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理想国的弱点在哪里?

如题所述

战国时代,不仅国与国之间征战不止,诸侯国内部也动荡不安。“稳定压倒一切”。如何构建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就成了人们共同的理想。荀子抛弃孔孟儒学理想主义与道德主义的外衣,从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价值观出发,心甘情愿地为君主专制主义者如何创建富强安定的 “一天下”服务。荀子精心设计的理想国代表了历代君主专制主义者的政治理想。对比一下孟子与荀子的理想国,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出他们之间的本质区别——如果说孟子建立是良儒的理想国,那么,荀子所建立的则是恶儒的理想国了。
荀子的理想国究竟是什么?
等级森严的“一天下”
在荀子的理想国里,不同的人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分。从《荀子》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的等级从上到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天子——三公——诸侯——卿相(辅佐)——士大夫(官师)——官人(百吏)——从庶(百姓)等。荀子的社会政治理论建立在严格的等级制度基础之上,一切都以等级制度为核心,其实质是为了维护少数权贵的利益。孔孟儒学也十分强调等级制度,但他们都没有像荀子那样,将等级制度的正名学说上升到系统性的理论高度上。等级制度在稳定社会秩序方面确实能够起到极大的作用——如果没有等级制度的理论作为支撑,中国社会可能陷入无序的纷争状态。但我们也必须看到等级制度的另一面,那就是它在本质上是为了维护少数权贵对广大百姓的合法统治。按照荀子的设想,天下人如果真正地被等级制度划分开来,各种利益的纷争就会大大减少,社会就自然安定了。
隆礼重法的“一天下”
礼制是等级制度的基础,它不仅是人与人社会交往的“法哲学”,也是君主专制政治制度的“法哲学”。“礼者,以财物为用,以贵贱为文,以多少为异。”(《荀子·大略》)礼制,把钱财物品作为工具,把尊贵与卑贱的区别作为礼仪制度,把事物数量的多少作为尊卑贵贱的差别。“下臣事君以货,中臣事君以身,上臣事君以人。”(《荀子·大略》)下等的臣子以财物来侍奉君主,中等的臣子以生命来侍奉君主,上等的臣子以推荐人才来侍奉君主。从这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礼首先是等级化的人际交往中的价值衡量标准,其次,处于金字塔式等级制度上层地位的权贵正是通过不平等交易规则获取了礼制中的增加值。
作为社会规范与价值取向的衡量标准,礼制的推行还必须依靠法制的保障。荀子认为人性是恶的,因而,推行礼治就必须通过法治来束缚人、管理人。“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人之生,固小人,又以遇乱世、得乱俗,是以小重小也,以乱得乱也。君子非得势以临之,则无由得开内焉。”(《荀子·荣辱》)人生下来的时候,本来就是小人,如果没有老师教导、没有法度约束,就只会看到财利罢了。人生下来的时候,本来就是小人,又因为碰上了混乱的社会、接触了昏乱的习俗,这样,就在他们渺小卑鄙的本性上又增添了渺小卑鄙,在他们昏乱的资质上又添加了昏乱的习俗。君子如果不能得到权势来统治他们,那就没有办法打开他们的心灵来向他们灌输好的思想。
无论是礼治,还是法治,都是服务于等级制度的。在荀子看来,处于金字塔式等级制度上层地位的人,主要由礼制来约束,而低等级的人则主要由法制来约束。从这一点上看,荀子所谓“隆礼重法”的思想是明显带有阶级性的。“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荀子·富国》)从士以上,就必须用礼乐制度去节制他们,对平民百姓就必须用法度去治理他们。
