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所述
写作思路:通过客观的眼光对于中世纪的文化特点进行描述,写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且总结出中世纪文化的历史地位。
正文:
西方基督教的兴起,象征着古代的结束和中世纪的开始。漫长的中世纪是“上帝”统治人类的时代,时间跨度将近一千年。自公元393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西方进入了“政教合一”神权体制的思想黑暗年代。
中世纪无异于“黑暗时代”的代名词。可是,如果以相因而持续的眼光来观看这三个世代相承的历史阶段的时期更替,“史学家现在认识到中世纪欧洲具有巨大的创造力”,因为“经年累月的研究已经表明,中世纪社会仍在持续发生变化”,这就是“约在公元1500年左右,中世纪时代结束时,欧洲的技术与政治的和经济的结构,已在世界上所有其他文明当中占有决定性的优势”。然而,当这一优势以殖民扩张的方式来体现时,往往被视为邪恶而与中世纪联系起来。
这样,中世纪的黑暗表象,也就完全地遮盖了中世纪的文化成就,促使欧洲以外的人们满怀着对于邪恶的愤恨而认同于欧洲之内的人们关于中世纪的说法,并且将中世纪这一概念普遍化,用来作为对于人类文化与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的特定时期进行的时代命名,从而使中世纪成为具有批判性文化概念:“今天,在一般人的头脑里,‘中世纪’这一名词臭不可闻,它已经成为反动或者停滞的同义语。
因此,如果一个现代改革家想要指责他的保守的对手的思想,他只要把他对手的思想贴上‘中世纪’的标记够了。”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尽管中世纪并非是一个漆黑一团的历史世代,但由于欧洲中世纪文化发展的主要时代特征的独特性,使其有别于古代与现代,这就是基督教以其国教化及国家化,不仅使基督教神学垄断了思想而成为官方哲学,而且使基督教教会插手了政治而具有统治权力
在基督教从思想到政治的直接影响下,在保障与促进了欧洲文化发展的同时,又妨害与阻碍了欧洲文化的发展,因而这一影响的正面性与负面性之间的对比十分强烈,较之文化发展的评估需要整体性的综合考察,作为个人的观察者往往具有偏于一隅的局限性,因而更容易注意到这一影响的负面性。
随着基督教的广泛传播,上帝之道深入人心,特别是文化发展空缺之中的艰难生存环境,使教徒们感受到人间地狱的滋味,力图以自己的苦行来为自己深重的罪孽进行赎罪,不仅出现了众多的修道院,而且出现了更多的不愿脱离人间生活的教徒,故而他们采用朝圣这一最普遍的苦行方式来实现自己的赎罪愿望,由此让上帝之光普照众生。
所以,到《启示录》所说的“从天而降的圣城耶路撒冷”去,亲临沐浴神的荣耀光照,亲自在“城的光里行走”,已经成为每一个信徒的最大愿望。 这样的朝圣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于是,在公元1065年,就出现了一幅由一位主教带领一支由7000个日尔曼信徒组成的朝圣队伍,浩浩荡荡地向耶路撒冷行进的浩大场面。
当他们来到耶路撒冷这基督耶稣受难的地方,沿着当年基督耶稣身背十字架走过的道路,亲眼目睹基督耶稣被钉死的那座头骨形状的小山丘——髑髅地时,心中就感到应该像基督耶稣承受十字架的重负与苦难来为世人赎罪那样,在生活的重压之下来自我赎罪,因而十字架已经不是痛苦耻辱的象征,而是天国福音的象征,成为每一个信徒坚守信仰的标记。
来到圣地耶路撒冷,就是通过苦难的考验来虔诚地信仰,在灵魂的净化之中来走向新天新地。 可是,此时的耶路撒冷,并不仅仅是基督教的圣地,除了是犹太教的圣地之外,它还是伊斯兰教的圣地。
公元637年,阿拉伯人占领了耶路撒冷以后,就修建了清真寺与岩石殿,从此,圣地耶路撒冷在大多数岁月里都在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的控制之下,好在基督教的朝圣者只是对圣地耶路撒冷充满了崇敬向往之情,并没有夺取它的打算,因而也不会受到多大的限制。
