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上元夜游的翻译

如题所述

翻译:

己卯年(1099年)上元(正月十五),我在儋州,有几个老书生过来对我说:“如此好的月夜,先生能不能一起出去呢?”我很高兴的跟从他们,步行到了城西,进入了僧舍,走过了小巷,各地的百姓聚居在一起,生活井然有序。回到家中已经三更了。

家里的人闭门熟睡,睡得很鼾甜。我放下拐杖,不禁笑了笑,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苏过问我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然而也是笑韩退之钓鱼没有钓到,还想要到更远的地方钓鱼,却不知道在海边的人也未必能钓到大鱼。

原文:

己卯上元,予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糅,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问先生何笑,盖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过:访问。欣然:高兴的样子。民夷:指汉族和当地少数人民。屠沽:卖肉的人和卖酒的人,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走海者:走到大海边的人。这里苏轼隐指自己,当时他在海南岛,称得上是“走海者”。

出自:宋 苏轼《书上元夜游》

扩展资料

主题思想:

记述作者在上元夜应几位海南文士之邀,出游赏月观景的一个生活片断,表达了作者由“欣然”出游而悟得的因缘自适、随遇而安、当下即是的生活哲理。

作者成就影响:

苏轼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为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

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与苏诗一样,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0-11

译文:

己卯上元节,我在。有几个老书生过来看我,说:“在这月光皎洁的美好夜晚,先生能出去走走吗?”我很高兴地听从他们的提议。于是走进西城,进入僧人宿舍,穿过小巷,只见汉族和混杂在一起,卖肉的卖酒的多得很,回到家已经三更天了。

家里人掩门熟睡,已经第二次发出了鼾声。我放下拐杖发笑,心想我半夜出游和家人酣睡,究竟哪个有得?哪个有失?问我为什么笑,我是自己笑自己。这也是在笑,他在一个地方钓鱼未钓到,就想到更远地方去,他不知道走到海边的人也不一定能得到大鱼。

是北宋文学家创作的一篇散文。



文学赏析:

这篇散文,前半记述与海南文士月夜出游的一个生活。在那明月皎洁的上元美好之夜,应几位老书生之邀,苏轼“欣然”出游。城西的风光,僧舍的景物,小巷的民情,纷纷攘攘的生意人,都引起他浓厚的兴趣,使他流连忘返,回到家中,天已三更,儿子也已掩门熟睡。

苏轼借这一生活断片,不用细节刻画,自然透露出了儋州小城上元之夜的繁荣景象、祥和风俗,并抒发出一种悠然自得的心情,反映了自己与海南人民的亲切交谊,文笔轻快自然,隽永优美。“步”、“入”、“历”三个动词连用写出了苏轼从容观赏景物的心态和乐而忘返的浓厚游兴。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1-29

书上元夜游白话译文:

己卯上元节,我在儋州。有几个老书生过来看我,说:“在这月光皎洁的美好夜晚,先生能出去走走吗?”我很高兴地听从他们的提议。于是走进西城,进入僧人宿舍,穿过小巷,只见汉族和少数民族混杂在一起,卖肉的卖酒的多得很,回到家已经三更天了。

家里人掩门熟睡,已经第二次发出了鼾声。我放下拐杖发笑,心想我半夜出游和家人酣睡,究竟哪个有得?哪个有失?苏过问我为什么笑,我是自己笑自己。这也是在笑韩愈,他在一个地方钓鱼未钓到,就想到更远地方去,他不知道走到海边的人也不一定能得到大鱼。

书上元夜游原文:

己卯上元,予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

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出自:宋 苏轼《书上元夜游》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4
原文:
已卯上元,予在儋州(地名,现在属于海南),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西城,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巳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苏轼的小儿子)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译文:
已卯上元年,我在儋州,有几个老书生过来对我说:“如此好的月夜,先生能不能一起出去呢?”我便很高兴地听从他们,走到了城西,进入了和尚的住所,经过了小巷,各地的百姓聚居在一起,做买卖的人也是杂乱的样子。回到家中已经三更了。家里的人闭门熟睡,睡得很鼾甜。我放下拐杖,不禁笑了笑,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苏过问我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然而也是笑韩愈钓鱼没有钓到,还想要到更远的地方钓鱼,却不知道在海边的人也未必能钓到大鱼。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1-12-04
原文:
已卯上元,予在儋州(地名,现在属于海南),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西城,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巳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苏轼的小儿子)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译文:
已卯上元年,我在儋州,有几个老书生过来对我说:“如此好的月夜,先生能不能一起出去呢?”我便很高兴地听从他们,走到了城西,进入了和尚的住所,经过了小巷,各地的百姓聚居在一起,做买卖的人也是杂乱的样子。回到家中已经三更了。家里的人闭门熟睡,睡得很鼾甜。我放下拐杖,不禁笑了笑,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苏过问我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然而也是笑韩愈钓鱼没有钓到,还想要到更远的地方钓鱼,却不知道在海边的人也未必能钓到大鱼。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