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没有出现皇权旁落的现象?

如题所述

明朝也多有小皇帝即位,为什么却没出现类似吕后、武后太后专权?

历朝历代,如果碰到皇帝年少,朝廷无主,经常会出现太后垂帘听政的现象,其实这事情也无可厚非。在封疆王朝,皇权的级别最高,如果皇帝无法亲政,最亲近的就是皇帝的母亲,也就是太后,为了防止皇权旁落,那么权力就成太后独享。

汉朝有吕后专政,唐朝有武曌夺权,清朝也有慈禧垂帘听政,那么为何明朝就能独善其身,没有后宫专政的现象?

后宫自制力很强

在明代,也常常有皇帝年幼的情况,但总的来讲后宫还是比较安稳,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太后对权力的克制。

宣宗去世后的时候,朱祁镇年仅九岁,很多人造谣说要立襄王为皇帝,张太后立刻召集大臣们到乾清宫,把朱祁镇立为皇帝。然而,毕竟朱祁镇太小,无法处理政务,大臣们就希望张太后能垂帘听政,张太后果断地拒绝了:

“毋坏祖宗法,第悉罢一切不急务。”

张太后要求委派合适大臣辅佐皇帝,并且压制了王振的势力,对国家社稷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万历即位之时,年仅九岁,李太后虽说才思敏捷、颇有政治头脑,但绝不越雷池半步。她把朝政大权交给了内阁首辅张居正,这才有了伟大的张居正改革。而对于万历,李太后也是严加管教,着力培养成为一位明君,尽管万历并非明君,李太后也算是尽到责任了。

土木堡之变后,朱祁镇被俘,明廷混乱不堪,作为朱祁镇的生母,朝廷的主心骨,孙太后力主抵抗瓦剌,并让朱祁钰成功即位,稳定了局势。当时的局面十分危急,孙太后的选择极为明智,不仅挽救了国家,也没有违背祖制,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也有孙太后的一份功劳。

由此得见,明朝的太后们十分理性、明智,该出手的时候绝不犹豫,不该插手的则不越雷池半步,这绝非易事。在独夫治国的大明王朝,太后们能为国家做到如此,也应得到后世的尊重。

马皇后的表率作用

马皇后是朱元璋的原配夫人,朱元璋加入郭子兴的义军后,马皇后就嫁给了朱元璋。夫妻两人感情深厚,也被后人津津乐道。

有一次,朱元璋被郭子兴猜忌,被关入监牢,而马皇后依旧惦记着丈夫。马皇后为了让丈夫能吃让饭,偷偷烙好一些饼,藏在胸口,在看望朱元璋的时候给他吃,她胸前的皮肉烫得通红。朱元璋对其他嫔妃或许并不感冒,唯独对马皇后那是真感情,可谓是患难夫妻。

为此朱元璋经常对外人称赞马皇后,马皇后却说:

“妾闻夫妇相保易,君臣相保难。陛下不忘妾同贫贱,愿无忘群臣同艰难。且妾何敢比长孙皇后也!”

意思是说,希望朱元璋能以他们夫妻感情作为标准,对待一概群臣也能从一而终。

史料记载:

“后勤于内治,暇则讲求古训。告六宫,以宋多贤后,命女史录其家法,朝夕省览。”

马皇后是后宫之首,威信很高,在没事的时候,马皇后也经常翻阅古籍,教育嫔妃们要向宋朝的贤后们学习,要经常读书,来反省自己。

我们都清楚,由于朱元璋年少的经历,其性格相对偏激,一句话不合,就可能妄下屠刀。每次朱元璋发火要杀人,马皇后就在后宫苦口婆心地奉劝,让其减少杀戮。在马皇后的劝解下,救了很多大臣的性命。

马皇后或许达不到长孙皇后的标准,但用“母仪天下”来形容马皇后一点也不为过。马皇后在弥留之际,还在劝解朱元璋:

“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皆贤,臣民得所而已。”

之所以明代没有那么女主专政的现象,得益于马皇后的表率作用,马皇后去世后,朱元璋痛哭失声,从此再也不立皇后。

朱元璋设置祖制约束

尽管朱元璋文化水平不高,但他从创业开始就一直在读书,前朝的各种后宫乱政朱元璋也是清楚的,所以在立国之初,就严令禁止后宫干政。

史料记载:

“明太祖鉴前代女祸,立纲陈纪,首严内教。”

洪武元年,朱元璋就命人编写后宫条律,设置相应的女官和六局一司,吃喝用度都有相应规范,这一些列制度对之后的后宫管理意义深远,基本能杜绝后宫干政的现象。

大臣坚守原则

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就好比朱元璋曾经禁止宦官干政,但明朝却是宦官专权最严重的朝代之一。

两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偶尔也会出现几个冒头的后妃,除了皇帝,最后一道防线那就是大臣。