不过,在公元1077年,当塞尔柱突厥人占领耶路撒冷以后,基督教的朝圣者开始受到限制,并且,占领者还向他们征收高额的费用,因为此时的塞尔柱突厥人正在猛攻拜占庭帝国,他们需要源源不断的军费开支。最后,在公元1085年,日耳曼信徒前往圣地耶路撒冷的道路已被完全切断。
中世纪的思想特征是蔑视物质,重视记号所表达的意义。“代表本身的事物(用于实用的目的)在文化代码结构中占据最低层;作为另一类事物(用于观念表达的目的,如权力、神圣、高贵、力量、富有、智慧等)则与前者不同。
由于意义问题与价值相联系,就产生了把各种文化记号的表达与内容分等的问题。此外,记号的价值学不仅受事物的价值影响,而且受内容与表达之间关系的某些定量特征的影响。”如宗教的物品,它的内容相对应的价值就可能达到较高的层面。
如十字架原本是罗马帝国执行死刑的刑场标记,由于基督教将其作为圣像装饰物,其内含的价值意义使这个标记成为教民崇拜的对象。这种崇拜行为是符号性的,因为教民崇拜的不是圣像装饰物的物质性本身,而是它所代表的宗教观念与权威。
在这种意义等级结构中,占据最高位置的是不含有物质性的记号,称为零记号(即表达抽象意义的记号,没有现世的物质可以与其相匹配)。正是这种价值观的引导,中世纪艺术作品反映的都是宗教题材,而人的现世生活却很少表现。
中世纪的文化特征,从总体上来说,中世纪文化是以基督教文化为主导意识形态因素的综合文化,三种主要文化在基督教前提之下相互融合。这三种文化就是古希腊罗马文化、希伯莱文化和北欧民族文化(哥特文化)。从这八百年文化演进的阶段性特征上看,又可以分作两个时期:一、北欧诸民族进入西罗马造成的“黑暗时代”,也就是贯穿公元5、6、7世纪的三种文化的逐渐综合时期;二、从八世纪加洛林王朝的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直到13世纪的文化综合完成期。
在中世纪的第一时期内,世俗文化被北欧民族破坏殆尽。恩科斯描述早期中世纪文化特征的时候说:“中世纪是从粗野的原始状态发展而来的。它把古代文明、古代哲学、政治和法律一扫而光,以便一切都从头做起。它从没落了的古代世界承受下来的唯一事物就是基督教和一些残破不全而且失掉文明的城市。其结果正如一切原始发展阶段中的情形一样,僧侣们获得了获得知识教育的垄断地位,因而教育本身也渗透了神学的性质。”在整个中世纪,基督教在文化、教育、哲学、文艺乃至整个精神领域里,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成了欧洲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在中世纪的每一个欧洲国家中,教会都是最大的土地所有者。教会是巨大的政治力量,僧侣阶级的代表广泛的出席中世纪的等级会议。教会用自己的威信圣化了中世纪的封建制度,它是封建社会的精神领导者。“教会现存封建制度的最高概括和承认。”(恩格斯:《(德国的农民战争)序言)
中世纪之所以被后世称为“黑暗时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是一个废黜理性的时代。当时的教会提出“科学是宗教的奴仆”“一切真理都在圣书上提出了”这样的口号。这很明显的表明了,在那个时期,宗教成为了人们精神生活的绝大部分,宗教教义就是政治信条,教会垄断了文化教育。当时《圣经》的词句在任何一个法庭上都具有法律效力,哲学成为神学的婢女,理性只是宗教的点缀。这也说明了中世纪文化的最大特点之一:教会统治。
中世纪文化的另一个最大特点是封建制度。中世纪的欧洲是奴隶制解体,开始封建化进程并进入封建制社会发展阶段的时期。所以,欧洲中世纪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使得封建地主阶级与农奴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地主阶级的文化形态与农民阶级文化形态的对立,是中世纪欧洲新质文化和文学性质的决定性因素。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包括文化,所以,在这种历史背景条件下,中世纪文化带有很大的封建性。
