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词格律的几个问题。。

我是最近喜欢上诗想自己写着试试看才知道格律什么的,请问写诗一定要严格按照格律吗?我听说一些古代诗人也有出律,但是又有人批写诗出律,不知道要怎么办。。。另外我想知道,看见有人讨论现在普通话和古代的话不同什么的就讲到平仄那些,,,要怎么处理?我对这些一窍不通,他们说一些方言保留了,我是广东人,那我是要按普通话还是粤语?
刚开始接触什么都不懂所以我也没敢动笔,请问有一些入门的书籍吗?我看他们说王力的好,可是他很多书我也不知道买哪本好,另外夏方进的诗词格律与创作怎么样?淘宝的评论一般都是好我也不知道哪个最好。。。。。。。
啊我看见有人推荐诗词格律简捷入门那本,我现在真不知道买哪本了?求出主意??

关于格律诗词,我自幼修习,可以解答您的疑问。——首先,由于您对诗词的体裁很迷糊,所以先介绍体裁,你才知道你要学习的方向。所谓格律诗词,与非格律诗词对比,这样就可以可以把中国所有的古诗分为两大类,因此在诗歌分类中,就有古体诗(不讲格律)、近体诗(讲究格律)两大类。但是纵观中国文学史上出现的诗歌体裁,分别有如下几种:

1.二言古谣:最原始的诗歌,来自于上古(一般指公元四世纪以前)。目前只记录了一首,即“砍竹,续竹,弹土,逐肉”。


2.四言《诗经》:以《诗经》为代表,初次采用了赋、比、兴三大手法,并作为中国诗歌的起源,奉为儒教经典,使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我们最常见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是这一类的。

3.骚体楚辞:楚辞是楚国一代的歌谣,诗经中虽有记载,但还是屈原老先生将它发扬光大,代表作当然就是《离骚》,特点就是以七言为主,中间一般都有个“兮”啊“兮”啊的。

4.五言诗及杂言古体诗(乐府):汉代在楚辞基础上形成了赋以后,也兴起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以五言为主,兼有杂言,其中一类是由当时的乐府机构收集采编的乐府民歌(歌诗、声诗),一类是文人作品(徒诗),但都不讲究声律的,一律都归为古体诗。我们熟知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就来自这里。

5.七言古体诗:七言古体尽管在楚辞中就有出现,但发展缓慢,汉朝、南北朝均有出现,但并未成为主流,而常以句句都押韵的“柏梁体”为代表。七言古体直到唐朝才蓬勃发展,一支仍保留古体,专走长篇、换韵、掺杂律句的风格;一支律化,成为格律诗词的主要形式。

例一:柏梁体七言古诗。传说是我们亲爱的汉武大帝修筑了一座豪华建筑——柏梁台,与群臣在上面宴饮,联句赋诗,句句都用韵,所以这种诗称为柏梁体。不过传说归传说,其实当时的七言古诗,多半都句句押韵,代表一种流行的趋势了。详如曹丕(就是曹操老大哥的儿子)的《燕歌行》:

例二:唐代的七言古体诗,李白大哥的《梦游天姆吟留别》,这首诗学校里都学过,不用多解释了吧。

6.前格律诗“永明体”:南北朝开始对诗歌的平仄开始讲究,一般认为最早研究声调并在实践中运用的是沈约(浙江人)等人,提出了“四声学说”(开始注意声调的变化)、“八病学说”(写诗必须避免的八种毛病),并运用到具体写作当中去,开创了“永明体”,但由于整体不够系统,不够完善,仍然属于古体诗,或称之为“前格律诗”。

7.格律诗:从永明体到格律诗,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实践和不断补充的过程,到初唐逐渐趋于完善,形成了完备的可以操作的规范,因此格律诗自唐代起,得到了巨大的飞跃。所以说,判断格律诗有个重要的依据,那就是基本上唐代以前是没有格律诗的,如果有,那就是瞎猫撞到死老鼠,凑巧的。

格律诗常规的就押平声韵,五种体裁如下:

例一:五绝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例二:七绝


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例三:五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例四:七律

