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文官制度的历史与贡献

如题所述

19世纪30年代,工业资产阶级开始进入议会,并逐步取得统治地位。此前,由于两党轮流执政,使官员也经常的发生变动。官员的任用不仅以党派为基础,而且存在着许多暗箱操作的手法,以致卖官鬻爵之事也时有发生,使政府的行政即无效率,又不经济。1853年,英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惨败,引发了国内对于政府的腐败和无能的猛烈抨击,当政的帕累斯顿内阁被迫允诺改革。1854年,由当时的国会议员诺斯科特(Stanfford Northcote)和杜维廉(Charles Trevelan)根据广泛的调查,提出了一项改革文官制度的方案,即著名的“诺斯科特-杜维廉报告”。提出了以下四项建议:一将政府中的行政工作分为智力工作和机械工作两大类,前者由大学生来担当,后者由低级人员来充任;二初任人员均应在年轻时通过选拔考试;三各部人员实行统一管理,并可在各部之间互相转调、提升;四官员的提升以上级的考核报告为依据。这些建议后来均以法令的形式逐一采纳并加以实施,这样英国的近现代文官制度开始逐步建立起来。一个相对独立于各个党派的职官团体开始逐步形成,成为了英国政治力量中最为稳定的一部分。
文官(Civil Servance[复数],Civil Servant[单数])并不包括组成内阁的大臣,即与内阁共进退的“政务官”,而仅指“事务官”,其职责是执行当时政府的政策,而非对政党活动的参与。他们构成了政府中所谓的“非政治”的分子,即不参与党派之争的人。在内阁发生经常更迭的情况下,他们的存在保证了政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高级文官还时时准备为大臣提供咨询,向其提供必要的情报、知识以及实践的经验。显然,服务的年限越长,他们的影响也就越大。这样,他们不但执行既定的方针、政策和命令,而且对于这些方针、政策和命令的制定还有一定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发言权。正是这后一项职能的行使,使文官成为国家机器重要的一部分,成为了“永不更迭的幕后政府”。前台是两党轮流秉政,后台则永不更换,这是英国文官制度的重要特征。
英国文官制度自1855年成立文官事务委员会以来,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作为它的特征的基本原则,诸如竞争考试的原则、常任的原则、服务的原则、中立的原则等等,早已牢固地建立起来了,而且至今也看不出有什么变革会使这些原则动摇。正是这些原则,使得这支近百万人的队伍促进和实现了国家权力顺利的在两党之间有秩序的易手,巩固和不断加强着国家民主政治的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的文官制度被誉为近代世界文官制度的鼻祖,而中国的科举制度对英国的文官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2-10
19世纪后,英国两党制日益成熟,内阁开始由在竞选中获胜的政党组成,于是哪一个政党在竞选中获胜上台执政,就把各种官职作为“胜利果实”,进行公开分赃,分给他们支持者。所以每次执政党的更替,都要引起政府人员的大换班,使政府工作混乱。可见,无论早期的国王任用官员的制度还是后来政党间的官员分配的制度都存在极大的弊端。一个是营私舞弊,买卖官职使无功受禄的现象盛行,政府腐败工作效率低下。另一个是执政党更替,国家工作人员大换班,造成政府行政事务处理缺乏稳定性和政策的连续性,严重地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改革文官选用制度,采取更为合理的方式选择官员,使政府的工作更为高效和具有稳定性被提上日程,英国近代文官考选制度开始了它的形成之旅。

