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天文学和宗教的关系

rt

阿拉伯帝国的科学家们对天文学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巴塔尼(al’Battani,欧洲人也称作Albatenius,公元850 ~929年)是对欧洲影响最大的天文学家。他的《天文论著》(又名《星的科学》,Kitab al-Zij)颇具学术价值,后来的一大批天文学家诸如哥白尼(Copernicus Nicholas)、第谷(Brahe Tycho)、开普勒(Johannes Kepler)、伽利略(Galileo Galilei)等人,无不研习巴塔尼的著作并受益非浅。他所创制的天文历表――“萨比天文”(Zijal-sabi),一直是其后几个世纪欧洲天文学家的基本读物。

巴塔尼出生于美索不达米亚的哈兰(Haran,位于今土耳其东南)的一个崇拜星辰的塞比教派家庭,这恐怕与其日后对天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及学习制作天文仪器的技能不无影响;但是他本人则是虔诚的穆斯林。巴塔尼的工作主要是在阿拔斯王朝著名的安提克(Antioch)与al’Raqqah(均位于今土耳其境内)天文台完成的。

这位伟大的天文学家的主要成就在于,他不仅编录了489颗天体,而且把一年的时间长度精确至365天5小时48分24秒,重新计算出(春秋二分点的)分点岁差为54.5",以及测定黄道倾角为23º35´。它们比托勒密(Ptolemy)的《天文学大成》(Almagest)的描述更为准确。巴塔尼提出地球在一条变动着的椭圆形轨道上运动(偏心率),发现太阳远地点的“进动”(即太阳距离地球最远点的距离是变化的,这是巴塔尼最著名的发现),以及认为日环蚀可能是一种日全食。他对于太阳运行的观测比哥白尼还要精确,并且在几个世纪之后还被上述欧洲的天文学家所采用。

巴塔尼的《天文论著》于公元1116年由意大利提沃利(Tivoli)的普拉托(Plato)译成拉丁语,名为《De Motu Stellarum》(意为“on the motion of the stars”,即“论天体运行”)。

苏菲(al’Sufi,公元903~986年)所著《恒星图像》(或译作《恒星星座》,Book of Fixed Stars)一书,是伊斯兰天文学观测的三大杰作之一。苏菲根据自己的实际观测,在书中确定了48颗恒星的位置、星等和颜色,并且绘制出精美的星图与列有恒星的黄经、黄纬及星等的星表。他还为许多天体进行了名称鉴定,提出许多天文术语,许多现在世界上通用的天体名称都来源于苏菲的命名,例如牵牛星(Altair)、毕宿五(Aldebaran)、天津四(Deneb)等。苏菲的星图也是关于恒星亮度的珍贵的早期资料。这位的天文学家对天文学界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例如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苏菲星云”(Al Sufi’s Cluster),国际天文学会还以用他的名字命名月球表面一处环形山来纪念他。

瓦法(al'Wafa,也称Albuzjani,公元940~998年)是巴格达(Bagdad)天文学派最后一位著名人物。已知他曾测定过黄赤交角和分至点,并且是提出“月球出差”(Evection of the Moon)的第一位天文学家;此外他还为托勒密的《天文学大成》编撰了简编本。

奥玛尔·海亚姆(Omar Khayyam,公元1048~1131年)在当时由突厥塞尔柱(Seljuq)王朝管辖的伊斯法罕(Isfahan),参与并领导了天文历表的编撰与历法改革工作,制定的贾拉利历的精确程度已经十分接近格利高里历,测定一天的长度为365.24219858156天(后来由于政局的动荡历法改革工作被迫终止)。

比鲁尼(Biruni,公元973~1050年)堪称那个时代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俱佳的“天才”,天文学(与数学)是其深入涉足的领域。他在一部近1500页的百科全书――《马苏迪之典》(Masudic Canon)中,测定了太阳远地点的运动,并且首次指出其与岁差变化存在略微的差别。著名的《马苏迪之典》是一部集天文、地理和民族学的通科著作。比鲁尼还设想地球是自转的。他在写给好友、同时代的著名医学家伊本·西那(ibn Sina,西方人称为阿维森纳Avicenna,公元980~1037年)的信中,甚至提出地球绕太阳运转的学说,并且认为行星的轨道是椭圆形而非圆形的。至于我们今天所说的银河系,比鲁尼发现它是由“无数的各种星体组合而成”。

其实,比鲁尼是一位勤奋、多产、涉猎范围广博的科学家,他一生写作了涵盖20多门学科的大约146部著作(只有22部传世),其中多数是与数学及天文学有关的,例如《投影》(Shadows)。