梅花


宋•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例五:五言排律


上韦左相二十韵

唐•杜甫 

凤历轩辕纪,龙飞四十春。

八荒开寿域,一气转洪钧。 

霖雨思贤佐,丹青亿旧臣。

应图求骏马,惊代得麒麟。 

沙汰江河浊,调和鼎鼐新。

韦贤初相汉,范叔已归秦。 

盛业今如此,传经固绝伦。

豫章深出地,沧海阔无津。 

北斗司喉舌,东方领搢绅。

持衡留藻鉴,听履上星辰。 

独步才超古,余波德照邻,

聪明过管辂,尺牍倒陈遵。 

岂是池中物,由来席上珍。

庙堂知至理,风俗尽还淳。 

才杰俱登用,愚蒙但隐沦。

长卿多病久,子夏索居频。 

回首驱流俗,生涯似众人。

巫咸不可问,邹鲁莫容身。 

感激时将晚,苍茫兴有神。

为公歌此曲,涕泪在衣巾。

例六:七言排律。古人的七言排律太长,一时没找到合适的代表作,只有匆匆从网上摘录了一首网友的作品充数。因为比较短,呵呵


毛泽东

网友•我潜水中

自信人生浪遏舟,岂因汹涌惧中流。

井冈路辟昆仑伏,遵义帷谋赤县收。

壮气萧萧天地动,红旗猎猎斧镰遒。

雷霆跃进热风鼓,造物飘零冷雨秋。

回望烟云横九派,邈思稻菽没千丘。

更驱虎豹彰豪迈,惟抚江山欠婉柔。

字作龙飞性超俗,诗成海阔势吞牛。

一生功过非关利,百世研评将系猷。

候物匀泥融马列,改天换地傲曹刘。

当时不是神龛奉,何致人情老病休

8.词:词就是古代的歌词,前身不是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而是为音乐所配的文字,最初产生于唐,盛兴于宋,这是被那些写格律诗的诗人拿着入律的诗句到处乱套的结果,套在汉赋上,就产生了律赋;套在歌词上,就产生了律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词,被律化了的歌词。歌词律化以后,就脱离了音乐,形成了与诗歌等同的新型的格律诗,由于它特定的格式,与格律诗并为一个形态,统称为格律诗词。也就是只有属于7、8两项里对应的诗词,才统称为格律诗词。


9.散曲:曲是在词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格式更加灵活,风格更加通俗明了,尤其是许多曲目可以大量使用衬字,从这个角度上看其实已经背叛了宋词,形成独有的风格,一种律化或半律化的唱词,在元代尤为盛行,故称为“元曲”。

10.新诗或自由体白话诗:这是在“五四”时期新兴的诗歌形式,除了押韵之外,已经不讲究任何体裁,发展到今天,无论是所谓的朦胧诗也好,后现代主义诗也好,都可以归纳为新诗一类,甚至连韵都可以不押了。

例一:押韵,且模仿古体诗的新诗。这首诗是现代诗人流沙河写的,如果你懂得六十年代发生的一些过去的事情,就能看得很明白,这是诗人被关在牛棚里面批斗的时候,关上门来逗儿子的真实写照,苦中作乐,却让人心酸无比。


哄小儿


现代•流沙河

爸爸变了棚中牛,

今日又变家中马。

笑跪床上四蹄爬,

乖乖儿,快来骑马马!


爸爸驮你打游击,

你说好耍不好耍?

小小屋中有自由,

门一关,就是家天下。


莫要跑到门外去,

去到门外有人骂。

只怪爸爸连累你,

乖乖儿,快用鞭子打!


例二:押韵,用白话文写的新诗

梦与诗

当代•胡适

都是平常经验,

都是平常影象,

偶然涌到梦中来,

变幻出多少新奇花样!


都是平常情感,

都是平常言语,

偶然碰着个诗人,

变幻出多少新奇诗句!


醉过才知酒浓,

爱过才知情重;——

你不能做我的诗,

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例三:不押韵的新诗。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上述是中国文学史上公认的全部诗歌体裁。至于你问到的平仄,就稍有麻烦,简而言之,古代的汉语和现代的发音有变化,我们平时发音的”āáǎà“,分别称为第一声(古代称为”阴平“)、第二声(古代称为”阳平“)、第三声(古代称为”上声“)、第四声(古代称为”去声“),其中,阴平、阳平统称为”平声“,上声、去声统称为”仄声“。用在写诗的词语里面就要区别平仄;如果放在句子的最后一个字押韵(就是把韵母相同的字,分别放在不同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那里,读来朗朗上口,称为”押韵“),就叫做平声韵、仄声韵。但是区别最大的,也就是让人最容易晕菜的有两个地方:1、古代的语言和现代的语言有变音,如”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个”原“的韵母是uan,”昏“的韵母是”un“,读起来不顺口,已经不押韵了,但是在古代的汉语发音中的,其实原的发音是”yun“,而不是”yuan“,所以还是押韵的。——幸好此类的情况不多,也就是几十个字而已。2、古代的仄声里面还有一类奇怪的发音,很短促逼仄,称为”入声“,纳入仄声一类,现代普通话都演变了,没有了,不过你是广东人,太好了,你读”一“的发音yi,白话是念做”ya讶“,这个音就是古音了,是入声字,属于仄声,而现代则作为平声字看待了。这一类的字有七百个,要死记硬背的,想偷懒,就得随身携带一本韵书。——因此,符合格律的就叫”入律“,或”合辙合韵“,不符合格律的就叫做”出律“