在中世纪封建制度和封建国家形成和确立的历史条件的作用下,中世纪欧洲各国都出现了一些歌颂民族英雄的史诗,突出了各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一个基本思想,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这时候,很多作品描写和反映欧洲封建国家在建成和形成时期的社会现实,歌颂了忠君爱国,保卫基督教的英雄。代表著作有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以及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这实际上是将爱国思想和英雄主义的中世纪化。
在中世纪人们的意识中,宗教精神和封建意识同时存在。教会宣扬“原罪”、来世主义和禁欲主义为代表的宗教思想。其中,按照禁欲主义,人类世界是罪恶和祸害的体现,教会提倡斋戒、忏悔、禁欲。禁欲主义是中世纪宗教统治的一种自然表现,那个时候,人类对自然力量的统治还是很不够的。所以人们只得在忍耐,等待中等待来世的幸福。因此也可以说,中世纪的文化特征是:信仰(客服客观主义——波兰尼的个体知识论/郁振华)。
教会统治和封建制度的文化特征在文学上也有表现。
中世纪的欧洲,教会文学是正统文学,教会宣扬的来世主义,禁欲主义,反对世俗文学,阻碍了文学的发展,而骑士文学和新兴的市民文学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对禁欲主义的反抗。
中世纪的欧洲封建社会实行的是典型的等级制度,而骑士制度就是这些等级制度的表现之一。骑士阶级在历史的发展演进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道德标准和人生信条。他们效忠宗教却并不奉行禁欲主义,因此,那些反映骑士阶级的文学作品表现了骑士精神,具有明显的个性解放性质,表现了追求现实幸福和荣誉的精神,对基督教的来世主义和禁欲主义无疑是极大的挑战。随着手工业的的发展,在12世纪以后,出现了工商业中心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形式的改变将促进新的反映现实社会的文学作品的出现,于是,这个时候,就出现了城市文学(又称市民文学)。城市文学这种文学是取材于现实社会,用来揭露、讽刺教会僧侣以及封建领主的残暴、贪婪,而赞美市民的机智,反映市民的道德观和生活趣味,其反封建和反教会的倾向十分鲜明。《列那狐传奇》是其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在这部小说中,把封建主描写成一只饥饿、贪婪的狼,时常受到狡猾的狐狸的欺骗,而这里的狐狸就是市民的象征,这样就很明显的显示了努力摆脱教会势力束缚的新兴市民的艺术创造力。
总的来说,中世纪欧洲的文化特征,主要是教会通知和封建制度。宗教思想和封建意识同时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中。文学是对社会现实的反应,所以这种文化特征表现在文学中,一方面是维护宗教统治的正统文学:教会文学(又称为僧侣文学);另一方面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思想的进步,出现的反教会封建统治的世俗文学(包括英雄史诗、骑士文学、市民文学等)。也可以说,中世纪文化是一种以基督教文化为典型的神圣文化,这一时期的文学、哲学、教育、政治、法律都毫无例外的打上了神圣的烙印,即使在后期因为出现了异教、出现了城市的发展、作为特殊的“第三等级”的市民阶级的加强以及市民和封建主之间的社会矛盾的加深这些情况,在文学等方面出现了一些反教会反封建的现象,但都包含了宗教性的内容,都显示出了与基督教文化强烈融合的关系。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中世纪文化有哪些基本特征?其历史地位如何?(800字)
5. 中世纪的思想特征是蔑视物质,重视记号所表达的意义。宗教物品如十字架,原本是罗马帝国的刑场标记,但基督教赋予其新的意义,成为教民崇拜的对象。这种崇拜行为是符号性的,表达的是宗教观念和权威。6. 在这样的价值观引导下,中世纪的艺术作品主要反映宗教题材,而人的现世生活则很少被表现。中世纪文...