在法提玛王朝(Fatimid,公元909~1171年,中国史书称“绿衣大食”)哈里发哈基姆(al’Hakim)统治时期(公元966~1020年),天文学家尤努斯(也译作尤尼,ibn Yunus,公元950?~1009年)在参考200多年以来天文观测数据的基础之上完成了《哈基姆星表》(也译作《哈基姆历数书》,al-Zij al-Hakimi al-kabir),并还用正交投影的方法解决了许多球面三角函数问题。尤努斯的杰出在于,他的计算细致而精准,例如,他注意到投向地平线的光线的折射所引起的误差,并且首次给出被观测物体的40´差角。他对月食的观测记录是极其可靠与可信的,其30次月食报告为近、现代天文学家,例如Simon Newcomb(1835~1909年),研究月球的长期加速度提供了珍贵的天文资料。

穆斯林的信仰要求礼拜的定时,而这与太阳与月亮或其它天体的运动是密切相关的。尤努斯就是一位可以给出精确时间的天文学家,而且他的天文历表可以在伊斯兰历、科普特历(一种古埃及历)、古叙利亚及波斯历之间进行转换或换算,以方便人们的使用。

公元1080年,西班牙穆斯林天文学查尔卡利(al’Zarqali,西方人称为Arzachel,公元11世纪)完成《托莱多星表》(也译作《托莱多天文表》,Toledan Tables),其中有天文仪器〔尤其是阿拉伯人特别擅长的仪器――星盘(Astrolabe)〕的结构介绍与使用方法。《托莱多星表》对托勒密体系进行了修正,以一个椭圆形的“均轮”代替水星的“本轮”。另外,《Book of Tables》也是查尔卡利的杰作。

在对于宇宙体系的认识上,西班牙的天文学家质疑托勒密的本轮学说,并试图说建立一个真正的宇宙体系。

先后经历过阿巴斯王朝与蒙古人建立的伊尔汗国(Ilhans)两个时代的天文学家(兼数学家)图西(al’Tusi,公元1201~1274年),不仅建立了月球的运动模型,而且还在1247年提出所谓的“图西力偶”定理(“Tusi-couple Theorem”,即线性运动可以由圆周匀速运动演化而成,反之亦然。)。科学史学家乔治·萨里巴(George Saliba,1939~)在评价“图西力偶”定理时说:“如果仅靠欧几里得(Euclid)的《几何原本》(Elements)和托勒密的《天文学大成》等古希腊的数学和天文著作中所提供的数学信息,哥白尼天文学的数学大厦根本不可能建立起来。构建这一大厦所需要的,实际上也是哥白尼本人所利用的,是两种新的数学原理。而这两种数学原理却都是在哥白尼以前大约300年间发现的,并为伊斯兰世界的天文学家们明确地用来改进希腊天文学。”文中所提到的数学原理之一,便是图西的“图西力偶”定理,它在16世纪初被哥白尼采用。

图西一生写作了关于天文、数学(几何与三角学)、物理、哲学、伦理学及逻辑学等学科的100多部著作,甚至还整理过伊本·西那的《医典》(The Canon of Medicine),但是其中最著名的是《伊尔汗天文表》(或译作《伊尔汗历数书.》,The Astronomic Tables of Ilhans)。

位于今伊朗境内的、闻名遐尔的Maragha天文台也是在图西倡议下建立于伊尔汗国初期,其天文仪器甚至在当时被带到中国的元大都。Maragha天文台的遗迹至今尚存,成为人类文化遗产。

乔治·萨里巴在谈及阿拉伯帝国天文学与哥白尼天文学关系的时候说道:“当我们想到哥白尼天文学本身给我们带来的所谓‘哥白尼革命’这样的概念时……我们便不难想像到哥白尼的数学天文学与在他以前用阿拉伯语写作的天文学家们之间的交融了。或者换句话说,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阿拉伯天文学与哥白尼天文学之间的模糊边界会是这样有趣了。”

Kevin Krisciunas则对某些蓄意抹杀那时的天文学成就的态度给予直率的批评。他在《世界天文学中心》(Astronimical Centers of the World)一书第2章的开头即写到:“那种认为在托勒密之后,天文学研究陷入沉睡直到哥白尼时代才得以苏醒的看法,是一常见的错觉……那些认为阿拉伯人没有做出自己的贡献的人们,对于这一学科并未进行过调查研究。”他还进一步指出,中世纪的天文学家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是用阿拉伯语书写科学著作的,即使是犹太人与基督徒也莫不如此。

