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折的类型

奏折的类型
圣旨分那几种类型

明代以后,朱元璋废宰相制,代以内阁制,设大学士,将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权力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明代以后到清朝,议政王会议、内阁、军机处都成为议事机构。所谓:一切军政事务,大学士、军机大臣无权处理,皆须一一禀明上裁。上行文书制度是保证皇帝一人高度集权政治的信息命脉。

何谓奏折

何谓奏折?清代国家文书制度中的最高上行文件就是奏折。

奏折产生的年代和来源:清代以前(主要为明朝)的最高上行文件形式有奏本,一己之事、陈政事、献典仪、劾贪谬均可,特点是无官印。题本,京内外例行公事进呈御览者,特点是有官印,有固定格式,每幅12行,行20字,平行18字。揭贴,凡有密奏及奉证登芨者皆称揭贴,特点是有官印。三者的差别在于前者为无官印,后两者为有官印。

清代初期沿用明制缮写奏本、题本、揭贴。随着清朝的建立,清初的军政事务繁忙,紧要之事,机密之事,废弃题本的固定格式,不必用官印,不拘格式,详陈直达,且皇上可以手批,形成了文书制度的变化,在集奏疏、揭贴和题本形式基础上演变为清代的奏折。直观上类似揭贴,有折,但无官印。奏折在康熙时期最早出现,一直沿用到清宣统灭亡。

奏折的使用范围及内容

康熙朝只有少数亲信高官有权力上奏折,仅百余人而已。雍正朝为扩大耳目,有权上奏千余人,逐步形成四品以上高官均有资格上奏折。如戊戌变法时谭嗣同、康广仁、梁启超等均授军机章京衔正四品,因此可以直接上奏折给光绪皇帝。

奏折的内容包括言事,即一切中央、地方的政、经、军、文日常和突发事务、事件都须上报;对策,即中央、地方官员对日常和突发事务、事件的看法、主张、办法;引见,即请安等。

奏折形式一般为素纸,封、底有折,故曰奏折。

雍正时有奏折用黄绫,浪费可惜,遂以“物力维艰”,改用素纸可也。请安折、贺表用黄绫封面,红、黄纸,“以示汝等郑重也”。

奏折的文物与收藏价值

奏折档案是最直接的原始文献史料。由于奏折多为密情,因此,奏折存档后一般人难以看到。

奏折收藏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官方收藏,一是民间收藏。清代奏折分存内阁大库和存方略馆库的军机档。军机档霉烂损失,古物南运,流走台湾,现存大部分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属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故宫午门东侧文华殿南有两个档案大库,世人所谓内阁大库档。清朝政府于康熙九年开始存放于紫禁城里内阁大库的档案,包括皇帝诏令、臣僚奏折、朱批谕旨、实录、圣训、会典、起居注以及殿试考卷等,内也夹杂宋元刻本残书等,总数已不可考。

现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存各类档案 900万件,其余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台北故宫博物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史语所)也分别存有数量不等的奏折。

民间奏折收藏主要来源于1922年北洋曹琨贿选以废纸名义出卖存放于故宫午门外朝房内的明永乐至万历年间的档案。同年不久,再次出售明崇祯以后包括清顺治到宣统年间的档案约8000麻袋。这批档案一部分流散到民间,所余大部分经金梁、宝熙出面,为罗振玉购得。现民间流通的奏折,大都出于此“8000麻袋”。

总之,清朝形成了一套特有的最高上行文书――奏折制度,历经200多年,为后人留下了一批丰富的档案遗产,具有极高的文献研究价值、文物保存价值和市场收藏价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