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内朝官员外朝化?

如题所述

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是侍从皇帝的宫廷机构组织,“外朝”是以丞相为首的中央政府。内朝官多是近侍、外戚、宦官、秘书等人员。因为皇帝对外朝官心存戒心,特别是位高权重的宰相,且皇帝深居禁中,宰相晋见皇帝的朝仪烦琐,不利于宰相及时向皇帝出谋划策。此外,封建社会是家天下,家务与政务相连,皇家与政府相通;内朝官地位较低,且随皇帝左右,既可随意更换、随时使唤,又能很好的贯彻皇帝的旨意。这些接近君主的近侍、仆从一旦受到皇帝的信任,就有机会参与政务、掌管机要,形成新的辅政集团。这些被皇帝委以临时辅政的内朝机构,在牵制、架空外朝辅政机构的同时,久而久之就发展为制度。
意思是宦官出任内阁,直接干涉或者把持朝政,比较典型的有东汉末年和明朝末年古代,根据职官的职责范围和工作区域,可以将职官范围内朝官和外朝官。内朝官也称为中朝官,中者,宫中。外朝,则是宫外。 内朝官工作在内廷,更多地和君主在一起,其执掌多与君主个人或者其家庭有关;而外朝官则属于常规的官僚系统,工作在宫外的朝廷,其执掌更多和国家有关。也即是说,一个具有私人性,一个具有公家性。 纵观古代的官制,有个趋势:原有的内朝官会逐渐地外朝官化,原本是管理照顾君主个人私事的官员会逐渐变为掌管国家事务的官员。 典型的例子就是相。 相,丞相,宰相,是一个意思。相大概出现在周代,原本是协助君主(卿士也算)管理处置某方面的事务,后来逐渐成为管家性质。而随着春秋战国时期君权的提升,相逐渐变为协助君主管理国家的一个主要的助手,这样就出现了丞相制度。据考证,秦国最早设置了丞相。其后,历朝历代都沿袭了这个制度,虽然丞相这个名词不是每个时代每个朝代都存在,但是都有这样的一种官职存在,直到明代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不过即使是这样,明清时代的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也多认为是具有丞相职能的官职。 其次,尚书也是这样的情况。 尚书在秦代就有了,主要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相当于是文书官和秘书官。到了汉武帝托孤,霍光成为了大将军,他让自己当上了尚书的总管(领尚书事),通过尚书,直接将自己的意志化为皇帝的旨意,掌握了朝政大权。此后汉代领尚书事就成为真的实权人物。东汉时代,设置了尚书台,作为尚书的工作场所,其职责也逐渐转变为行政中枢,负责政令的流转,架空了原有的朝廷中的丞相等官员。再后来,尚书台成为了尚书省,正是成为朝廷的正规编制,拥有朝廷的行政权,而原来的负责各方面行政事务的九卿,演化为了六部以及其他专项事务衙门,隶属于尚书省,从此,尚书省彻底地外朝官化了。 中书省和门下省也都是这样的一种变化演变的过程。一开始,中书省和门下省也都是皇帝身边的秘书班子,后来隋代规整为三省六部后都成为正是的朝廷编制,脱离了内廷。 宋代有个很著名的官职:枢密使。枢密使是枢密院的主官,主管全国的军政。枢密使设立于唐代末期,原本是宦官所持有的官职,原本是在皇帝和朝廷之间当一个中介,上传下达,跑跑腿而已。而后,因为这个缘故,同时唐后期宦官专权,视皇帝为玩物,枢密使逐渐干预政事。到了五代时期,枢密使的官职被沿袭了下来,但是改为了士人担任,也脱离了内廷,成为了朝廷的职官,职责也逐渐变为了政务的中心,国务军务财政等等都管了起来,几乎就是宰相。到了宋代,赵匡胤汲取五代的教训,搞分权,枢密使则成为了军政的总管。此时枢密使就彻底地外朝官了。 侍郎,本是皇帝身边的侍从官,属于内廷。后成为尚书的下属,随着尚书一步步成为朝廷的行政中心,侍郎则成为了六部的主官,直至清代。 所以,在古代,君主身边的十分亲近的内朝官逐渐演变为属于朝廷编制的外朝官,一步步从内廷走出去,走出皇宫,这是一种趋势,是历史的惯性,也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亲近君主,则对君主影响力大,而君主也可以借助他们来制衡朝廷的官僚,然后这些内朝官被赋予更大的权力,逐渐侵蚀了朝廷原有的体制,最后成为了朝廷体制的一部分。但是这不算完。因为一旦这些原来的内朝官变为了外朝官,则意味着他们将必然和皇帝之间形成新的矛盾,皇帝为了抑制他们,又必然借助新的内朝官的势力,这样历史的循环就开始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23
意思是宦官出任内阁,直接干涉或者把持朝政,比较典型的有东汉末年和明朝末年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