的差不多了,剩下的大部分都是没打过仗。
2.朱棣称帝后继续削藩
第2个回答  2021-12-12

靖难之役之所以没能形成诸王割据的局势,个人认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藩王们没心思一起谋反,条件不允许,零零散散很难聚集。

而汉景帝时爆发“七国之乱”是因为藩王们抱团了,有这心思,且条件允许。

1、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朱元璋的儿子们都在干什么?

朱棣在老朱家排行老四,他发动靖难之役时,他前面的3个哥哥都已经死了,有2个弟弟早夭。建文帝在对朱棣开刀前,已经拿5个叔叔开过刀了,5个藩王被废。

朱元璋虽然儿子多,一共有26个,但等到他去世,老四朱棣谋反时,有6个儿子还小,还在南京还没到年龄去就藩,被建文帝控制在手中,根本成不了事。

这下就已经16个儿子不顶事了。

再说之后的几个,有4个不想惹事,只想过太平日子,保持中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有一位辽王朱植,实力还蛮强,是九大塞王之一,可被建文帝召到南京去了,因为建文帝怕他和朱棣联手。

有一位“墙头草”,朱元璋的第19个儿子朱穗,开始为建文帝做事,最后眼看形势不对劲,和李景隆一起献诚投降,打开了金川门。

朱元璋这么多儿子中,只有一位支持朱棣谋反,还是被迫的。

那就是宁王朱权。

宁王朱权实力强劲,有多强劲?

甲兵八万,战车六千,还有“朵颜三卫”,宁王完全被朱棣胁迫着参与谋反的,朱棣控制了他的精锐,然后去造反。可以这么说,朱棣之所以能最后“靖难之役”成功,宁王的这些精锐功不可没。

“靖难之役”一共打了四年,看上去很久,其实已经很快了,要知道“安史之乱”爆发后八年才彻底平定,这种地方上和朝廷对抗,时间拖得越久越难成功。

朱棣成功了,一方面归功于自己实力强,运气好,另一方面还要感谢一下他兄弟宁王的精锐。

2、汉景帝时爆发七国之乱,是什么情形?

汉景帝时,汉景帝采纳晁错的建议,进行削藩,目的也是为了巩固皇权。

不过当时的情形和朱棣谋反时又不同。

朱棣谋反是单枪匹马地干,“拉拢”了一个宁王,也是为了他手里的精锐。

而七国之乱,虽然开头差不多,汉景帝先后对楚王、赵王、胶西王进行削夺封地,但之后诸侯王是有预谋的进行谋反。

吴王刘濞早在汉景帝刘启还是太子时就和他有过节,因为刘启和吴国太子弈棋,吴国太子争棋道,刘启一气之下用棋盘把他砸死了。

之后吴王刘濞一直心怀不满,等到汉景帝进行削藩,他怕削夺封地没有止境,就产生了举兵反叛的想法。

而其他藩王也有意作乱,于是吴王、楚王、胶西王、胶东王、菑川王、赵王、济南王全都举兵反叛。

七国之乱虽然开始时声势浩大,但随着汉景帝起用周亚夫,战事很快有了转机。

七国之乱只用了三个月不到就被平定了。

同样是削藩,建文帝削藩面对的是实力强劲、作战经验丰富,且正值壮年的朱棣,而汉景帝削藩,面对的七国军队,战略谋划都很欠缺。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21-12-12
官非必备在于其人。
关键看组织者的能力。
如果没有平王想省事的一个表态怎么会有战国五霸七雄。
第4个回答  2021-12-12
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在侄子朱允炆削藩政策的步步紧逼之下,愤然起兵抗争,自此,叔侄2人之间展开了一场历时4年的生死大战,最终以建文帝朱允炆彻底战败、离奇失踪,叔叔朱棣彻底胜利、如愿登上皇位而告终,史称“靖难之役”。那么,这场叔侄之间的生死大战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朱棣说:真相就是“清君侧、靖国难”

其实,朱棣在起兵之前,也是犹豫了很久!

朱棣知道,虽然自己贵为手握重兵的藩王,但终究只是臣子而已,如果一旦起兵,身上将深深地刻上反贼的烙印,他一生虽然读书不多,但却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他很清楚“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如果自己贸然起兵的话,用现在的话说,是不可能得到舆论支持的!

“靖难之役”的真相是什么?其实很简单,就2个字而已

然而,在侄子朱允炆的削藩政策的步步紧逼下,朱棣又不甘心乖乖地坐以待缚,这才决定起兵反抗。

既然要起兵,那就得找一个合理的理由,于是,朱棣便在核心智囊姚广孝的建议下,决定从父亲朱元璋留下的《皇明祖训》中入手,终于找到了起兵的依据:“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最终提炼出来就是:清君侧,靖国难!

“靖难之役”的真相是什么?其实很简单,就2个字而已

我说:借口而已,为了权力而已!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朱棣打出“清君侧、靖国难”的旗号,正式起兵!

那么,所谓“清君侧”,朱棣要清的是谁呢?那就是建文帝的核心智囊齐泰、黄子澄等人!

在朱棣看来,正是在齐泰、黄子澄等人对少年天子朱允炆的鼓动下,这才导致了削藩政策的施行,从而加深了他们叔侄之间的矛盾,因此,这些人统统是朝廷奸逆,作为朱家子孙,根据太祖皇帝的祖训,为了维护朱家天下,起兵讨伐,是合情合理的!

这就是朱棣的逻辑。

那么,“靖难之役”的真相真是这样吗?

当然不是!所谓的“清君侧、靖国难”恰恰说明了朱棣对自己反贼身份从心理上的认同,这恰恰也证明了他内心的心虚,说到底,这只是一个借口而已!

朱棣很清楚,朱允炆虽说是自己的晚辈,但却是大明帝国真正的主人,而他虽然是朱允炆的长辈,但终究只是臣子而已!正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朱允炆再怎么对他、削藩政策对他再怎么苛刻,都是不违背君臣之纲的,因为对方才是皇帝!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皇帝是真的可以为所欲为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