中世纪文化有哪些基本特征其历史地位如何(800字)
中世纪文化的一大特点是封建制度的建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中世纪文化显示出浓厚的封建性。随着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封建地主与农奴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这也影响了文化形态的发展。在文学方面,中世纪出现了歌颂民族英雄的史诗,如《罗兰之歌》和《尼伯龙根之歌》,体现了爱国主义和英...
中世纪文化有哪些基本特征其历史地位如何(800字)
中世纪文化的另一个最大特点是封建制度。中世纪的欧洲是奴隶制解体,开始封建化进程并进入封建制社会发展阶段的时期。所以,欧洲中世纪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使得封建地主阶级与农奴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地主阶级的文化形态与农民阶级文化形态的对立,是中世纪欧洲新质文化和文学性质的决定性因素。
中世纪文化在西方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1. 中世纪文化在西方文化史上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2. 这一时期对于西欧历史而言,不仅是关键的组成部分,而且在文明传承与发展中扮演了桥梁的角色。3. 它不仅继承并发扬了古典文化,而且将外来文化、古典遗产与基督教、日耳曼传统相结合。4. 同时,中世纪文化对后来的欧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包括催生了...
中世纪欧洲文学的基本特点
中世纪欧洲文学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1、由于不同性质文化的交融,各种题材进入文学艺术创作领域,拓展了文学的描写与反映范围。2、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中,文学艺术形式得到长足发展,诗歌形式更为精雅和完备,叙事性作品的艺术形式开始由“繁杂”向“简约”转变。3、艺术表现手法进一步开拓,如寓意...
中世纪文化具有什么特点?
中世纪作为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形态,还出现了特定阶层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例如骑士阶层、市民阶层的出现,就使得在正统的基督教文学占统治地位的同时,世俗文化的传统也以新的形态发展着,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理想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反映。骑士文学将爱情作为描写的主要对象,肯定现世生活,在一定的程度上...
...种类是什么? 3 对比文艺复兴和中世纪的文化特点。
有些文学作品公开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表现了封建领主和地主阶级及其精神上的代表僧侣阶级的意识形态特征。同样,也有些作品,仅仅带有崇奉基督教思想的特点。这反映了基督教对文学影响的复杂性。第二、在各种文化的交融中,特别是在中世纪封建制度和封建国家形成与确立的历史条件的作用下,中世纪文学突出...
中世纪文学的特征有哪些
一、基督教思想的印记 中世纪文化深受基督教信仰的影响。不论作家们受其影响深浅,基督教思想在中世纪文学中无处不在,逐渐成为精神支柱。文学作品或明确宣扬禁欲主义和虔诚,或仅显露基督教色彩,反映了封建领主、地主及僧侣阶级的意识形态。二、爱国主义与英雄主义的弘扬 在中世纪各民族文化交融中,文学突出...
有关中世纪的具体一些国家特征和历史文化
首先,欧洲中世纪国家基本是君主制国家,政治权力在名义上掌握在君主手中而不是在一个政治设置(组织)手中;第二,这个时期的生产关系中尽管已经存在独立的小生产和手工业、商业,但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在生产中存在着以人身依附和部分人身依附为基础的超经济强制,封土制和国家土地封建所有制是这种封建...
欧洲中世纪的特征(欧洲是什么样的社会特征)?
1. 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大约从395年开始,直到1500年左右。2. 这个时期,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一。3. 封建割据导致了频繁的战争,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痛苦中。4. 因此,中世纪在欧美普遍被称作“黑暗时代”,被认为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较慢的时期。5. 中世纪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