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科举制发展变化,创立了什么?

如题所述

一、公开考试原则
(一)殿试及三级考试制度的确立
殿试在唐时就已出现,但并非定制。973年,落第进士徐士廉等指控权知贡举李昉徇私用情,取舍非当,宋太祖于讲武殿复试新及第进士及诸科新举人,以李昉乡人近士武济川等材质最陋,应对失次,黜去之。自此,殿试遂为常式。另外,科举考试定为每三年举行一次,这一制度为历代所因袭。科举制在形式制度上的固定与规范化,使其成为一种全国性的公开考试。
(二)考试内容的标准化
北宋对科举考试内容进行了改革。以进士科为例,熙宁年间,王安石参知政事,罢诗赋,帖经,墨义,让考生在《易》、《诗》、《书》、《周礼》、《礼记》中选治一经,兼治《论语》、《孟子》。神宗死,司马光执政后,虽废除王安石变法的许多内容,但继承了用经义取士代替诗赋取士的方针。北宋科举考试内容的标准化,使其透明度大为增强,减少了幕后黑箱操作的可能性,体现了公开原则。
(三)对“释褐试”的废除
北宋与唐代对科举合格者的除授不同。唐代士人科举即第后,只取得做官的资格,想要入仕,还要经过一场黑箱性质十分浓的吏部的身、言、书、判的复试,称为“释褐试”。而宋代废除了唐的“释褐试”,唱名日即释褐,提高了考试的透明度与公开性。
二、公平竞争原则
(一)对参考人员资格的放宽
北宋政府规定,凡应试者,无论家庭贫富、郡望高低、年龄大小、甚至与“工商、杂类”出身之人,皆可投牒自进,允其应举。同时,对边远地区家境贫寒者,予以食宿等照顾。
(二)别头试的实施
别头试即针对考官的子弟特设考场考试的制度。北宋别头试始于985年,别试的实行,有效抑止了官宦子弟凭借其身份从考试中获取不正当利益的现象,保证了科举考试的公平性。
(三)废除公荐制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知名人士的推荐。北宋科举废除了公荐制,为考生创造了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三、公正录取原则
(一)糊名誊录制的实行
糊名制又称弥封制,即在各级考试结束后,由专人将考生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及初考官判定的等第等部分用纸糊起来,再交给考官评判。直到最后统计成绩时,才能拆封公布姓名,否则即为作弊。糊名制最早于992年始于殿试。省糊名制始于1008年。州糊名制始于1033年。糊名誊录制度的实行,使科举考试作到了形式上的公正与可观,主考官很难徇私舞弊,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科举取士的公正录取。
(二)锁院制的实行
锁院制即当考官确定后,立即将他们锁于贡院中,以断绝他们与外界的联系,避免泄露试题与举子请托现象的发生。锁院制始于992年。锁院制的实行,保证了考官在考试和录取过程中不受外界干扰,使考试和录取得以公正的进行。
四、总结
北宋科举制在公开考试、公平竞争、公正录取三公原则的指导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北宋科举制中的一些作法和原则,在今天依然被采用着。北宋所实行的科举制,在当时不失为一种科学的选拔制度,而“三公原则”在北宋科举制中的贯彻,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这项制度的有效实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