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英国音乐的有关资料

只要是关于英国音乐的都可以!!

  英国音乐史
  在文艺复兴时期,英国音乐也迎来最辉煌的时代。15和16世纪之交,一部重要的音乐作品集———《伊顿合唱曲集》出现,它是当年供伊顿教堂各种仪式使用的,其中科尼什(Cornyshe,约1465-1523)的作品最为重要。这位跨哥特和文艺复兴两个时代的作曲家,创作了飘逸迷人的音乐,他的《圣母悼歌》和《圣母颂》等经文歌,体现了英式的甜美风格。

  到16世纪上半叶,英国最杰出的复调大师塔弗纳(Taverner,约1495-1545)登上历史舞台。他共作有8首优美的弥撒曲,多以16世纪早期丰满华丽的英国风格写成,最著名的《圣三位一体弥撒曲》,绝美而精致,所营造的共鸣效果异常丰润,极高的女高音声部直抵天籁,达到感天动地的效果。他所作《西风颂弥撒曲》,还将世俗歌曲引入宗教音乐。

  16世纪中期,泰利斯(Tallis,约1505-1585)进一步发展了英国风格。他是一位个人特质和品位相当突出的作曲家,以富有新意和技巧精湛灵活而闻名。他的经文歌《寄希望于他人》竟然使用了40个声部,是一部结构复杂的宏伟之作。而所作12首《英国赞美诗》,直到20世纪仍被沃恩·威廉斯的《泰利斯主题幻想曲》所引用。

  进入文艺复兴全盛期,泰利斯的弟子伯德(Byrd,1543-1623)又创作了三部杰出的弥撒曲,分别以三、四和五声部写成。它们所呈现的复调结构在当时几乎独一无二,所表达的情绪也十分多样化;在谱曲时,伯德只挑选自己感兴趣的文字,以求音乐充分与歌词相符合。伯德的弦乐曲《幻想曲》与《圣名曲》还开创了英国器乐风格。

  伯德之后,吉本斯(Gibbons,1583-1625)延续了前辈开创的英国风格,写下了诸多华美的教堂音乐,其中特别是赞美歌,如《这是约翰所记》和《献给大卫之子的和撒那》等,都散发着迷人的芬芳。吉本斯还是杰出的牧歌作曲家,所作《银天鹅》乃是英国牧歌精品中的精品。

