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范仲淹的改革究竟是怎么回事?

如题所述

历史沧澜来回答,范仲淹推行政治理想,又称庆历新政,是为了解决仁宗朝越来越突出的“三冗问题”,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为王安石变法打下了根基。

一、范仲淹及其第一次新政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小伙伴们知道范仲淹是不是从语文课本里的《岳阳楼记》开始的。历史沧澜最早知道范仲淹这个人是作为文学家理解的,没想到随着对历史的学习,越来越佩服范先生。

景佑三年(1036年),范仲淹因不满宰相吕夷简把持朝政,培植党羽,任用亲信,向仁宗皇帝进献《百官图》,对宰相用人制度提出尖锐批评,劝说皇帝制定制度、亲自掌握官吏升迁之事。揭开第一次新政的序幕。

吕夷简不甘示弱,反讥范仲淹迂腐,诬蔑范仲淹"越职言事、勾结朋党、离间君臣"。范仲淹便连上四章 ,论斥吕夷简狡诈,因言辞激烈,遂被罢黜,改知饶州。

范吕之争,牵连甚广。余靖、尹洙、欧阳修、蔡襄皆牵连遭贬。

景佑四年(1037年),吕夷简被免除宰相之职,士大夫们接连不断地替范仲淹辩白,双方互相辩驳,朋党争论四起。仁宗下诏禁止互结朋党。

之后范仲淹积极戍边西北,防范西夏李元昊,在与西夏的对峙中取得很大成绩。

2、范仲淹第二次新政

庆历三年(1043年),西夏请求议和,西方边事稍宁,仁宗召范仲淹回京,授枢密副使 ,又提拔欧阳修、余靖、王素和蔡襄为谏官(俗称"四谏") ,锐意进取。并拜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宰相),揭开了第二次新政序幕。

范仲淹认为朝廷陈弊积久,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仁宗遂亲笔诏书,开天章阁、陈设笔砚、赐坐以待。 范仲淹惶恐不安,退朝后作《答手诏条陈十事》,上疏仁宗"明黜陟、抑侥幸"等十件事。 仁宗采纳,诏书统一颁布,以示天下,只有府兵法,因辅臣反对而作罢。

庆历四年(1044年),范仲淹又上疏仁宗"再议兵屯、修京师外城、密定讨伐之谋"等七事 ,并奏请扩大相权,由辅臣兼管军事、官吏升迁等事宜 ,新政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增加。

新政实施后,因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不断遭到打击弹劾,范仲淹也多次被一朋党罪攻击。最终,历时仅一年有余的新政逐渐废止,改革以失败告终,但庆历新政为以后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虽然范仲淹亲历新政失败了,但仁宗朝的‘三冗问题“也得到一定的遏制。最关键的是,新政起到了投石问路的作用,也让更多有识之士认识到冗员、冗兵、冗费对朝廷的危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7-11
范仲淹改革是推行政治理想也是解决宋朝的三冗问题,虽然最后失败了。但对三冗问题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让更多的有志之士明白了三冗问题对朝廷的危害。
第2个回答  2020-07-11
当时的范仲淹进的改革叫做庆历新政,这是为了解决宋朝的一些根本问题,但是最终失败了,不过为王安石变法打下了基础。
第3个回答  2020-07-11
范仲淹改革被称为庆历新政,由于当时官僚队伍庞大,行政效率低,人民生活困苦,所以借此改革来解决这些问题,但是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所以最后是以失败来告终。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