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明末农民一起义就有很多农民拥护?

如题所述

原问题:为啥明末农民一起义就有很多农民拥护?

我想这个问题很能理解,在中国历史上,很多朝代就是因为农民起义而迅速瓦解的,最终达到了改朝换代的目的。中国一直有一句古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出自于唐朝贞观年间魏徵写给唐太宗的《谏太宗十思疏》,统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让船安稳地航行,也能将船推翻吞没,沉于水中。表示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农民是根本,所以中国就是几千年的农业大国,很大一部分的经济来源都是由农业生产得来的,从宋朝的“士农工商”就能看出来,农者是排在第二位的,农民只要有地种,有粮食吃,一般都是很朴朴实实、本本分分的!一旦农民没田种、没饭吃、民不聊生的朝代,都是危机四伏的朝代。

历史上有几个很典型的朝代就是隋朝、元朝、明朝、清朝,到了这些朝代的末期,都是由于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而迅速土崩瓦解的。

首先我们看看隋朝,隋朝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的时间非常短,北周静帝禅位后杨坚登基,期间南下灭掉了陈朝统一了中国,励精图治后开创了“开皇之治”,隋朝经历了短暂的繁荣时期。自隋炀帝杨广即位后,营建并迁都洛阳,又修建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期间对外也是使用的强权,曾经三征高句丽,使用的钱财无数,造成了国库空虚;同时隋炀帝为了向“诸蕃酋长”炫耀自己的显赫地位,又不惜一切代价,大肆挥霍,浪费难以数计的人力和财力。自此引发隋末民变和贵族叛变,宇文化及等人发动兵变,杀隋炀帝;李渊亦逼隋恭帝杨侑禅让,自此隋朝灭亡。

元朝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的时间仅90多年,至元朝末年至正年间,也是因为元帝的昏庸无能,大肆扩建宫殿,政治腐败,权臣干政,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导致以白莲教首领韩山童 、刘福通领导的元末农民起义就开始了,随后经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朱元璋等将领迅速席卷全国,导致元廷土崩瓦解。

明朝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的时间比较长,历经了两百多年的时间,明朝传至崇祯帝。朱由校在位期间,魏忠贤与客氏专权,制造了“乙丑诏狱”“丙寅诏狱”等冤狱,残酷迫害企图改良明朝政治的东林党人。魏忠贤阉党对东林党人的迫害不断激起民变,以闯王高迎祥为首的闯将打着旗号带着农民开始起义。至崇祯帝朱由校年间,因为破坏了党争的平衡,而且崇祯帝开始独断专行、刚愎自用,不听信大臣的进言,最终导致被李自成带领的农民军攻陷北京城,崇祯帝于煤山上自缢而亡!

即使到了清朝也是一样,期间爆发过多次的农民起义,规模最大的就是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也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大清的灭亡。

以上的例子都是因为朝廷的腐败,奸臣当道最终导致民不聊生,这个时候只要出现一位“高人”登高一呼,就会一呼百应,最终那个腐败的朝廷就会被农民起义军一鼓作气、摧枯拉朽的给推翻。中国历史上农民的占比几乎达到了80%,哪个朝廷让农民过的不好,这个朝廷就会走向灭亡。封建社会里“得民心者得天下”,这里的“民”在某种程度上指的就是“农民”,还是回到那句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封建王朝的农民起义是很容易被拥护的!本文为“吾天”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本文图片引用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28
明末农民起义,农民拥护的原因,归纳起来,其实很简单(本回答是我自己总结,如果题主考试想要正规答案,千万不要抄,会得0分的)
第一,明末自然灾害频发,而明朝崇祯上位后,不在任用宦官,裁撤厂卫,这样的结果导致文官一家独大,得不到监督,贪污腐败横行,造成朝廷赈灾物资侵吞,在加上明末不去商人大地主阶级身上收税,反而对平民不断的加派辽饷,老百姓活不下去,怎么能不反?所以只要有起义军,被逼走投无路的百姓,怎么能不拥护?
第二,土地兼并,明末由于地主阶级,权贵,皇族的无限制兼并,大量的农民失去耕地,成为佃农,辛苦耕种下来,温饱都保证不了。
第三,贪污腐败,由于文官的监督力度跟不上,造成大面积的官员腐败,腐败的结果,就会造成大量的冤假错案,百姓是有民怨的,积攒到一定程度,不反是不可能的。
第四,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其实当时大部分的农民,只要还能过下去,还是不愿意造反的, 明末起义军之所以得到农民的拥护,其实的农民起义军破坏性有关,起义军在造反的初期,是迫于无奈,到中期的时候,他们的领导者已经意识到敌我的优劣,农民起义军无论从物资装备还有人员素质,都不是能和朝廷军队所比的,他们唯一的优势就是数量,所以他们奉行的政策,就是每到一地,攻下城池,劫掠富户,打开官仓放粮,将所有百姓家里的粮食都搜集出来,大家一起吃掉,
这样就造成被占领地区粮食彻底消失 ,而当地的百姓,想活下去唯一的办法,就是跟着起义军继续劫掠其他的地区,然后在将这个地区吃空,在携裹人口朝着下一个城市而去,他们这种模式,可以用蝗灾来形容,大量本来还可以苟延残喘存活的百姓,只能跟随农民起义军继续破坏下去,我认为,明朝灭亡百分之八十的原因,就是在起义军这种只破坏不建设上,造成明朝山西,陕西,北直隶,河南,山东,安徽等地区彻底荒芜,大量百姓或死于战乱,或被被携裹军中。
有人会说相对于其他的农民起义军,李自成有政策有能力,和其他只懂破坏的起义军不一样,我只能说这样想法的人,图样图森破,闯王的口号是什么“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如果你能冷静下来想想,一个政权,一个国家,不收税怎么维持军队和官员架构?所以初期的时候,他们以劫掠官仓,到了占领北京后,这点物资已经无法满足使用了,只能敲诈明朝官吏和富绅大户,甚至是普通百姓也惨遭盘剥,所以才有了后边官绅迎接清军的情况,但是这些人万万没想到的是,李自成还有收敛,他们迎接的清军,直接堂而皇之抢劫,拿刀杀人。不知道这些人会不会怀念被他们摒弃的明朝。
额,扯远了,以上纯手打,望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0-28

