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尊称对方为“足下”?

如题所述

古人习惯于尊称对方为“足下”(现代交际中也较常见)。例如:“卜者知其旨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这里的“足下”就是对对方的敬称。“足下”,光看字面意思,就是脚下,然而脚下缘何会成为敬称呢?

“足下”之称始于春秋时晋文公称介之推。刘敬叔《异苑·卷十》中记载:“介之推逃禄隐迹,抱术烧死。文公拊术哀嗟,伐而制履。每怀割股之功,俯视其履曰:‘悲乎足下!’‘足下’之称将起于此。”

文中所说的“文公”指晋文公,即公子重耳;“介之推”是晋文公的心腹之臣。当年公子重耳为逃难而流亡之时,介之推等时时侍奉左右。有一次,公子重耳饥饿难挨,一时又找不到食物,介之推贬毅然忍痛割下大腿上的肉,烹煮后供重耳充饥,使之得以活命。经过一番磨难,公子重耳东山再起,重回晋国,南面称王,执掌国政,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晋文公。文公即位后,让从亡之臣自述己功,论功封赏。因介之推不言己功,不贪名利,而被文公疏忽淡忘。及至想起去请,介之推已携其母隐遁绵山(近山西境内)了。文公派人遍山寻觅,不见踪影。为迫其出山,文公下令放火焚烧,最后介之推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之下。文公拊术,哀痛不已。为了不忘当年介之推的活命之恩,文公伐其树,并用其做成一双木鞋。以后,每当看到脚下的木履,想到介之推的“割股之功”,便悲呼“足下”。后来,人们就用“足下”来表示对对方的敬称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4
足下: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属于历史词,现已不再使用。

足下是旧时汉族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
《战国策·燕策一》苏代谓燕昭王:“足下以为足。
如大将军足下,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 足下 zú xià
[you;sir] 对同辈、朋友的敬称,古时也用于对上
大将军足下。——《史记·项羽本纪》
大王足下。
足下事皆成。——《史记·陈涉世家》
然足下卜之鬼乎?
恐伤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义。——乐毅《报燕惠王书》

基本解释: 代词。对对方的敬称:愿足下更虑之。

词语分开解释:
足 : 足 zú 脚:足下(对对方的敬称)。足迹。足球。足坛。失足。高足(敬辞,称别人的学生)。举足轻重
下 : 下 xià 位置在低处的,与“上”相对:下层。下款。等级低的:下级。下品。
下乘(佛教用语,一般泛指教义之浅显者)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