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子建与洛水女神是怎样的故事

如题所述

野史中是这么说的,三国时期有这这么一句话“河北甄宓俏”,他一直爱慕着她,而她一直都没有跟他在一起,所以就写了《洛神赋》。复制去Google翻译翻译结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5-18
这……
第2个回答  2014-05-20
参见洛神赋
第3个回答  2014-05-18
植甄党在植吧里会被打你知道吗追答

没那么严厉,平时对这些根本不管不问,心累~看外面的帖子那么污蔑曹植,才想着警示一下。回头想想也没什么好计较的,谁都怕麻烦怕引起争吵~

我只想说君子和而不同,何必强求

第4个回答  2014-05-18
曹植在他的《洛神赋》中,描绘了一位倾国倾城的佳人,她从水雾笼罩的洛水之上凌空而至,用温柔的低语,述说着她无奈波折的一生和无尽的忧伤。这位洛神女子,似乎是曹植浪漫主义的想象,又似乎真有其人,在这亦真亦幻之间,为人们留下了无边的遐想。
先说说《洛神赋》的文学价值。《洛神赋》原名《感鄄赋》,历史上一般认为是曹植被封鄄城时所作。 唐代《文选》李善注引《记》称:曹植求甄逸女未遂,为曹丕所得。甄逸女被曹丕皇后郭照谗死,曹植有感而作《感甄赋》。魏明帝改题为《洛神赋》。此赋以幻觉形式,叙写人神相恋,终因人神道殊,含情痛别。也有人认为,此赋假托洛神,寄心文帝,抒发内心衷情不能相通的政治苦闷。全赋极力描绘洛神之美,生动传神。格调凄艳哀伤,辞采华茂。洛神,洛水女神,传为古帝伏羲氏之女宓(fú)妃淹死洛水后所化。
曹植的诗词,很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想象力极其丰富,词藻华丽而不浮躁,清新之气四逸,令人神爽。讲究排偶,对仗,音律,语言整饬、凝炼、生动、优美。取材构思汉赋中无出其右。传神的描写刻画,兼之与比喻、烘托共用,错综变化巧妙得宜,给人一种浩而不烦、美而不惊之感,使人感到就如在看一幅绝妙丹青,个中人物有血有肉,而不会使人产生一种虚无之感。再有,他的词作,并不是无病呻吟的,你总能在他的词中感受到他的内心苦闷,他假洛神之躯,描述着自己的心境:一是人神有别,有情人不能成为眷属;二是“洛神”是他精神的寄托,但她只能存在于想象之中,现实中难以找到,失落无限;三是他以此赋托意,述说他的苦闷,同是生长在帝王家,他不但与帝王之位无缘还屡受兄弟的逼害,无奈之余只能感到悲哀和愤懑。这些,在我们常人是无法感受得到的。

曹植笔下的洛神到底是谁呢?是不是仅仅是他的想象?历史上一直争论不休。有一说法是,因魏明帝曹睿将《感甄赋》改名为《洛神赋》,世人多认为其写作牵涉到曹植与魏明帝曹叡之母甄氏之间的一段错综复杂的感情。传说曹植天赋异禀,博闻强记,十岁左右便能撰写诗赋,颇得曹操及其幕僚的赞赏。当时曹操正醉心于他的霸业,曹丕也授有官职,而曹植则因年纪尚小、又生性不喜争战,遂得以与甄妃朝夕相处,进而生出一段情意。曹操死后,曹丕于汉献帝二十六年(公元220年),登上帝位,定都洛阳,是为魏文帝。魏国建立。甄氏被封为妃,因色衰失宠最后惨死,据说死时以糠塞口,以发遮面,十分凄惨。
甄后死的那年,曹植到洛阳朝见哥哥。甄后生的太子曹叡陪皇叔吃饭。曹植看着侄子,想起甄后之死,心中酸楚无比。饭后,曹丕遂将甄后的遗物玉镂金带枕送给了曹植。曹植睹物思人,在返回封地时,夜宿舟中,恍惚之间,遥见甄妃凌波御风而来,曹植一惊而醒,原来是南柯一梦。回到鄄城,曹植脑海里还在翻腾着与甄后洛水相遇的情景,于是文思激荡,写了一篇《感甄赋》。四年后(公元234年),明帝曹叡继位八年后,为避母名讳,遂改为《洛神赋》。由于此赋的影响,加上人们感动于曹植与甄氏的恋爱悲剧,故此相传,就把甄后认定成洛神了。
其实,这些传说是没有什么根据的。首先,纳甄氏时曹丕18岁,甄氏23岁,而曹植仅13岁。对于一个比自己年长十岁的已婚女子曹植不太可能有过多的想法。丕与植兄弟之间因为政治的斗争,本来就很紧张,《感甄赋》若是为甄氏而写,岂不是色胆包天,不怕掉脑袋了吗?
  其次,图谋兄妻,这是“禽兽之恶行”,“其有污其兄之妻而其兄晏然,污其兄子(指明帝)之母而兄子晏然,况身为帝王者乎?”从曹植的为人看,虽也有行为放任、不拘礼法,但绝不会做出叔嫂私通等有违伦理的事来。
  第三,叔嫂情的传说始自唐代李善注引《记》,此前400多年并无此说。而李善在《记》中所说的文帝曹丕向曹植展示甄后之枕,并把此枕赐给曹植,“里老所不为”,何况是帝王呢?极不合情理,显然属无稽之谈。
  第四,《感甄赋》确有其文,但“甄”并不是甄后之“甄”,而是鄄(juàn)城之“鄄”。“鄄”与“甄”通。曹植在写这篇赋前一年,任鄄城王。题名“感甄”实际是曹植在感伤身为鄄城王的自己。
  第五,《感甄赋》一文,是“托词宓妃以寄心文帝”,“其亦屈子之志也”,“纯是爱君恋阙之词”,就是说赋中所说的“长寄心于君王”。曹植在赋中已表明“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是有感于宋玉的《神女赋》、《高唐赋》两篇赋而作。可能是写给其兄魏文帝曹丕的。
因此,此文隐喻君臣大义说才是比较真实的。
说到底,洛神到底是谁,在今天来看,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即便是在当时的曹植来看,更多的也是心中的一个假想女子而已。女子之美,一定是到了假想的地步才是最完美最无瑕最可人的,如果与世俗之中的任何女子挂钩,都难免摆脱具体的污漏和瑕疵,这也是为什么曹植能写出那么完好的娇女形象而别人不能的原因。完全的浪漫主义其实就是自己心中的想象,越神奇越脱俗越离谱越美。
在我们现今来看,浮躁的社会泯灭了人们的遐想空间,那种最完美最彻底的浪漫主义几乎是无法存在的了。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