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盯着一个字看久了就会觉得不认识了?

如题所述

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一个字看久了,就会变得不认识一样。在“打”败了语言学家之后,两位心理学家好不得意,并把这一发现定义为“语义饱和”。目前,“语义饱和”产生的原因有三种:前语义加工假说、语义加工假说、知觉表征-语义连接假说。

这就好像我们买菜,看到一个紫皮长条茎部带刺的东西,就知道是茄子,这就是前语义加工假说,以“看形”为主;之后你琢磨茄子能炒什么菜,这就是语义加工假说,主要是“联想意义”;如何通过茄子想到茄子能做什么菜,这就是知觉表征-语义连接假说,重点在于把前两者连接起来。

不过“语义饱和”是歪果仁的研究,所以,他们的重点都是拼音文字。对于汉字,它的“语义饱和”要更复杂一点。

认识拼音文字要经过字形、发音、意义三个因素的共同完成,而汉字少了发音,从字形直接越到了意义。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方块字,需要进行整体识别。

心理学把这种现象叫做“格式塔”,“格式塔”是德文“整体”的音译。简单来讲,当人们看到一件事物时,总是先看整体再看细节。例如一块冰,如果此物没有成为注意的中心,它就不会成为图形,而只能成为背景,从而在观察者的眼里只会是块冰而已。而一旦它成为观察者的注意中心,便又成为图形,呈现轮廓、硬度、高度等细节。

科学试验表明,孩子学习汉字时总是习惯认识字的形状,却忽略细节。就像小时候默写生字,写到变化的“变”,总有些熊孩子会把上半部分的两个点倒过来写,这就是注重整体而遗忘细节的一个表现。

盯汉字时间久了会陌生,主要不在于语义的变化,而是字形的丧失。

就好像前面那个总把“变”字默写错的小孩,你要是问他字的意思,他依旧可以对答如流,只是字形记得不是很准确。

科学家曾就汉字的“语义饱和”做过研究,让参与者长时间注视单个汉字。研究发现,参与者对汉字的熟悉度下降,只在于对字结构的分解,而语义的理解未曾丧失。

我们可以试一下,找一个字长时间盯着它看,发现自己会不由自主将其分解,比如把“格”看成“木”和“各”,把“的”看成“白”和“勺”……久而久之,我们就会感觉,这字怎么变陌生了?

由此,科学家确定,人们长时间盯着汉字看会觉得陌生,只是对字形陌生,而非字义,也就是“字形饱和”。不同的字达到饱和的时间不一样,简单的字饱和时间相对较短,复杂的字时间相对长一些,但无论字体多复杂,40秒内都能达到饱和。字形结构、字出现的频率、笔画、部件的组字频率等因素都影响“字形饱和”。

了解了“字形饱和”的原理,我们也就理解了为什么汉字看久了会变得不认识。不用担心,我们不会因此变成“文盲”,但如果长期不学习可就说不准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25

第2个回答  2019-01-16

相信很多人有过这样的经历 有时候看一个字久了就会觉得不认识 或者不断重复写某个字 就会开始觉得什么地方出现问题了

第3个回答  2013-10-22
这其实和人的眼睛结构有关系,人的眼不能够长时间精确定位,你如果盯着一个地方看,让别人看你的眼会看到眼球其实是一直在晃动的,正是这原因,对于远处物体还可以忽略,但近处的一个字,由于目标很小,瞳孔会放大并会尝试精确定位,你会发现你其实看的不是整个字而是字的某部分,所以当你再试图看整个字的时候由于瞳孔放大看字变形了所以不认识了
第4个回答  2013-10-22
字本身就只是一个符号,一个符号本身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只是后来由于人为的规定,它才被付与内涵。

当你认识它的时候,是因为你所接受过的认知,有人告诉过你,那个符号代表什么意思。所以当你刚看见它的时候,你的大脑中条件反射的出现那个符号所表示的映象,你能够理解。

但是看的时间长了,你就只会注意到它本身的内涵,一个奇怪的符号而已。所以你就觉得不认识它了。

可是当你再去思索的时候,你的认知又会重现,让你觉得那个字又似乎是那么回事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