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门为何叫大栅栏

如题所述

北京地名为“大栅栏”的有几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胡同口原来都有一道铁栅栏门。胡同名相同但口头的叫法却不同,有的叫“dashanlan”,有的叫“dazhalar”。

“shanlan”是“栅栏”的本音,“zhalar”是北京的方言,而唯独前门外的“大栅栏”,偏偏叫成了“dashalar”,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究其历史,前门大栅栏曾经是皇家的珊瑚库和珊瑚加工厂。

珊瑚,产于大海,是珊瑚虫石灰质骨胳的钙化堆积。最早是作为贡品出现在宫廷,后来又作为商品出现在达官贵人的家中,一直被视为仅次于金、玉、瓷的贵重物品。

珊瑚,可以制成工艺品摆在条案上供玩赏,本身有去翳明目、安神镇惊的作用,还可以入药。

元朝和清朝,官帽称为顶戴,顶戴上缀有磨制加工后的珊瑚,珊瑚上装着玉制的翎子管,管里插着雉鸡翎。一个翎子管的是单眼花翎,两个翎子管的是双眼花翎,三个翎子管的是三眼花翎。普通官员只有一个翎子管,戴两个翎子管的就是高官了,三个翎子管的是皇帝对有功之臣的格外赏赐。

官员犯了错,皇帝或长官如果只是“摘去花翎”——把翎子管和雉鸡翎揪下来,说明他的错误不大,顶多是降职;如果是“夺去顶戴花翎”——连帽子一起没收了,说明他罪大了,要不就是皇帝或长官怒火大了,轻则罢官重则杀头。

珊瑚入了官场,用量就大了,于是北京就有了许多贮存珊瑚加工珊瑚的地方,其中前门大栅栏最大、最有名。

蒙古语把“珊瑚”称为“shala”,北京话一儿化,就成了“shalar”。

从口语到文字,就有“沙剌”和“纱络”两种表达方式。在书籍中,“珊瑚”多写成“沙剌”,在地名上,“珊瑚胡同”多写成“纱络胡同”。

前门外的“大珊瑚”,本应顺理成章地写成“大纱络”或“大沙剌”,却因为那条街两头各有一道大铁栅栏,白天开启,入夜关闭,于是就按音拢字写成了“大栅栏”。但是,北京人顽固之极,你怎么写怎么改我不管,我照旧那么叫。你写的是“王广福斜街”,我照旧说“王寡妇斜街”;你大牌子上是“欧美家园”,我还是叫它“乱死岗子”;你命名是“总路线三巷”,我仍然喊“死胡同”,因为胡同牌子上就写着“此巷不通行”……你写成“大栅栏”了,我照说“dashalar”不误。

因此,别处的“大栅栏”都是名副其实的“大栅栏”,只有前门外的“大栅栏”,其实应该是“大珊瑚”,蒙语洋泾邦就成了“大shalar”。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1-25
大栅栏街原称廊房四条,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大栅栏处在古老北京中心地段,是南中轴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就是一个繁华的商业区。

这条街的由来,要追溯到明代孝宗弘治元年。当时,北京有“霄禁”,为了防止盗贼隐藏在大街小巷之内,由朝迁批准,在北京很多街巷道口,建立了木栅栏。据清代《钦定令典事例》中记载,雍正七年批准的外城栅栏440座,乾隆18年批准的内城栅栏1919座,皇城内栏196座。大栅栏原是廊房四条,因为这条胡同的栅栏制作出色,保留长久,而且又大一些而逐渐成为这条街的名称。
第2个回答  2014-01-25
古代传统沿袭,具体无法考究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