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明明有很多文学作品,为何负面评价那么多?

如题所述

古语有云:“不学礼,无以立。”自古以来,我们中国就被誉为“礼仪之邦”,素来给人以落落大方、温文尔雅的印象,可以说在中国,礼仪无处不在,大到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小到朋友之间的问候,都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礼仪。

可再有礼貌、再有修养的人,被逼急了,也是会发火的,比如咱们的孔圣人,当年被气急了,也曾大怒道:“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意思是,那些发明人俑殉葬的人会断子绝孙,不得好死。还有一次,孔子讲课的时候,弟子宰予竟然当堂打瞌睡,孔子又骂道:“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直接说宰予就是朽木,就是粪土之墙,这孔圣人骂起人来,真是狠!

今天故事里的主人公,也是一位特别会“骂人”的人,而且他骂起人来,是一针见血、毫不留情,他便是鲁迅,当年鲁迅骂了胡适10多年,胡适硬是没有还过嘴,甚至还在鲁迅出书时,大力夸赞鲁迅,后来鲁迅去世,胡适还积极地帮他出版作品,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首先,我们要弄明白,胡适和鲁迅为何会成为“对头”。这还要从两位文学大师的童年经历说起。

先说鲁迅先生,他出生于浙江绍兴一官僚地主之家,从小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并接受良好的教育,但可惜13岁那年,祖父因科举舞弊案入狱,父亲又常年患病,最终去世,周家家道中落,鲁迅从此过上了惨淡的生活,也尝遍这世间辛酸疾苦,而这样的经历,自然对鲁迅的性格产生了影响,让他成为一个爱憎分明的人。

而胡适先生,同样出生于一富裕家庭,而且父亲胡传是老来得子(50岁),自然对胡适十分喜爱,可以说胡适从小就是在蜜罐里长大的,并且前半生一路有如神助,他学习好,考取中国公学,毕业成了英文教员,后来又获得赴美留学的机会,并且师从约翰·杜威(国际知名哲学家、教育家),回国以后便直接成为北大教授。这样顺风顺水的前半生,当然会让胡适成为一个温文尔雅、宽厚豁达的人。

虽然性格上差异很大,但并不妨碍鲁迅和胡适成为好朋友,因为他们对国家的热爱,对文学的热爱,都是一样的,所以早在1919年,也就是五四运动期间,胡适与鲁迅就已经成为同一战线上的好友,他们都在为新兴文化的推广而奋斗。

但可惜好景不长,几年后(约在1925年前后),鲁迅和胡适之间的交往便断了,再后来,两人甚至成了“对头”,鲁迅也多次在自己的书中批评、讽刺胡适。

比如鲁迅在《答KS君》中写道:胡博士“蒙着公正的皮”的丑态令人作呕。

又在《出卖灵魂的秘诀》中写道:胡适博士不愧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军师。但是,从中国小百姓方面说来,这却是出卖灵魂的唯一秘诀。

还在《王道诗话》中写道:胡适是为虎作伥却又标榜仁义道德的“帮忙文人”。

以上每一句话,都可谓毫不留情,然而被“骂”的胡适,却从不回应,甚至在鲁迅出新书时,屡屡送上赞美之词,比如胡适在《胡适日记》中写道:“周氏兄弟最可爱,他们的天才都很高。”

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一对曾经的好友,走向分裂呢?其实早在当年,就有无数人对此事进行了研究,有人认为,是鲁迅和胡适在文艺思想方面发生了分歧;也有人认为,是两者的童年经历、性格差异导致二人走向分裂。然逝者已矣,我们只能从他们曾经的文字里,去寻觅一丝丝踪迹,自然无法得出真正的结论。

但可以知道的是,从始至终,胡适都没有怪过鲁迅,直到晚年,他还亲口告诉周策纵:“鲁迅是个自由主义者,绝不会为外力所屈服,鲁迅是我们的人”,后来鲁迅逝世,胡适也竭尽所能,去帮助他的家人,并且维护鲁迅的声誉,甚至还亲自担任了鲁迅纪念会委员,因为胡适很清楚,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也绝不会因为一些误会,去改变对鲁迅的尊敬,或许,这就是文人之间相处的特殊方式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04
因为作品太多了。一个人作品太多了,不能全是赞美,也需要批评给予美中不足。
第2个回答  2021-03-05
他的很多文学作品都带有负面影响,容易给读者带来不好的影响。或者说没有强大心理素质的读者很难去接受和认可他的作品。
第3个回答  2021-03-05
因为他的文笔写风比较浮夸,大部分人接受不了,认为他的文学作品有失对历史的尊重。
第4个回答  2021-03-10
因为上世纪鼎革之时,胡适之出走,并没有留下来,所以就一直批评谩骂他,几十年了,当然风评不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