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骂过哪些人?骂过鲁迅的又有哪些人?

要在鲁迅那个年代,像王朔就不是了,要现代的!不是当代的!

顾颉刚。鲁迅与顾颉刚的论战甚为无谓。顾颉刚是一位很有成就的史学家。他曾据说文,凭禹字从虫推论禹是一只蜥蜴一般的爬行动物。无论这个推论是否科学,论据是否充分,好象都属于学术范畴(现在又有学说谓禹鱼同音,禹和蜀地的鱼凫部落应有联系)。鲁迅却在《理水》中狠狠挖苦了顾颉刚一顿。《理水》借大禹治水故事,写了一批住在高高的文化山上的学者绅士,吃着洋面包,丝毫不知民间疾苦,每天只是扯淡。确实有这样一些学者绅士,但讥笑顾颉刚就刻薄了。顾教授在小说里叫“鸟头先生”,因为顾字左半边是“雇”,下面的“佳”是鸟,篆书就看得明白;右边的“页”是首的意思。起此谑称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拿手本领,鸟头先生是个结巴,一着急就满脸通红。谁都知道,顾颉刚口吃,在北大讲课时经常憋的满脸通红,索性转身板书,又快又漂亮。以人的生理缺陷来攻击确非取胜之道。顾颉刚大愤,去信要鲁迅“暂勿离粤,以俟开审”。鲁迅认为是小傀儡,嗤之以鼻。此事后来也就不了了之。不知道两人间除此还有什么恩怨,若仅为此事,窃为鲁迅不取也。
梁实秋。梁教授亦绅士阶层人物,向与鲁迅道不同。两人的论争与别不同,不涉人身,全是思想差异。梁实秋师从白壁德,主张道德,主张永恒不变的人性,否认文学的阶级性。这多半是学术之争,而且阶级性的有无,现在看也还真是个问题,但在当时的社会,提倡这种思想,每每在无意中被阔人用来维持治安。鲁迅《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两篇长文,逻辑缜密,论说痛快,直是气魄非凡。上学时体会不到其中妙处,长大了再看,感觉真是漂亮。很多文化上的问题都在两人的论战中体现出来,所以说两人的论战在文艺理论史上是有一席之地的。“走狗”是当时的左翼文人送给梁教授的称号,梁教授一介书生,既感愤怒,又感委屈,写文章表白。鲁迅写《走狗》一文以答,其实也是适逢其会,笔锋并不是针对梁教授人身的。
郭沫若。甲在《我看郭沫若》一文中已叙及,此处不赘。补注一点:郭沫若加鲁迅以“封建余孽”、“不得志的法西斯蒂”这两个极不贴切又互相矛盾的头衔时用的是笔名“杜荃”,鲁迅后用过笔名“丰之余”,封建余孽也。郭沫若对与鲁迅论战一事保持沉默,杜荃就是郭沫若,是文革后经人考证出来的,郭老当时尚在。
此外还有一些,有的是同一营垒中人,田汉、廖沫沙,廖沫沙读《倒提》没读懂,误击一箭;有的是无聊文人,借攻击鲁迅以自重;有的如“第三种人”,小打小闹而已,不堪一击。其中也确有鲁迅过于敏感激烈,无谓树敌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8-02
被鲁迅骂过的人

  在现代文学史上,鲁迅先生曾与当时的一些文化名人发生过笔战,其中有一些与这些笔战有关的文章选入了中学语文课本。而教材在涉及这些文化名人的注释中又简之又简,很不全面,基本上都是只介绍他们在与鲁迅先生笔战当时的任职等情况,致使现在的中学生对这些人的了解很大程度上就停留在鲁迅对他们的态度及注释的那些简单情况的程度上。这些学生如果将来不学人文学科??这样的学生恐怕还是大多数,那么这种情况将更加严重。于是,鲁迅先生对那些人的评价就很有可能成为他们眼中的定论,这无疑是不公平、不科学,甚至也不是鲁迅先生所愿意看到的。有鉴于此,我在此向读者朋友们简要介绍几位中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被鲁迅先生“骂”过的文化名人,使大家对他们有一个更真实、更全面的认识。
  梁实秋,看到这个名字,我们恐怕马上就想到了鲁迅先生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一文。而他也是与鲁迅先生笔战时间最长的一位现代文化名人。二人的笔战,起初系由对文学的阶级性的不同看法引起,后又延伸到很多方面。留学美国,师从白璧德的梁实秋主张文学的人性论,而鲁迅却持相反的意见。可以说,论战之初,还主要在文艺思想的学术范围内,但渐渐双方都过火了,都在一定程度上掺杂进了强词夺理、意气用事,甚或抵毁谩骂,正是在此特定的氛围中,鲁迅先生才写下了《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一文,而梁实秋也著文《鲁迅与牛》予以反击。梁实秋1949年去了台湾,成了台湾首屈一指的文学家、翻译家,曾翻译了《英国文学史》,并写下了数量可观的高质量文学作品,堪称卓有成就的一代文化名人。晚年的梁实秋虽离开大陆多年,仍思念故土,眷恋乡邦,但归乡之愿终难实现,只好把浓浓的乡思寄托在一篇篇文章之中。尤其值得大书一笔的是,1971年,他移居美国,并得到了长期居住证,却始终不加入美国国籍,因为加入美国国籍就必须宣誓忠于美利坚,他是不愿做到这一点的。如此民族情感,后人观之,除了深深敬佩,还能说什么 。
