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翻译。老子道德经里面的,考试必考求救!文学类。

如题所述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最初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在汉代为避恒帝的讳,才改为“常”
这句话可以从二方面解释。
一是从修仙方面解释;二是解释万物的起源与运行之理。
下文“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修仙方面相对简单:第一个“道字”表示修仙修真的方法,“可道”可以依据修炼道法的方法去修行的。“非恒道”,不是永远不变的,意思“道”是变化的是因人而异的。“名可名”
前一“名”是事物宝器法器或修炼方法的名称,是可以命名定义出来的,“非恒名”,也不是一层不变的,意思你见到的事物和方法并不是前人见到的事物或方法,除了事物会变化这层意思外,还有每个人的经历和角度不一样,即使是同一时刻看到事物也会盲人摸象,只见到其中的一面。老子是道教的祖宗,按修炼方法解释是最常见不过的,只是现代人不修真了。。。
尤其“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是指出前面“同”修真基础是一样,但也有各种修真方法的多样性也都是必然的、可行的

按解释万物的起源与运行之理,非常困难,也众说纷纭。以下是本人理解: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标点符号与前有区别,各人理解不一样。
老子在《道德经》的首先提出的“道”与“名”两个关键名词,古时,“道”与“天”字相通,在这里“天”和“道”是相通的,一般是指自然运行法则。 “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规矩,也可以说是学理上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道。《左传》:“天道远,人道迩。”《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孙子:“兵者,诡道也。”等。又如老子说“道常无为”、“道常无名”,以及“道法自然”等的观念。
“可道”,意思可法,按“天道”运行法则去做,“非恒道”不是永远不变的,即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有人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实际上是错的,事实上每一个一都是万一,都是不一样的,不能混同。
关于宇宙万物的“有生于无,无中生有”的形而上与形而下问题,其中就包涵了宗教哲学中宇宙万有的来源论,以及纯粹哲学的唯心、唯物、一元、多元、有神、无神等学说的寻探。其中形而上也是修真修仙的基础,即自我的小宇宙是大宇宙的表象。万物确是从“无”中而生出“有”的种种万类。无中何以生有?便是一个莫大的修炼问题。
“常无”与“常有”,是从万物之“道”讲。如果从事学习修仙或专讲修心养性之道的立场来讲,读成“常无欲”与“常有欲”是从自己修炼角度看问题。“本无”是天地的原始,“妙有”是前人或自己命的“名”,因此从无生有从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直到万物万有,是万物的源。读着:“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檄。”就是——人们要想体认大道有无之际,必须要修养到常无的境界,才能观察——体察到有生于无的妙用。再说,如果要想体认到无中如何生有,又必须要加工,但从有处来观察这个“有”而终归于本来“无”的边际。“徼”字,就是边际的意思。
玄元之妙。更是修炼必经课程。玄门要义的深不可测。
首,他提出“道”,同时提示我们,不可执着道是一般永远不变的恒道。接着又强调,不可执著“名”相而寻道,也没有永恒的“名”,如法国革命先烈追求的“名”,在今天许多人看来也是不理解的。其次,便说到形而上道与形而下万有“名器”的关系,“名是道的外相”,是有无相生,绵绵不断的。因此,在形而下(名)的情况下而要体认形而上之“道”,必须从常无的境界中去体认它的本源和本体,这样才能更好理解“名”。如要更透彻精辟,又需要在常有之中领悟它的无边无际。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即“元” 说了一个玄,又不是一元、两元可以究尽的,玄的里面还有玄,分析到空无的里面还有空无,妙有之中还有妙有。由这样去体认道的体用,有无相生,真是妙中有妙,妙到极点更有妙处。等于佛教和尚们手里拿着的念佛珠,一念接着一念,同样都是代表如环之无端,永无穷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1-08
“道可道,非常道。”
道可以讲,但不是真正的道。因为,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恍恍惚惚,妙不可言。
“名可名,非常名。”
名字可以命名,但不是真正的名字。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而道并不是它本来的名字。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名生有名,有名生万物。
“故常无(名),欲以观其妙。常有(名),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无名是道,有名是自然,道法自然。道妙,而自然徼。分别观之,可以相互印证,知常,即可入众妙之门。
第2个回答  2011-01-06
、规律是可以认识的,是可掌握的,但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认识的那样。 真正的名与利是可以求到的,但不是平常所认为的那种“虚名”。
第3个回答  2011-01-06
你中文系的居然不知道这句怎么翻译,真是太失败了!
“道”如果可以用语言阐释清楚的话,就不是亘古不变的“道”了;
“名”如果可以用语言阐释清楚的话,就不是亘古不变的“名”了。
关键是两个“道”和“名”,前者是名词,后者是动词。另外“常”字的意思是“永远”,有点近似于“不易(改变)”的意思。
第4个回答  2012-10-29
你有没有想过你看过的道德译本有错点,我给你发个少有不同的,你对比一下有何感想,只给你一发几句;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常无欲,以观其妙。修道修德要无私无欲,才能守静,这样方能观察道的奥妙。不出户以知天下,不窥牖以见天道(第十一课 天 道)。不出门就可以知道天下的事情,不需要通过窗户就可看见大道。
常有欲,以观其徼。修道有私心、欲望,便不能守静,要么什么也看不到,即使观察到的也是有限的。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此两者同是为了修道修德,一个没有私心欲望,一个有私心欲望,其结果各不相同。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有欲和无欲的两者都在叫玄,但玄的内容大不相同,有欲的在表面玄、门外玄;无欲的在道里玄、门内玄。玄是一种前进的形式,成为螺旋式的上升;各种行业,即七十二行,行行都有门。这个门,就是进入大道之门。所以玄!玄!玄!就能玄入道门。奥妙之门多得很,只要苦练就能进。
这是修行用的,你不是修行人可以不看这个译本,现在修道的人修了多年看了多年道经,但可惜的是他们手中的道经是错的,这只是冰山一角,修真正的道经才能成就,一年就让你想不到的成就,很多功能不是你能想想的,这是本圣书天书,只是有以前有人故意把他译错了,很多人学了几十年的错道经,可惜...
第5个回答  2011-01-08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最初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在汉代为避恒帝的讳,才改为“常”,原文没有标点符号、字体也不是现代的这种。这是道德经的开篇第一句,对这句话的解释要建立在对整篇道德经理解的基础上。为什么自古以来对这句话的解释有各种各样,就是因为大家对道德经全文的理解上存在差别。由于道德经内涵的深邃丰富,这种差别也一定会一直存在,没有哪一种解释会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因此我认为对这句话的解释不存在所谓唯一的正确答案。
2、我个人认为这句话是全篇的引言,引导读者继续跟着作者的这个思路进一步去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同时也是对全篇内涵的一个概括,让读者理解全文后去证实是否是这个理。道德经全篇洋洋五千多字,描述了天、地、人之间的对立统一规律,描述了以有无为主的一系列对立面(善恶、美丑、上下、前后等等)的依存关系,在做人修养方面提出了清静和无为的重要思想。由于全篇重要的概念“道”,是一种人的五官不能能够直观地认识到的事物或规律,很多人无法赞同或者说理解这个清静和无为思想的。作者这些思想与佛教里的观点是有很多相通之处。所以我理解这句话确实是应该理解为“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讲的确实不是一般的道理。道德经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有幸此生有缘能够拜读此书,忘所有生命都能有此缘。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