万历四十八年,明光宗朱常洛因为沉湎酒色,加上胡乱用药,仅仅一个月就驾鹤西游了,大明帝国的政权要再次易手。在朱常洛弥留之际,却把年幼的皇子朱由校交给李选侍来照看,李选侍是朱常洛宠妃,此女心术不正,可能会借朱由校的手来把持朝政。

大臣们很快反应过来,这后宫专权在前朝时常发生,如果就此放任不管,那从宫中传出来的命令就不知道谁发布的,后果可能不堪设想。

杨涟最先发言:

“天子难道能托付给女人吗?李选侍昨天在先帝召见我们的时候,就强行进宫,这样的人能把皇帝托付给她?请大家和我一起马上进宫,把皇子接出乾清宫,暂时居住在慈宁宫。”

理论上,新皇要即位,李选侍必须离开乾清宫,但李选侍以照顾朱由校为借口,就是赖着不走,这举动实在惹人怀疑。

杨涟和方从哲、刘一燝、韩爌等多位大臣,硬闯乾清宫,当时有宦官拿着棍子,禁止大臣们入内,杨涟大声呵斥:

“先皇已经去世,尔等小人不让我们进去,你们想干什么?”

宦官被吓走,大臣们鱼贯而入,好不容易,大臣们才找到朱由校,其中还有宦官强行拉扯,都被大臣们大声骂走,最终,大家把新皇帝簇拥到文华殿接受群臣朝拜。

如果皇帝都沦陷了,那么大臣们就是那个最后防火墙,这次的“移宫案”就是个例子。正是因为大臣们的刚正不阿,保住了老朱家的皇权,否则一旦被李选侍、郑贵妃得逞,事情将一发不可收拾。

当然,由于朱元璋的出身问题,其子孙的皇后大都出自平民,而非势力大族,这种皇后没有强大的外戚支持,即使有人产生了非分之想,但碍于实力,也没办法干政。

总体来讲,明朝的政治制度已经非常完善,皇权也有一定的制约,即使出现像嘉靖帝、万历帝这样常年不上朝的皇帝,国家也能运转,这应该是最根本原因。

所以,太后专政的土壤没有形成,自然也就没有太后专政这种事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0-04
第一,历史是文人书写的,第二,明朝自土木堡之后,文官彻底掌权,第三,皇权并非没有被旁落,而是,后人大多不知道而已。具体的逻辑是,文官彻底的掌握了话语权舆论等,纵使后宫有外戚想干政,不好意思,你没机会,拿万历来说,张居正为首的文官集团和冯保为首的内朝联合,把持朝政,皇权其实已经实际意义上旁落,纵使张居正死后,遭到了一定的清算,万历依然没有实际掌权,然后就是我们历史书上写的,几十年不上朝。但这其实是皇权和文官集团的对峙结果,很显然,万历虽然很聪明,也能折腾且会存钱,但依然是失败了,就更不要说他之后的继任者了。其中,皇权旁落最严重的,应该是孝宗和崇祯,前者落了个好名声,后者直接自废武功,成了亡国之君。自宋朝开始,士大夫共治天下,武官就失去了话语权,文官又掌握了笔杆子,什么都可以任他们写,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权臣叛乱,但汉人也被欺负的惨了,再不复汉唐盛世。明朝出现这种情况,和朱元璋也有关,他毕竟出身低,虽然杀伐果断,但依然被士大夫忽悠惨了,继任者更是被忽悠的丢了皇位,朱棣前期还好,后期也不得不向文人妥协,他死后,海禁马上开始了,三宝太监被召回,但是以浙江江苏代表的南方士人却依然做海贸,只是从国家层面转到私人行为,钱就进了私人腰包,这也是文人干的,包括倭寇之乱,也有文人的影子,只是后来玩脱了,才有戚继光抗倭。明朝当官很安全,除了洪武年间和嘉靖年间,但是当皇帝就很危险,孝宗弘治,武宗朱厚照都是壮年就挂了,且都是死的突然,就算智如妖的嘉靖,也差点被宫女给杀了。之所以明朝给人感觉没有皇权旁落,是因为历史是掌握话语权了文人集团写的。
第2个回答  2020-12-19
明朝属于封建社会后期,黄权至高无上,朱元璋废丞相设三司 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第3个回答  2020-12-19
因为明朝加固皇权的手段更加先进,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内阁统领朝政,削弱了臣子的权力,再一次加大了君主的权力,所以没有出现皇权旁落的现象。
第4个回答  2020-12-19
因为明朝对于皇权进一步加固了,朱元璋把丞相给废掉了。然后开设了一个内阁来管理朝政。这一下大臣们的权力就进一步减少了,此消彼长之下皇权又进一步加强了。所以没有出现旁落的情况了。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