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悲欢离合谈谈月的意象

如题所述

浅谈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象

月亮,古今诗人最钟情的诗歌意象之一,频繁出现在古典诗词作品之中。为什么众多诗人对“月”这一意象情有独钟呢?月的意象与诗歌意境的呈现又有什么关系呢?苏轼《水调歌头》歌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月”这一意象寄托着诗人悲欢离合的主观情思。

一、悲——永恒、无常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驻足“石头城”的秦淮河畔,仰望苍穹,一弯“旧时月”引起了诗人对历史的浩叹和追思,感慨系之。月作为历史的见证,阴晴圆缺,循环往复,亘古不变,月在诗人眼中是“永恒”;石头城昔日繁华,今日萧条,可谓“无常”。在永恒与无常的鲜明对照中,在历史与现实的梦幻交错中,诗人不禁悲从中来。

李煜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世事无常,如烟似梦,往昔歌舞升平、雕梁画栋的故国金陵如今只能在追忆中重现——所谓无常;而春花秋月亘古不变——所谓永恒。春花秋月的良辰美景只能越发衬托出国破家亡、君王沦为阶下囚的悲哀。

张若虚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发问中引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感伤。虽年年岁岁“月”相似,却岁岁年年“人”不同。人生就如同历史长河中稍纵即逝的浪花一般,显得短暂而渺小,而明月、宇宙才是伟大而永恒的存在。诗人以月作为人生的参照物,通过对月之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哲学思辨,抒发了绵绵无绝期的悲痛之情。

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悠悠万世,一轮皎洁的明月长挂碧天苍穹,毫不吝惜地倾泻着邈邈银辉,它晚升日隐,与人总是若即若离。今人看不到古时的明月,古时的人也看不到今天的月亮,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面对亘古如斯的明月,诗人不觉感慨系之,引发了对人生哲理的探求,把宇宙的浩瀚无际、时空的苍茫无限与人生的短暂渺小巧妙融合,抒发了永恒与无常之悲。

李白《苏台览古》中的“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杜牧《润州二首》中的“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姜夔《扬州慢》中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传达的都是永恒与无常之悲。

二、欢——美人、爱情

1.月与美人

在古人审美世界里,月的形态美与女子的容貌、身姿之美最为相似,明月是美人的象征,从而创造出众多用月描绘美人的句子,如人们常说的“花容月貌”、“闭月羞花”等。晏殊的《浣溪沙》中“鬓弹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他用“月”与“霞”来隐喻女子的眉和脸,从而描绘出这位美人的娇艳。再如晏几道的《蝶恋花》中“斜贴绿云新月上,弯环正是愁眉样”,描写一位深闺少女午睡醒后的慵懒之态。以“绿云”暗喻少女乌发,以“新月”暗喻少女乌发之下的愁眉。李白诗中月之意象也多有这种象征、比喻意。如“眉目艳皎月,一笑倾城欢”(《古风》二十六),写女子的美丽胜过皎洁的月亮;“衔杯映歌扇,似月云中见”(《相逢行》),就是以月比人,写歌女用扇子遮面的娇羞模样,恰似时而云翳雾罩、时而半露娇面的云中美月。天上美月,地上佳人交相辉映,相辅相成,至此诗人将天上人间巧妙融合,可望不可及的美月似乎相伴左右,身旁的佳人宛若天上仙子,如月的佳人带给诗人视觉和心灵的双重慰藉,这里的月是欢乐的意象。

对嫦娥曾有微词的李商隐也赞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嫦娥和青女在夜凉如水的月光中,争着显示自己的美好姿态,月成为美人的象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0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


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

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夜幕降临,大地褪去色彩,天空是月亮和星辰的舞台。黑夜遮盖了尘世的喧哗与躁动,月华普照,洗尽铅华,整个世界笼罩在空灵的意境里,真是大美无言!人们发现了月的美,自古以来,就喜欢用它比喻美好的事物。楚国宋玉在《神女赋》中描述梦中的神女,曰:其始来也,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梁;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明月意象,在古诗文里俯拾皆是。

明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我认为,一般而言,主要有两种。第一,月有阴晴圆缺的变化,圆月象征团圆,反衬了作者的孤寂,表达了相思之情。第二,月亮象征永恒,作者用月亮的永恒反衬人生的短暂,发出年华易逝、报国无门的慨叹!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的词以豪放豁达著称,实际上,苏轼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与无奈,包括政治失意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纵观他的其他作品,可见一斑:“寄浮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赤壁赋》),“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

《水调歌头》的小序是: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是对本词的简要说明。本词作于密州、1076年中秋,因与王安石变法政见不和,彼时,苏轼已经自请出京五年,且与弟子由分离多年,中秋之夜,望见天上明月,不禁对其举杯,发出这样的慨叹:

明月啊!你从什么时候就开始出现了啊?不知天上的宫阙,此时已经是何年何月了!

明月的永恒,不禁让诗人想到人生的短暂!苏轼一生,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却报国无门,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他常常在文末用一种看似豪放与洒脱的心态调转笔锋、聊以自慰。末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实则是苏轼用精神解救的方法自我安慰,这不是真正的豁达与豪放,而是一种无奈!因为无法改变客观环境,所以只能改变主观心境。

用明月的永恒反衬人生短暂的,另如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明月作为意象的另一个重要意图,是用圆月反衬孤独,遥寄相思。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无论是明月寄相思,还是以永恒衬短暂,中秋写月总是悲凉的。

中秋节,位于秋分前后,秋分是秋季中间那一天。秋分开始,中国南方才真正进入秋季,凉意渐生,万物开始萧条,给人以凄凉之感,很容易使人触景生情。

再者,古代文人历来就有悲秋的传统。这从楚辞《九辩》就开始了。“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九辩》确立了古代文人悲秋的主题。此后,悲秋的诗文层出不穷:“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汉武帝刘彻《秋风辞》);“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杜甫《咏怀古迹》)……

月的意象,总是美的。悲凉也是美的!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第2个回答  2020-11-20
古往今来,月亮是我们的生活伴星,人们早出晚归,月升月落,月儿寓意美好。翻开诗词集粹,到处可见颂咏月亮皎洁美好的诗篇。自古人们赋予了月亮许多意永典故和美妙别称:月娥、广寒、玉兔、玉轮、玉蟾、冰轮、桂魄、婵娟、玉镜、玉桂、玉盘、玉钩...

月亮围绕地球运转的各种角度,也形成人们所见的各种月相:满月、缺月、上弦月、下弦月、望月、朔月。诗人们笔下更赋予了各种月的意象:明月、晦月、残月、弯月、钩月、落月、凉月、新月…不胜枚举。

诗人赋予月亮的各种美好寓意更是多不可数:李白脍炙人口的《静夜思》,是千古明月思乡的典句;欧阳修的“月上柳稍头,人约黄昏后”,是月下情意绵绵的典句;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月起思乡怀人的典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将春江月色演绎到极致;而苏东坡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更将月态人生置于哲思的高妙境界…这是个说不完的话题。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