荀子对礼治与法治的态度,与孔孟儒学理论是明显不同的。孔子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意思是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守规矩了。孔子、孟子极其强调仁义对人的教化作用,对于法治则采取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态度,而荀子则拉近了礼与刑之间的联系,并且将广大的平民百姓作为刑的主要施行对象。
君主专制的“一天下”
从性恶论出发,荀子的社会政治学说很自然演绎出“重刑罚以禁之”的君主专制理论。“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是圣王之治而礼义之化也。”(《荀子·性恶》)古代的圣人认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认为人们是偏邪险恶而不端正、悖逆作乱而不守秩序的,所以给他们确立了君主的权势去统治他们,彰明了礼义去教化他们,建立起法治去管理他们,加重刑罚去限制他们,使天下人都从遵守秩序出发,从而符合善良的标准。这就是圣明帝王的治理和礼义的教化。
重刑与专制是一对双胞胎。由于人性恶,天下人不能自行去恶向善,必须接受君主礼与法的专制。荀子认为,“人君者,所以管分之枢要。”(《荀子·富国》)君主,是掌管等级名分制度的中枢。所以,人民不能自己当家作主,必须依赖君主而存在。荀子极度美化君主的权威,赋予君主支配天下的权力。在《正论》篇中,荀子细致地描述了天子作为一统天下的君主,享有着“居如大神,动如天帝”的中国式“超人”生活。“天子者,势至重而形至佚,心至愉而志无所诎,而形不为劳,尊无上矣。衣被,则服五采,杂间色,重文绣,加饰之以珠玉。食饮,则重大牢而备珍怪,期臭味,曼而馈,代睾而食,《雍》而彻乎五祀,执荐者百人侍西房。居,则设张容,负依而坐,诸侯趋走乎堂下。出户而巫觋有事,出门而宗祀有事,乘大路、趋越席以养安,侧载睾芷以养鼻,前有错衡以养目,和鸾之声步中《武》《象》、驺中《韶》《护》以养耳,三公奉轭持纳,诸侯持轮、挟舆、先马,大侯编后,大夫次之,小侯、元士次之,庶士介而夹道,庶人隐窜莫敢视望。居如大神,动如天帝,持老养衰,犹有善于是者与不?”这段话的意思是,天子权势极大而身体又极其安逸,心情十分愉快而志向没有不能实现的,所以身体不会因为当了天子而劳累,而他的尊贵则是至高无上的了。至于穿着,便是穿五色的上衣,再配上杂色的下衣,加上有花纹的刺绣,再用珠玉加以装饰。吃喝方面,便是牛、羊、猪齐全有,珍贵奇异的佳肴样样具备,各种香气美味应有尽有,人们排着长队给他奉献食物,在击鼓声中进餐,奏起《雍》曲而把宴席撤回到灶上祭祀灶神,端菜的人有上百个侍候在西厢房。呆在天子的位置上听政,设置了帷帐和小屏风,背靠大屏风而坐,诸侯在堂下小心翼翼地前来朝见。一出宫门,巫觋就要为他祈祷;一出王城大门,大宗伯、大祝就要祭神。天子乘坐宽阔的大车,踩着柔软的蒲席来保持身体的安稳,车厢旁边放置湖岸上生长的香草来调养鼻息,车前有画着交错花纹的横木来调养眼睛,车铃的声音在车子慢行时合乎《武》《象》的节奏、车子奔驰时合乎《韶》《护》的节奏来调养耳朵,三公扶着车轭、握着缰绳,诸侯有的扶着车轮,有的护在车厢两侧,有的在马前引路,大国诸侯排列在车后,大夫的车马又跟在诸侯车马的后面,小国诸侯与天子的高级文官再跟在大夫的后面,士兵们穿着铠甲而在道路两旁警卫,百姓们隐藏躲避而没有人敢观望。天子坐着像大神一样尊严,行动像天帝一样自如,扶持老年的生活、保养衰退的身体,还有比这更好的吗?
荀子所宣扬的君主生活方式,简直成了超级占有者的宣言。荀子刻意勾画君主的特权生活,将君主的个人意志完全凌驾于国家与人民之上,从中可以看出恶儒荀子所代表的专制主义思想的反人民性。君权是人间的金苹果,如此奢华的顶级“超人”生活,怎能不引起各路英雄的纷争呢?