流寇的出现可以说是一个封建王朝历史发展中必然会出现的情况,面对由贵族、官吏、乡绅组成的压迫集团,被压迫的阶级只能反抗求一条活路,明朝末年也是如此。

但是明朝末年的流寇和大家的认知又有所不同,很多人觉得流寇的主力是活不下去的农民,但其实并非如此,虽然破产农民占了流寇中的绝大多数,但阶级的局限性让他们注定不可能是其中主力。

那么谁是流寇中的主力呢?明朝《平寇志》给流寇的组成做了一个简单的分类:“一乱民、一驿卒、一饥黎、一难氓”。或许为了顾及明朝最后的颜面,又或是其他原因。书中少划分了最关键、也是最先掀起反抗大旗的那一群人——军人。

陕西是流寇最先起家的地方,在陕西最先对明朝发难的正是驻守边关的边军。

关于明朝的军屯制度,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明初不花一文钱养百万兵的制度此时早已变成了贪官污吏、皇亲国戚们敛财的工具,军户的日子生不如死,即使没粮吃饭都不能外出要饭求条活路,在这种情况下,边关的军户们首先造反了。

在崇祯七年南京右都御史唐世济向崇祯的奏疏中就写道:“延绥以北为逃兵,为边盗,以南为土寇,为饥民”。

在这些造反的边军中,张献忠就是其中代表,他生在柳树涧堡,后到延绥镇投身边军,因为犯了军法被踢出了军队,然后干脆组织家乡军户一起造反。

《明史·杨鹤传》也曾提到最早的流寇其实就是饥饿的边军,“三边饥军应之,流氛之始也。”

边军的加入让本来一盘散沙的农民们一下有了主心骨,受过军事训练的他们能够领导饥民,训练他们,最终让一群农民能和明朝最精锐的军队掰掰手腕子。

如果没有这些边军,那么饥民会变成什么呢?明朝御史姜思睿在书中提到:“饥饿待死,散为盗。”可见没有这些边军,饥民们最多会成为土匪盗贼,断然不会成为“农民起义军”。

除了边军,还有一种人的加入让起义军从星星之火转为了燎原之火,那就是驿卒的加入。

裁撤驿卒肯定是昏招中的昏招,大家别以为明朝驿卒就是咱们现在的邮递员,驿站和驿卒实际上是明朝军队的后勤保障系统,传递文件,送封信只是其中的一项业务。

驿站和驿卒最关键的任务是保障明朝军队后勤的正常运转,比如粮食和武器,都是要依靠驿站来进行流转的。像是陕西这种边镇,一所驿站可能会有几百名驿卒,比如最有名的鸡鸣驿建有长2330米的包砖城墙,墙高达12米。

鸡鸣驿

《明史·流寇传》中提到:陕西、山西依靠驿站吃饭的驿卒都没饭吃了“俱从贼,贼转盛”。

李自成老家陕西在崇祯年间有多少所驿站呢?足足78所。大批量准军事后勤人员被裁撤,没饭吃的他们也只能投了流寇,这下好了,起义军里还多了很多专业的后勤保障人员。

即使有边军和驿卒的加入,正常情况下起义军也断然不是明朝官军的对手,可明朝仍旧横征暴敛,让一波又一波的农民活不下去加入了起义军,甚至连明朝官军都摆脱不了被盘剥的命运,山西巡抚的勤王军和延绥总兵的勤王军因为粮饷问题不战自溃,干脆也加入了起义军。

如此的横征暴敛不得人心,明朝的灭亡可以说书板上钉钉的事了,即使没有李自成,也会有张自成,王自成来推翻明朝。只可惜起义军推翻明朝后,又遇到了清朝这个强劲的对手,将打下的江山拱手相让。

第3个回答  2019-10-27
因为明末政治腐败,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再加上天灾不断,人民饥寒交迫。而米脂地区尤甚。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的主张,得到广大饥民的拥护。所以,明末农民一起义就有很多农民拥护。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10-28

因为土地兼并,贪官横行,老百姓活不下去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