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军屯的介绍

如题所述

  军屯是“寓兵于农”的政策。
  明代军屯的规模之大实历代从未有过,为了促进军屯的发展,朝廷调拨耕牛、农具和种子,初期土地不征收税粮。
  洪武六年(1373)各地军屯月粮完全自给且有盈余,朱元璋曾夸口:“吾京师养兵百万,要令不费百姓一粒米”。卫所是明代兵制的核心编制单位,明代卫所制保留了府兵制的特点,就地解决军队粮饷问题,“天下卫所州县军民皆事垦辟。”。明代军屯分为常操军、屯军两种。,就地区分布而言,有边屯有营屯。
  洪武二十二年(1389),凉州等十一卫有屯军33500人,屯地16300余顷。
  洪武二十六年(1393)以后,有军队180万人以上,到了永乐二年(1404),“天下通计,人民不下一千万户,官军不下二百万家”。
  永乐二年(1404),又一次公布屯田法:“守城军士视其地之夷险要僻,以量人之屯守为多寡。临边而险要者则守多于屯,在内而夷僻者则屯多于守。地虽险要而运输难至者,屯亦多于守。”宣德以后,屯粮的作用越来越小,军饷要靠户部库银支给。
  嘉靖年间,梁材指出:“军饷不敷,一切仰给有司;有司不敷,近又仰给内帑;内帑不敷,将来何所仰给乎!”嘉靖时,屯军破产流亡,九年(1530年)由于土地荒废严重,方日干建议南京镇南等卫“荒芜屯田,不拘军民僧道之家,听其量力开耕,待成熟之后照旧纳粮,令永远管业,不许补役复业者争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8-05

军屯的原因及积极作用:

为了解决军队食粮和军役来源的供给,明统治者决定实行军屯制度。规定军役由固定的军户充当,军户耕种军田名隶军籍,供应军役,父死子承。明洪武调卫而推行“寓兵于农、屯民实边”的政策,促使永胜形成了“府卫相兼”、“军民交错”的局面,内地来的汉族军民,多与本地土著女子婚配,成家立户,繁衍子孙,故永胜至今都有“夷娘汉老子”的说法。这种特殊背下的民族融合方式,也促进了中原文化与土著文化之间的大融合,为社会和谐奠定了历史的基础。

军屯的制度:

    明代军屯的建置主要是设卫分军屯田,并制定几种极为重要的屯田法令,完备当时的军屯制度。主要体现在军屯的新增上 ,洪武以后增设的军屯,其性质不外乎是腹里军事据点、少数民族地区的军事要塞、水陆交通枢纽以及边防地区,随着军屯的创设,卫所也有所改变和增设。

    根据明代初年的军屯法令,在屯地上进行生产的,是由各卫所拨出来的一部分旗军,也叫屯田正军,有别于屯田军余。旗军拨屯分数主要是遍地三七守屯,腹里二八,但这也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在开始的时候,屯守分数是没有严格准则的,因时因地都有些差别,直到洪武二十一年,更定屯田法,守屯分数只有两种:十之五和五之四,冲要卫所旗军屯守中半,其余的二分守城,八分屯种。其后,屯田法又有所改变,“诏天下卫所军以十之七屯田”,七分屯种,三分守城这三七比例合乎一般所知的边地守屯制度,但并未被严格执行。到了永乐二年,再次更定屯田法,只给了个原则,各地因地制宜。总体上看,明代卫所旗军屯守分数一般的发展趋势是屯田军士分数逐渐减少,到宣德时期开始破坏,最后是名存实亡。

     按明朝的军政制度,正式军役由特定的军户担任,每军户出正军一名,携带军余一名,在营生理,佐助正军,供给军装,这个军余是不当军差的,也免杂差役,主要开种土地供给正军和自养自食。军余开种的土地不仅是荒地,也开垦新地,但这与屯地无关,军余交纳的也不是屯田子粒,因此,军余不做防守正军,也不做屯种屯军。但是,到了明朝后期,军余不仅被派做屯军,而且还被挑选操备,成了防守的旗军。这主要是因为屯军失额,明代政府才采取了抑配军余派种和顶种的办法。派种多是因为有多余土地或是在营空闲军余多,而顶种则是因为屯军失额、土地抛荒,顶种是一种以军余代替正军,进行屯田,交纳屯田子粒的制度,不仅意味着军屯制度的破坏,也代表着对军户的剥削加重,军余拨屯还直接影响了正军的生活和军事制度的健全,加重人民供军的负担,破坏了军屯的生产力。

    军屯分地是为保证屯军进行生产,每军授给一定亩数的屯地,一般都称为‘分’,由于各卫所土地肥瘠程度不同以及远近不同,军屯分地一分的亩数不一样。不仅如此,屯军实在耕种的分地亩数和法令上规定的也不完全一致。在此,王毓铨特地分析了分地短额的原因,他提出,虽然有了定制,但也存在未拨补的军屯分地,以及‘虚拨’现象,除此之外,总兵等官占夺,屯军欺骗、典卖屯田也是短额的原因。


详细请参考:

书    名 :明代的军屯

作    者:王毓铨

出版社:中华书局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08-05
望采纳!!!!!!!!!
本文分上下两编。上编叙述明代军屯的制度和作用。主要内容是军屯的历史渊源、建置、经营、旗军拨屯比例、军余顶种、军屯地土、军屯分地、屯田子粒、军屯作用等等。下编叙述军屯上的生产关系及军屯的破坏。主要内容有承当军差的军户,执行军差屯军和军余,屯军所遭受的封建政治压迫、经济剥削,以及屯军怠耕、典卖屯地、投献屯地、逃亡、反抗等形式所进行的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摧毁明代军屯的主力,而屯地的占夺等等加速了军屯破坏的趋势,所以也一并提及。最后以军屯演变的必然归宿——“民田”化——告终。
书 名
明代的军屯
作 者
王毓铨
ISBN
9787101068580
定 价
32.00元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2009-7-1
开 本
16
图书目录

例言
上编 明代军屯的制度和作用
一、历史渊源
二、建置
三、旗军拨屯分数
四、军余顶种
五、军屯分地与分地亩数
六、屯地的来源
七、屯地总额
八、牛、具、种子
九、屯田子粒
十、屯草
十一、牛具种子输租与还官
十二、不分等则,一概取盈
十三、子粒折银及例不蠲免
十四、军屯的组织
十五、军屯的管理和监督
十六、军屯的作用
下编 明代军屯上的生产关系
一、屯军与军户
二、抑勒屯种,军法从事
三、赔纳屯田子粒
四、应当官差私役
五、屯军反封建的阶级斗争
六、屯地的占夺
七、屯地的转佃与民佃
八、屯地的典卖
九、屯田(军田)的“民田”化
第3个回答  2015-08-05
嗯好追答

有点长

求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