大儒治国的“一天下”
大儒是荀子理想中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儒者,是效法古代的圣明帝王、崇尚礼义、要使臣子谨慎守职而极其敬重他们君主的人。君主如果任用他们,那么他们位在朝廷而合宜地处理政事;如果不用他们,那么他们就退身归入百姓行列而谨慎老实地做人;无论如何,他们一定做一个顺从的臣民。他们即使贫穷困苦、受冻挨饿,也一定不会用不正当的手段去谋取财利;即使没有立锥之地,也深明维护国家的大义;即使大声疾呼而没有人能响应他们,可是他们精通管理万物、养育人民的纲领。如果他们的地位在别人之上,那就是当天子、诸侯的干才;如果在别人之下,那就是国家的能臣、国君的宝贵财富。即使隐居在偏僻的里巷与狭小简陋的房屋之中,人们也没有不尊重他们的,因为治国之道确实掌握在他们手中。
荀子将儒者分为俗人、俗儒、雅儒与大儒等若干类型,并且将他们各自的品行作了详尽的描述。在荀子看来,俗人、俗儒、雅儒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只有大儒才真正具有统一天下的本领。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大儒呢?“法先王,统礼义,一制度,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苟仁义之类也,虽在鸟兽之中,若别白黑;倚物怪变,所未尝闻也,所未尝见也,卒然起一方,则举统类而应之,无所儗怍;张法而度之,则晻然若合符节:是大儒者也。故人主用俗人,则万乘之国亡。用俗儒,则万乘之国存。用雅儒,则千乘之国安。用大儒,则百里之地久,而后三年,天下为一,诸侯为臣;用万乘之国,则举错而定,一朝而伯。”(《荀子·儒效》)效法古代的圣明帝王,以礼义为纲领,统一制度,根据浅近的道理去把握广博的知识,根据古代的情况把握现在的情况,根据一件事情把握上万件事情。只要是合乎仁义的事情,即使存在于鸟兽之中,也能像辨别黑白一样把它辨认出来。那些奇特的事物、怪异的变化,虽然从来没有听见过,从来没有看到过,突然在某一地方发生,也能应之以道而无所迟疑和不安,用法度去衡量而如同符节一样完全相合:这就是伟大的儒者。所以,君主如果任用庸俗的人,那么,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也会灭亡。如果任用了庸俗的儒者,那么,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仅能保存。如果任用了雅正的儒者,那么,就是拥有千辆兵车的小国也能安定。如果任用了伟大的儒者,那么,即使只有百里见方的国土也能长久,三年之后,天下就能够统一,诸侯就会成为臣属;如果是治理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那么,一采取措施就能平定天下,很快就能名扬天下了。
称王称霸的“一天下”
荀子的社会政治理论是为王权专制主义的“一天下”服务的,其核心是如何能够在群雄并起的诸侯国中称王称霸。
荀子鼓吹圣王之制,对王权专制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用人制度、官职设置、官员职责、军事制度等方面作了系统的说明。在政治上,荀子强调遵循后王之法,加强君主集权,严格等级名分。王者必须爱护百姓,尊崇礼义之道,举贤任能。在经济方面,主张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加强各地物资交流,积蓄财富,使国家富强。在军事方面,主张武力征服与争取民心相结合,做到仁义并举。《荀子》中的《王制》、《富国》、《王霸》等篇幅,全面深入地论述如何治理国家、称霸天下方面的社会政治理论,其思想的精细化程度如果以谭嗣同“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来概括其对于中国自秦至清的皇权专制主义政治制度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是极有道理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6-05
人类社会治理的最高境界是法天则地,无法做到法天则地,那么就会人法人。这样就不可避免的走向了人伦之理,儒家就诞生了。
以人伦之理来治理社会,最好的模型当然是每个人都能自我管理,大家和谐相处,相安无事,谁也别伤害谁,这是仁的理想境界。但是,人有上品之人,和下品之人,对于下品之人来说,不伤害别人,他心里痒的难受。为了约束这些下品之人,那么就得告诉他们,什么是正当的行为,什么是伤天害理的禽兽行为。这个准则,就是义,于是孟子出现了。
现实很冷酷,孟子作为道德的守城人,他失守了,没有人在乎义。这时候,荀子应运而出。荀子一看,这社会乱啊,连什么是人的行为,什么是畜生的行为都分不清。所以荀子讲性恶,你们这些坏人,看来需要我来教教你们怎么做人。这就要讲礼。荀子站在了礼的护城河边,拿着教鞭,打算好好规训天下的坏人们。而荀子从性恶论出发,其政治学说很自然演绎出“重刑罚以禁之”的君主专制理论。荀子极度美化君主的权威,赋予君主支配天下的权力,试图靠君主的权威守住社会底线。荀子对王权专制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用人制度、官职设置、官员职责、军事制度等方面作了系统的说明,对于中国自秦至清的皇权专制主义政治制度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但是,荀子也仅仅是个过渡,因为他改变不了社会愈加混乱的趋势,他的学说还是不具有足够的威慑力,这时候,只能循名责实,规定让百姓去做什么,做的好奖励,做不好惩罚。于是,法家出现了……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