  当然,笔者在这儿并不是否定鲁迅先生与这些文化名人论战的必要性与正确性,只是想说明,从鲁迅先生的有关文章中,我们只能认识到.这些文化名人的一个片断、一个方面,而以这一个片断、一个方面来评价一个人,(这不是没有过,而且还曾长期存在过,甚至现在也还存在).恐怕是很不恰当的,也不符合实事求是的辩证原则 。
  陈西滢,即陈源。女师大风潮及“三.一八惨案”发生时,他在的“闲话”专栏发表文章,貌似公正而实偏袒校方,甚至暗示此次风潮系由鲁迅先生等人“挑剔”而致,暗指他们是此次风潮的主使,引起鲁迅先生的极度反感,遂撰文反击,并在等文中讥之为“正人君子”。这是鲁迅先生在现代文化史上的第一次笔战,现在看来也是一场正义之战,无可挑剔。但如果我们因此就把陈西滢视为和反动政府一样的刽子手,可就大错特错了。他甚至不是段政府的帮凶:在公开发表的文章中,他也曾明确指责段政府的行为:可是,如果我们不看陈西滢的原文。仅从《记念刘和珍君》等文章来看,很可能会把他当作和段棋瑞执政府一样的刽子手,只不过是用笔杀人。女师大风潮之后,陈西滢应友人之邀出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一职,此后又赴英国任国民政府驻英国大使:1943年,曾与夫人凌叔华(现代著名作家)帮助意欲回国但受英政府多方阻挠而滞留异邦的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摆脱厄运,踏上归程。1945年。联合国成立并设立教育、科学、文化组织,第二年,他受国民党政府委派赴法国巴黎担任该组织的我国首任常驻代表;1965年,中法建交,台湾当局驻法大使降旗返台,而他奉命以联合国代表名义驻馆看守,顶着冬寒和断炊之苦,犹自顽守,直到被法国军警强行架出,仍拼命挣扎,以至血压升高,心脏衰竭,当场晕厥。此后陈西滢便“引咎辞职”,1966年退休,从此居住在英国伦敦,1970年病逝。
  杨荫榆,钱钟书夫人的姑母。1924年,杨荫榆就任女师大校长,依附北洋政府,推行封封建色彩极浓的奴化教育,搞家长统治,把她和学生的关系看成是婆媳关系,禁止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特别是政治活动,引起学生的极度不满。1925年3月,因杨荫榆又禁止学生参加公祭的活动,使得双方矛盾进一步激化,并最终因其开除学生而引发女师大风潮。风潮过后,杨荫榆辞去校长之职,居于苏州。她的侄女杨绛曾著文《回忆我的姑母》,介绍了她晚年的一些情况,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她的为人。据杨文介绍,杨荫榆的 “四邻是小户人家,都深受敌军 (指日军??引者注)的蹂躏”。她曾不止一次跑到日本军官那里,责备其纵容部下,迫使日本军官责其部下退还抢掠财物,从而引起日本兵的憎恨。“1938年6月1日,两个日本兵到三姑母家里不知用什么话哄她出门,走到一座桥顶上,一个兵就向她开枪,另一个就把她抛人河里。他们发现三姑母还在游泳,就连发几枪,看见河水泛红,才扬长而去。”看看此时的杨荫榆,想想如果我们仅凭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给我们提供的信息去评价她,会犯多么大的错误。
  章士钊,这位鲁迅先生的同龄人,早在期间就因提倡复古而与鲁迅交恶。女师大风潮期间,他担任段祺瑞执政府的司法总长与教育总长,《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率领男女武将”,“强拖”学生“出校”的刘百昭即受他指使。后鲁迅又由于支持学生,而被这位教育总长开除教育部佥事一职。在这里,章士钊完全一副帮凶的嘴脸。但光认识到这一点显然是不够的,还应该认识到他的另一面。他早年就曾参加反清斗争,策划过暗杀清庭要员的活动,并与孙中山、黄兴等人过从甚密。1949年,作为国共和谈的国民党政府代表,章士钊识大体,顾大局,毅然留在北平,站在了人民的一边,此后便成为的挚友。作为