1569年,葡萄牙传教士克鲁兹出版的《中国游记》一书曾对中国通过科举选拔官员的做法大加称赞,该书在1577年由英国人理查德·威尔翻译成英文,中国的科举制度第一次在英国的刊物中出现。其后的1583年,另一个葡萄牙修士冈萨雷斯·多萨出版的《伟大的中国》一书详细介绍了中国科举制的中第考试方法和内容。此书在罗马出版后,很快被译成英文,在欧洲广泛流传,引起英国社会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关注。十七世纪初英国牧师珀切斯的亚洲游记《续哈克里特或珀切斯的朝圣》一书中,更是对中国的科举制度进行了详细的记载,书中非常详细的介绍了整个科举制的运作过程,包括考生要需通过哪些考试,逐步获取更高一级的参考资格,主要的考试内容,考试形式等,同时,此书将科举制度评价为“无论身份地位,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的一种高效而公平的选材制度,体现出卓越先进的政府管理体制。”年,罗伯特·波顿的《忧郁症的解剖》一书中,以旅行者们的记录为原始材料,首次将中国的科举制与当时英国的政治体制作对比,认为英国应以科举制为参考,改革政府的运行机制。17世纪中期以后,涉及科举制度各类书籍在英国已经较为常见,如1665年的《辉煌文明的古老帝国》;1669年的《驻华大使》;1688年的《中国新历史》,这些书籍的作者大都有实际来华经历,对中国的科举制度有着较为深入的理解。进入18世纪,出版于1736年的《中国史》一书在英国影响较大,传播较广,书中同样详尽介绍了中国的教育,政府体系,科举制度等方面。据统计,在1570年到19世纪初,仅用英文的出版的有关中国官员制度和政治制度的书籍就有70种之多,这些书大都从不同角度介绍和称赞中国的科举制度。

总之,这些在英国出版的,来自传教士,旅行者,商人,学者等有关科举制度的相关出版物的内容说明:首先由于中国科举制度的自身特色与英国考试形式发展的相对滞后,科举制具备影响英国文官考任制度的时间和条件;其次,在英国文官制度正式颁布实施之前,英国社会和学界就对中国的科举制度有了相当程度的认识与了解;最后,英国文官考任制度形成于在报刊杂志对中国科举制度介绍赞扬和推荐的舆论氛围中。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官吏任用制度仍受封建恩赐的影响,或实行个人赡徇制,或实行政党分肥制。而工业革命的完成使英国急需一个清廉高效的政府为其经济的扩张出谋划策,选拔彻底有效的人员班子来充实政府的职务,对文官的选择和任用进行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而改革的直接导火索则始于当时英国最强大的海外掠夺机构——东印度公司,许多人都试图挤入公司谋取利益,由于东印度公司对英国政府经济利益有直接影响,被整顿公司人事的改革被提上议程,而这次改革最初还是源于中国人的建议,在广州的公司人员的建议下,东印度公司决定采用直接从伦敦选送官员到印度任职的措施,选择标准则是“通才教育,择优选士”。英属东印度公司的吏治改革直接推动了英国国内文官制度的改革活动,对于东印度公司的这次改革,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载:“英国东印度公司已采用了考试竞争原则,这种中国人的发明创造在印度的充分发展,预示着或许将来有一天,它会像火药和印刷术一样,在国家制度甚至是欧洲的国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伟大变革。”中国的科举制度,第一次被称为和火药与印刷术四大发明一样重要。而在1836年,曾任英国驻华总领事的弗朗西斯戴维斯曾这样表述道“科举制为东印度公司的吏治改革提供了遥远的榜样”,由此可见,作为英国文官考试改革先行者的东印度公司的吏治改革,无疑受到了中国科举制的深远影响。

中国科举制度对英国建立文官考任制度的影响还可以从当时英国的社会舆论甚至反对意见中一探端倪。当诺思科特——特里维廉报告被提上国会议程,蒙泰格尔公爵反对的依据就是这种考试方式完全是“中国体系”,而中国是个落后的国家,所以“它的考试体系必然也不怎么样”。斯坦利公爵也曾说“你们引入了一种对我们而言十分陌生的原则,听说它在中国十分盛行,也许我们应该称它为中国原则。”一直到文官考试制开始正式实行后的1875年,英国人塞斯在杂志上还写道“我们的文官考试制度充斥着中国理论”。所有这些清楚明确的表述都证明了无论赞成与否,当时英国各界对建立文官考试制过程中“中国影响”的承认。

参考资料::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