所以你若是为了入门,不妨在网上查询我写的快速入门教材,潜川诗词学堂的《七天学会格律诗词》,能够帮助你快速入门的,那是我自小学习的教材,源于学习王力教授的《诗词格律入门》,你若不信任我,我也把王力教授的教材附在后面的,都可以帮助你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有关诗的格律的几个问题
1.这两位先生只是诗词研究者,自身并没有作品流传。2.格律诗的成型是经过几代人的摸索试验,那时并没有孤平一说。孤平只是一种格律的禁忌,或者拗体的一种(只能本句救)。“仄平仄仄平”这一体例在格律诗中几乎没有例证。而启功先生持有的“仄平仄”观点,却在格律诗中普遍出现。由此观之,以“两...

关于诗词格律的问题?
严格遵循诗词格律的声律、韵律,所作诗词读来抑扬顿挫,韵味浓郁,是追求诗词美学的必经之路。至于已失传的曲谱,遵循其规律则无从谈起,自然难以实现。初学者切勿急于求成,误入歧途。在一次国营农场的宣传作品评议会上,一仁兄自以为创作了一首“七律”,只因不押韵,被我指出还差五个韵。此举引得哄堂...

关于诗词格律的几个问题
7.格律诗:从永明体到格律诗,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实践和不断补充的过程,到初唐逐渐趋于完善,形成了完备的可以操作的规范,因此格律诗自唐代起,得到了巨大的飞跃。所以说,判断格律诗有个重要的依据,那就是基本上唐代以前是没有格律诗的,如果有,那就是瞎猫撞到死老鼠,凑巧的。格律诗常规的就押平声韵,五...

关于诗词格律的两个问题?
一、律诗中的可平可仄只针对一句有效,并不影响对句,例如:1 2 3 4 5 6 7 上句:平(仄)平仄(平)仄平平仄 下句:仄(平)仄平 平仄仄平 上句中第1。3字是可平可仄的,那么这两个字就无所谓了,用平或仄都可以,下句中第1字也是用平或仄都可以,(即使出现了“平对平”...

关于诗词格律平仄的问题
这就是句式的对仗了。||怎样不孤平呢,就是除偶数位以外需有一个奇数位也用平。(仄仄仄平平句式不存在孤平)||但是有时候我们会看到一些奇怪的句子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把它的平仄写出来“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24字火与不都是仄,似乎出格了。其实这是一种拗句的补救,上面的不字拗...

【诗词】王维《使至塞上》关于格律的问题
另外,粘的规则确定得比较晚,在初唐诗人的诗中还经常能够见到失粘的,即使是杜甫的诗,也偶尔有失粘的,比如名诗《咏怀古迹》的第二首: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2、候字在古四声里...

请教诗词格律的平仄标注问题请教一下在场
诗词格律很严谨,但绝不是一成不变。传统说诗词的格律,有一个说法叫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也是吟诵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对于七言来说,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有变化。如果是五言,则是一、三两字。由于这种规律的存在,使得格律既严谨,又灵活。但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句口诀...

求教关于诗歌格律的问题
2018-04-26 · TA获得超过1605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215 采纳率:22% 帮助的人:112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一、关于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诗词格律诗词指绝句、律诗和词、曲。诗词格律是诗词的表现形式之一。最先出现的形式、最基础的形式,是近体诗(也就是绝句和律诗)。近体...

格律诗的十大错误
(1)不符合平仄。这类诗词除句式和字数符合格律诗词的要求外,诗词句中不论平仄,所以不能算是格律诗词。格律诗之所以称为格律诗,就是因为其平仄交错、抑扬顿挫,有音乐的节奏之美。如果仅仅是字数长短一样,而不合平仄,读起来会缺乏这种美感,甚至还没有打油诗的流畅,其质量就会大打折扣。关于平仄...

如何掌握诗词的平仄格律?要注意什么问题?
格律诗中的平仄是在一定的单位内而不是在一个词内交替的,这取决于诗的意义结构和节奏结构。七个词中,平斜调与前四个词交替,每两个词为一个单位;后三个词可分为五、六、七级和斜交或五、六、七级和斜交。五个单词的句子可以被视为七个单词截断了前两个字符。这条线有八条线,每两条线...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