  爱国民主人士,他多次上书直言,甚至上书毛泽东。1971年,90岁高龄的他出版了百万言的四大卷,可见其治学之勤,学问之深。1973年,受毛泽东、之托,他以92岁高龄之躯远赴香港,为祖国统一大业而奔走。如果说章士钊是一位近现代卓有影响的爱国民主人士,恐不为过。

林纾 钱玄同 周作人 林语堂 废名 魏建功 梅兰芳 杨荫榆 陈西滢 章士钊 李四光 林文庆 高长虹 顾颉刚 马寅初 成仿吾 叶灵凤潘汉年 张资平 杨邨人 胡秋原 梁实秋 潘光旦 周木斋 傅东华 施蛰存 朱光潜 文公直 张若谷 吴组.骂过鲁迅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6-03
顾颉刚。鲁迅与顾颉刚的论战甚为无谓。顾颉刚是一位很有成就的史学家。他曾据说文,凭禹字从虫推论禹是一只蜥蜴一般的爬行动物。无论这个推论是否科学,论据是否充分,好象都属于学术范畴(现在又有学说谓禹鱼同音,禹和蜀地的鱼凫部落应有联系)。鲁迅却在《理水》中狠狠挖苦了顾颉刚一顿。《理水》借大禹治水故事,写了一批住在高高的文化山上的学者绅士,吃着洋面包,丝毫不知民间疾苦,每天只是扯淡。确实有这样一些学者绅士,但讥笑顾颉刚就刻薄了。顾教授在小说里叫“鸟头先生”,因为顾字左半边是“雇”,下面的“佳”是鸟,篆书就看得明白;右边的“页”是首的意思。起此谑称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拿手本领,鸟头先生是个结巴,一着急就满脸通红。谁都知道,顾颉刚口吃,在北大讲课时经常憋的满脸通红,索性转身板书,又快又漂亮。以人的生理缺陷来攻击确非取胜之道。顾颉刚大愤,去信要鲁迅“暂勿离粤,以俟开审”。鲁迅认为是小傀儡,嗤之以鼻。此事后来也就不了了之。不知道两人间除此还有什么恩怨,若仅为此事,窃为鲁迅不取也。
梁实秋。梁教授亦绅士阶层人物,向与鲁迅道不同。两人的论争与别不同,不涉人身,全是思想差异。梁实秋师从白壁德,主张道德,主张永恒不变的人性,否认文学的阶级性。这多半是学术之争,而且阶级性的有无,现在看也还真是个问题,但在当时的社会,提倡这种思想,每每在无意中被阔人用来维持治安。鲁迅《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两篇长文,逻辑缜密,论说痛快,直是气魄非凡。上学时体会不到其中妙处,长大了再看,感觉真是漂亮。很多文化上的问题都在两人的论战中体现出来,所以说两人的论战在文艺理论史上是有一席之地的。“走狗”是当时的左翼文人送给梁教授的称号,梁教授一介书生,既感愤怒,又感委屈,写文章表白。鲁迅写《走狗》一文以答,其实也是适逢其会,笔锋并不是针对梁教授人身的。
郭沫若。甲在《我看郭沫若》一文中已叙及,此处不赘。补注一点:郭沫若加鲁迅以“封建余孽”、“不得志的法西斯蒂”这两个极不贴切又互相矛盾的头衔时用的是笔名“杜荃”,鲁迅后用过笔名“丰之余”,封建余孽也。郭沫若对与鲁迅论战一事保持沉默,杜荃就是郭沫若,是文革后经人考证出来的,郭老当时尚在。
此外还有一些,有的是同一营垒中人,田汉、廖沫沙,廖沫沙读《倒提》没读懂,误击一箭;有的是无聊文人,借攻击鲁迅以自重;有的如“第三种人”,小打小闹而已,不堪一击。其中也确有鲁迅过于敏感激烈,无谓树敌的。
第3个回答  2013-10-19
  鲁迅著作中,涉及那个时代各式各样的人物很多。鲁迅对他们,有赞扬的,有批评的,有严厉责斥的,有极端鄙夷的。当然不能说被鲁迅批评的人就必定一直不好,因为一个人毕竟是可以发展变化的。鲁迅的批评有时也只是针对某人的一时一事,不一定是全面的评价。我们只要推敲一下,就可以发现鲁迅的批评对象是各有侧重点的,鲁迅对章士钊是无情揭露,从思想到人格,都在抨击之列;对胡适,只是挖苦、讽刺他的某些言行;对陈源,着重揭露的是他为军阀作伥的一面;对徐志摩,只不过是讽刺他的诗;对杨荫榆,是紧紧围绕“女师大风潮”的;对梁实秋,也没有超出“阶级性”等若干重大的是非问题。对争论范围以外争论对象的功过,鲁迅一般较少提及。就事论事,抓住要害,不及其余,从当时的斗争实际看,从一般的杂文写作的方法看,这都是合乎情理之举。就好比我们指出一个人头上生疮,而不必管他脚下是否患了脚气,也不必管他胃是否好,肝是否坏。鲁迅是个作家,是个战士,而不是给人盖棺论定的个人人生档案的执笔者;鲁迅写的是杂文,而不是追悼会上的悼词。
第4个回答  2013-10-19
胡适骂过鲁迅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