事实上,阿拉伯帝国天文学在今天已经落下永久的烙印,甚至现在人们使用的很多与天文有关的词汇,诸如“azimuth”(地平经度、方位角)、“nadir”(天底)、“zenith”(天顶),都是源自阿拉伯语。

可以肯定地讲,阿拉伯帝国的天文学家对于宇宙天体的认识,是人类天文学史上由托勒密到哥白尼之间最重要的衔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2-05
  佛教中的三千大千世界

  [编辑本段]
  基本释义
  在梵语中,“世界”一词原来含有时间与空间的双重意义。《楞严经》说:“世为迁流,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在为世。”这同现代物理学中相对论所提出的“四维空间”很相似。相对论认为:物理空间加上时间,即构成“四维空间”。不过,“世界”一词在具体运用时,偏重“界”,即空间的意义。
  我们形容丰富多彩的世态人情时,以“大千世界”称之。“大千世界”一词是“三千大千世界”的简称。佛教认为,以须弥山为中心,以铁围山为外廓,在同一日月照耀下的这一个空间,便是一个小世界。这中间,有四大部洲,洲与洲之间山海回环。积一千个小世界,称为“小千世界”;积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一个“中千世界”;积一千个“中千世界”,称为“大千世界”。
  [编辑本段]
  关于“娑婆世界”的称谓
  “大千世界”又称“三千世界”。根据佛教的说法,我们所在的“大千世界”称为“娑婆世界”,教主即释迦牟尼佛。“娑婆世界”是“三千大千世界”在当今佛典中广泛采用的经典译名。最早见于达摩祖师翻译的《金刚经》中。“娑婆”是梵语的音译,也译作“索诃”、“娑河”等,意为“堪忍”。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娑婆世界”的众生罪业深重,必须忍受种种烦恼苦难,故“娑婆世界”又可意译为“忍土”,被称为“五浊世间”,是“极乐世界”和“净土”的对立面;另一层意思,是说释迦牟尼等佛菩萨堪能忍受劳累,难说能说,难化能化,在污浊的“娑婆世界”中不懈地教化众生,表现出大智、大悲和大勇的精神。
  “娑婆”二字的组合关系意,无法直接解读,其关系意是隐性的。而与之具有对称关系的准对象--“婆娑”,则可以直译为“旋舞迷离的”。 “娑婆”与“婆娑”,呈对称关系,两者所表达的“关系意”应该呈颠倒映射关系。
  映射关系列表如下:
  字序对称 “婆娑”---------对称-----------“娑婆”
  认识主体互为影射 婆娑世界---------对称-----------娑婆世界
  认识主体的方位 由外向内看--------对称--------- 由内向外探。
  从以上关系表中可以领悟出“娑婆世界”的原本含义。
  因此,以分别心说法:“婆娑世界”是眼在界外,所看世界之形在;“娑婆世界”则是心在界内,悟世界之本象。一个外观看形在。远观转动陀螺状,近察旋舞又迷离;着相才有形和影,若不着相皆空明。一个内探辩万象。上探无垠星际云,下探微尘量子流;不识娑婆真面目,只缘身在娑婆中。
  结合现代科学的一些发现,人们已经认识到,原子世界由外部电子绕原子核旋转,太阳系世界由外部的行星绕太阳旋转;银河系世界由外部星云绕中心旋转,这些“世界”之形态是“婆娑世界”最好的实证比喻。
  [编辑本段]
  “索诃世界”与“娑婆世界”译名的差异
  分析“索诃世界”与“娑婆世界”译名的差异,我们可以看到,三藏法师之所以在达摩祖师之后又将“三千大千世界”翻译为“索诃世界”,其本意体现了唐时期那种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思想特征。
  以现代的世界构造逻辑而论,“娑婆世界”较“索诃世界”更贴近“三千大千世界”的关系意。“娑婆世界”所蕴涵的认识主体处于互为认识的时空对称关系中。因此说,“娑婆”---“婆娑”此时最原始的本原,这个关系式代表“佛”本意,也就是缘生万物的那个原初关系式。
  “三千大千世界”的中文译名之所以一直沿用“娑婆世界”,达摩祖师的《金刚经》译文之所以被喻为蕴涵了文字般若的经典,这不能说是没有原因的。
  随着人们在社会生活活动中的不断学习与思索,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入精细。世界原本所谓的有形本元,在人们的认识的过程中变的越来越模糊。从有形的原子说,到二元心物说,进而到形而上的心元说等等。而当今的正教佛学由此也就被称之为了广义的智慧说。
  人类对“娑婆世界”的解释本身,表达了人类认识所达到的层面。人们对佛典的理解境界不同,认识也就不同。当今佛学大师对“娑婆世界”的再翻译基本脱离了旧时对“世界”本元的他性解释。进而转向了内观心识性的己证,比如将“娑婆世界”翻译为“堪忍世界”。“堪忍世界”应属于对“三千大千世界”心识性境界的认识。
  [编辑本段]
  “三”的意义
  佛祖之启示“一尘含数刹”,从剖析学的角度揭示了宇宙之本象。反观“三千大千世界”,其中之“三”不是简单的数字之三,而是动生之“三”,与道家所谓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三”有同理之妙。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12-07
1、牛顿
发现三大力学定律的科学家。1672年当了“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703年被选为皇家学会会长, 任职25年。他热心于神学。他曾说:“在没有物质的地方有什么存在呢?太阳与行星的引力从何而来呢?宇宙的万象为什么秩序井然呢?行星的目的是什么?……动物的眼睛是根据光学原理所设计的么?……岂不是宇宙间有一位造物主么?虽然科学未能使我们立刻明白万物的原始, 但引导我们归向宇宙的主宰。”“圣经的预言有许多可信的凭据”, 他又说:“我愿以自然科学的研究来证明神的存在, 以便更好地事奉神。”他晚年写了长达150万字的神学著作, 证明神的存在。他还写了但以里和启示录两卷预言的注释。他认为天体之所以会运动, 是因神先把它们一推, 这样, 就按“动者恒动”的定律一直运动下去。不过有人反对, 他们说牛顿不懂物质内部是运动的,而把物质的运动说成是“神的第一推动”。
牛顿果真不明白物质里面是运动的吗?他肯定是知道的。但为什么物质里面的原子都在运动呢?谁又把电子推动使它们不停地绕原子核转动呢?按热力学第二定律: 万物若只靠自身运动而进行, 必陷入混乱。没有神的推动是无法解释的。一切都是神创造的,他叫物质内部运动,物质就很有规律的运动下去了。

