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中“而后乃今培风”和“而莫之夭阏者”是什么意思?逐字直译一下。特别是“今培风”“夭阏”。

如题所述

1、“而后乃今培风”这句话的意思是然后才能乘风(而行)。

“而后乃今”是古人习惯性的倒装,应该是“乃今而后”,意为“从这以后”、“然后”。“培”通假“慿”,即为“凭借”,风的意思是“乘着风”。

2、“而莫之夭阏者”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谁能够阻止它。

夭:挫折;阏:阻止;莫:不定代词,没有人,没有谁。

(语出 庄子《逍遥游》)

【原文(节选)】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 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 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 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 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 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 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 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译文】

再说水汇积不深,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那么小小的芥草也可以给它当作船;而搁置杯子就粘住不动了,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风聚积的力量不雄厚,它托负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够。所以,鹏鸟高飞九万里,狂风就在它的身下,然后方才凭借风力飞行,背负青天而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遏它了,然后才像现在这样飞到南方去。寒蝉与小灰雀讥笑它说:“我从地面急速起飞,碰着榆树和檀树的树枝,常常飞不到而落在地上,为什么要到九万里的高空而向南飞呢?”到迷茫的郊野去,带上三餐就可以往返,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要用一整夜时间准备干粮;到千里之外去,三个月以前就要准备粮食。寒蝉和灰雀这两个小东西懂得什么!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比不上寿命长。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清晨的菌类不会懂得什么是晦朔,寒蝉也不会懂得什么是春秋,这就是短寿。楚国南边有叫冥灵的大龟,它把五百年当作春,把五百年当作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树,它把八千年当作春,把八千年当作秋,这就是长寿。可是彭祖到如今还是以年寿长久而闻名于世,人们与他攀比,岂不可悲可叹吗?

【赏析】

庄子对于生命无限自由、洒脱自在、人生逍遥游之祈向,是一个“至乐”、“至美”之境。人在游于无穷,遣去物累情执,人世中不起分别造作,故能意静而心恬,而灵台心不因外物而纷纭扰荡,是以冲和内保,故愉悦柔美之情亦自然而生。那“通于万物”“与物为春”的和谐,正是浑化物我、主客的心灵转化。因内心的安定与谐和,而体会那份回归后的宁静,是一种自然的和谐与美感。 

人在现实生活中,难免坚持己思、己见,而彼此间常常因互相牵连、意见纷歧,互相波动而影响情绪。那么,如何在无我、丧我之同时而仍保有自己之本然本真?庄子提出“忘”的观念、“化”的观念。当主体面对外在环境的变化时,能保持一种虚静观照而无好恶之情的态度,亦即主体生命无论遭逢何种处境,皆能“安时而处顺”,不以喜怒哀乐内伤其身,则将无入而不自得。  庄子认为在不断变动的环境中,唯有“道”才是永恒不变的存在,现象界的万事万物皆变动不居、无有所止,人若以有限的生命来追逐这种变化无常的现象,只会使生命耗损于物而不知所止。

人若能清楚观照,即使外形随物,内心也凝静,效大道之虚静无为,那么生命才能与物宛转,而又不会流于茫昧,生命也才保有其通明透亮及澄澈。  世之种种是非辩议,是使人在生活中无法自在逍遥的原因。《齐物论》说:“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在《庄子》看来,世间的一切本无是非的差别,但因人有了成见、偏见、成心,因着个人的价值判断,而对事物起了分别的看法,于是,人陷其中而不得自在。因此《庄子》提出“两行”以通人我、达逍遥。而从“丧我”、“无我”的修养工夫中摒除偏执成心,且也清明观照事象,若人不入是非争议中,一切的是非争论也就不齐而齐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0-12
1.“而后乃今”是古人习惯性的倒装,应该是“乃今而后”,意为“从这以后”、“然后”。“培”通假“慿”,即为“凭借”。
这句话的意思是“然后才能乘风(而行)。”
2.夭:挫折;阏:阻止;莫:不定代词,没有人,没有谁。
该句意为:没有谁能够阻止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