  多元化的英国音乐环境
  英国,从前的“大英帝国”,在全世界拥有大片大片的殖民地。到了今天,在伦敦街上走着的各种肤色、不同血统的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是土生土长、地道的伦敦人。加上伦敦是这样的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各地乐手潮水般涌来这片想要在全世界成名必须打下的江山,逐渐形成了现在多国籍、多元化的音乐环境。
  在Mikabomb乐队中,除了我这个北京来的吉他手,还有三个是日本人,加上一个英国本地的鼓手。虽然他是英国人,却是黑头发,棕眼睛,第二代的土耳其移民。 我们演出的观众中,自然免不了有一半是日本人,而另一半的西方观众里,有不少穿着印有日本卡通形象的T恤衫。虽然我们逐渐有了因为喜欢我们音乐而来的一群追随者,但在乐队刚刚起步的日子里,确实有很多买票进场的观众是出于对东方文化的好奇。几个身材瘦小的东方女孩往台上一站,奏出的却是强烈奔放的摇滚音乐,让人大吃一惊,这恐怕也是我们很快吸引众多唱片公司注意的原因。
  东方的文化,目前在英国非常地受重视,甚至逐渐成为一种流行趋势。街上很多人穿的衣服上印着意思不通的汉字,让我想起了多年以前北京卖的衣服上也印着拼写有误的英文。日本作为一个既传统又现代的独特国家,它的服装、漫画、电影都渐渐打入了英国,音乐当然也不例外,几支摇滚乐队和一些做电子音乐的个人,如Michelle Gun Elephant,Cornelius和Pizzicato Five只要来英国演出,必定是场场爆满。很多年轻的日本乐手来到了伦敦居住,想要有一番发展,他们的演奏技巧非常好,因此很多有名的英国乐队里,都纷纷加入了日本人的面孔。
  可惜的是,我在英国住了四年了,却从来没有见过一位来自中国、在伦敦发展的音乐人,除了唐人街广场上那些以拉二胡为生的卖艺人。拉小提琴的陈美在英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但除她之外,普通英国人对于中国音乐,特别是中国的现代音乐就几乎是一无所知了。其实,英国人对在中国这样一个历史与未来交错的复杂环境下产生出来的音乐有浓厚的兴趣,只是宣传和了解的途径太少。99年著名杂志《新闻周刊》(Newsweek)在封面刊登了北京第一支女子朋克乐队“挂在盒子上”的照片,同时也介绍了其他的几支中国乐队,才使很多英国人第一次知道中国也有了这样的音乐。
  在亚洲音乐里,英国吸取了很多印度音乐的成分,这与印度曾是英国的殖民地有关,但更多是受了宗教、文化上的影响。印度的“知觉冥想”教派早在七十年代的嬉皮运动中就有众多的追随者,到现在,很多现代音乐中加进了印度的乐器和人声,使歌曲蒙上一层神秘和通灵的气氛。
  此外,非洲作为摇滚和布鲁斯音乐的发源之地,它的音乐自然是英国音乐环境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周末很多俱乐部中有黑人打击乐手的现场表演,来自那片大地上的原始节奏,随时可在最前卫的电子乐中听到。英国在音乐上就是这样一个无不包容的地方,越民族、越古老的东西,越能在今天打动人心,但它往往不得不与现代音乐手段相结合,才能成为一种新的音乐而流行。
  在英国没有所谓的“音乐圈”,因为它实在是太大了。一个乐手要想接触到其他的乐手,主要是通过报纸、广告等途径。我想没有人统计过到底有多少做音乐的人生活在伦敦,在这样一个庞大、丰富多彩的音乐环境中,一切都已经变得秩序化和体系化,这虽然是一件好事,但却少了一些亲密气氛。仿佛是为了弥补一下这方面的缺陷,每一年的夏天,在英国的乡间都会举办盛大的音乐节,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六月的格拉斯通(Glastonbury)音乐节和八月的雷丁(Reading)音乐节。格拉斯通音乐节以“绿色和平”为主题,为期三天,约五百支来自世界各地、风格迥异的乐队在大小不同的舞台上演出,四周的草地上搭着上千只五颜六色的帐篷,你不仅可以选择去看合自己口味的任何一支乐队,还可吃到来自全世界的美食,买到出自不同民族和文化的艺术品。就算是国际级的摇滚明星,在演出之余也会跑去看其他的乐队。只有在这三天里,全英国的音乐人才算真正有了一次互相碰面、相聚一堂的机会。
  虽然要刻意去找一位你需要的乐手得通过正式的途径,在音乐报纸上做广告,或是给刊登出来的乐手挨个打电话,但在日常生活不经意当中,却常常能碰到同是做音乐的人。在饭馆里为你端来盘子,在地铁里坐在你旁边,或是在酒吧中与你擦肩而过的人,都有可能是一位技艺娴熟的音乐家。伦敦这个物价极高的大城市决定了一位乐手不管在本国多么出色,到了这里首先要考虑的还是吃饭的问题,但这也与伦敦的优秀音乐人才实在是数不胜数有关系。
  “音乐家”(Musician)在这里是一个十分普通的职业,也是在有人问出“你做什么工作”时会常常听到的回答。它和“建筑工人”、“理发师”等等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但与之不同的是,你可能会是一位无所事事、会弹奏乐器的音乐混子,从而给这个词蒙上贬义;也可能是一位真正的音乐天才,在伦敦辛勤地为自己创造机会,而使这个头衔受到尊重。一切取决于你自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