17.力克
他是个有名的天文台台长, 他是个基督徒。

18.哥白尼
他是波兰天文学家。他反对托勒玫的“地心说”, 提倡“地动说”。他是个基督徒。他曾说过:“人有灵魂的价值。”“引力是按照神的意志给予物质各部分的自然属性。”

19.开普勒
他是个德国天文学家, 于1618年发现了“开普勒三大定律”。他是个基督徒。
20.伽利略
他是意大利天文学家。他发明了摆钟、温度计, 是“现代科学之父”。他是个基督徒。

26.阿波罗火箭第八号 Apollo 8(太阳神)
去月球初步侦察, 在月球外围环绕之后返回, 3位太空飞行员携带了圣经, 并在太空朗诵了创世记第一章给全世界的人听。后来美国出了一张纪念邮票, 上面印有创世纪第1章1节:“起初, 神创造天地。”

27.奥尔德林
1969年7月20日他带领3人乘阿波罗11号首登月球。他们用无线电向地球全人类提议, 作片刻静默, 以表首登月球的感恩。他们又在那里读最后晚餐的经文, 同领主的晚餐, 并祷告说:“藉着这次登月得更进一步地感谢、认识创造宇宙和人类、维持宇宙的神。”他们还把诗篇第8篇插在月球上, 在美国国旗旁边。
28.艾德宁
他和另两位在1971年7月26日乘车到达发射台进入那360英尺高的太空火箭, 再进入顶部的太空囊, 距离地面足有一栋36层的大厦一般高。几天后, 他们到达月球。当他看到月球上的高山与深谷时, 他不禁地朗诵出诗篇的话来:“我要向山举目, 我的帮助从何而来。我的帮助从造天地的耶和华而来。”(诗121: 1-2)他在返回地球后, 他成为一位布道家。他在香港布道时说: 当他的太空船登陆之后, 他沿梯而下, 足踏月面时, 心中来了一种感悟, 知道神是实在的, 神亦与他同在。他说:“首先, 世界上有一位神, 这是绝对的事实。”

29.得尤克 Charles Duke
他在1972年乘阿波罗15号登月球。他在月球走了三天。当他回地球后, 改行经商。他虽名声显赫, 但内心空虚万分。一日, 在查经聚会归途中, 他重生得救了。他与神同行, 到处见证神的奇妙与大爱。
自从美国人登月以来, 许多太空人都更深认识了真神, 其中有13位辞职, 到神学院深造, 做了传道人,至少有71位决志全时间事奉神。
这些科学家只是见证主荣耀中很小的一部分。他们绝不是传福音的必然资料。那样是违背神意愿的。上帝不需靠着科学家来“增光”,反倒是:科学家信主,是科学家的福份。
第3个回答  2008-12-07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