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词格律的问题.

1.写词用韵(古韵)韵脚也要在一个韵部里吗?就像什么一东,二冬..
2.如果一个字韵书中没有怎么办?
还有词的韵脚问题,依古韵时,是属平或仄就算压韵,还是要在一个韵部,或者是韵母相同算压韵

格律,分开来,格,律。格是指格式,就是说它有一定的格式限定,如五绝的格式就是一首四句,每句五个字。七律的格式是,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中间两联要对仗。而律,就是指的规律性的东西了:以四声为基础,将汉字分为平声字和仄声字,按一定规律排列起来。格和律合在一起就是把汉字按一定的格式,规律排在一起。当然这种说法只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其实诗词的格很好明白,律稍微要难一点,但是也不难。主要记得:1,律步:每两个字一步。如七绝“仄仄平平仄仄平”每两字一步划开来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就像人走路,左脚一脚,右脚一脚才算上一步。2,交替:一个律步连着一个律步必须是平仄错开的。这里主要看一步里的第二个字。人们常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因为每步里的第二个字才是格律的关键。3,律句:一首诗最基本的就要算句子了,五言律句的话只有两步半,七言三步半。这里主要要注意的是那个半步的,半步只有一个字,也就是平或仄。由于律句忌出现三平尾,所以当然最后一步是平平的时候,半步的字要为仄,反之则要为平。4,拗句:这个是因为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产生的.比如: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句来说,由于一三五不论,那么它可以写成中仄中平仄仄平。中代表可平可仄。那么例句就有: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孤平忌),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这几种都是拗句。还有一些特殊的拗句,拗句的话是需要补救的。就不多说了,打字好累。5,押韵:律诗,律绝,只能押平声。押韵的规律是奇数句不能押,偶数句押。首句可押可不押。6,对粘:律诗中每两句为一联。那么,第一句和第二句第二四六位上的字的关系是相对的如:(七绝首句押韵)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看第一、二句的二四六位,叫联内相对。联与联之间的关系就是粘了:观察一下第二句和第三句二,四六位。其实,格律只是浮云。重要的是“起、承、转、合。”四字决。真正做到这四个字,才是一首好诗。见识有限,如有错,请指正,谢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8-01
写词的话不必恪守《平水》,清代戈载所编的《词林正韵》通过研究宋词中的用韵规律,将《平水》中划分过细的韵部归并成了几个大部,方便了作词用韵,是后世常用的参考书。

对于第二个问题,我想一般情况下不会有找不到的字吧,除非是一些近现代才发明的字或是你找错了韵部,有的入声字在现在可能会读平声,还有看、过等现在是仄声的字古人是常用作平声的。

对于“问题补充”,当然是同一个韵部才算是押韵啦,不然的话难道只有平上去入四韵不成,晕死……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07-31
按照唐代以后近体诗发展的规范程度来看,在写七言、五言律诗或绝句时,都压的是平水韵,即阴平和阳平。这时你最好从《平水韵部》里,按韵部来选压韵的字。你在说的一东、二冬就是里面的韵部,平水韵分上下篇。如果还不明白,可以看红楼梦中众姐妹结海棠诗社的那一回,她们就是在平水韵里挑出“十三元”韵部,并选出“门、盆、魂、痕、昏”五字,来作为律诗的五个韵脚的。

下面附上林黛玉作的《咏白海棠》,十三元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球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依西风夜已昏。

参考资料:《平水韵》,《红楼梦》

第3个回答  2019-01-06
1、诗词的“八病”
诗歌的声律、病患说是南朝时沈约等人最早开始研究的。《南史.陆厥传》云:
“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彀。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八病,则是指诗歌创作中应该避忌的八个声律上的问题,它们是:
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以上就两句的音节来讲),和大韵,小韵,旁纽,正纽(以上就一句中的音节来讲。因为它是一句中的音节,所以在两句中就比较宽泛些,不为病患。)
而在《文镜秘府》中,在归纳了沈约和唐代崔融、元兢等人的论述后,列举了如下二十八种病患:“一曰平头,二曰上尾,三曰蜂腰,四曰鹤膝,五曰大韵,六曰小韵,七曰傍纽,八曰正纽,九曰水浑,十曰火灭,十一曰阙偶,十二曰繁说,十三曰龃龉,十四曰丛聚,十五曰忌讳,十六曰形迹,十七曰傍突,十八曰翻语,十九曰长撷腰,二十曰长解镫,二十一曰支离,二十二曰相滥,二十三曰落节,二十四曰杂乱,二十五曰文赘,二十六曰相反,二十七曰相重,二十八曰骈拇。”
近年来,有人总结目前网络诗词的八病,它们是:
一燥,二假,三僵,四唬,五生,六油,七浮,八散。网络上可查,就不一一展开叙述了。
既然被称之为“病”,当然要注意避免。
2、“格律”与“束缚”
既然要写旧体诗词,就要以格律为准绳,严格按照格律写诗填词;既然不讲韵律和平仄,就不要攀附风雅,以“突破束缚”为借口,只凑足字数而不顾格律。当达到驾轻就熟、熟能生巧、出神入化的地步,再在适当的地方作适当的突破。
所谓“字有定声”,要严格做到这一点不容易,但遵循诗词格律的声律、韵律写诗填词,读起来抑扬顿挫、韵味浓郁,就达到目的了。至于已丧失的曲谱,要遵循也没有依据,自然无法做到。
初学者切忌“未学走路先学飞”。记得在国营龙江农场的一次宣传作品评议会上,一位仁兄为他自己所写的不押韵所谓“七律”辩护:“八句一首,七字一句,这就是‘七律’。”我当场帮他作了补充:“还有五个韵!”引来哄堂大笑,仁兄还不知道人们笑啥!
3、关于“一东,二冬”
随着语言的发展,诗韵也在发展变化,就诗韵而言,古往今来有“广韵”、“平水”、“新韵”等。一般应用的诗韵,上平声15部,下平声15部,上声29部,去声30部,入声17部,总共106部。可到了现代,有人把诗韵归纳为不足原来的10%,秦似的《现代诗韵》就总结为“一花二歌三些四姑五衣六开七飞八高九收十山十一根十二方十三东”13部,其中,不仅“东”、“冬”(韵母ong)合成一部,连所有韵母为ing和eng的字都兼并了,实际上并不实用。个人意见是:不管是“东”部还是“冬”部,尾韵为ong者通韵。
至于古诗韵中“东”与“冬”的区别,按我的理解,就是除了韵母在古代有区别而在现代没区别的部分字分别收进“东”、“冬”两部外,还有把韵母eng的字(如逢、缝、蜂、烽、峰、丰等)收进“冬”部。当然,个别韵母为eng的字(如风、枫、冯等)也收进“东”部,依据就不得而知了,或许它们的读音在古、现代还是有区别的。
4、入声字如何分辨?
填词需要分辨入声字,因为不少词谱都强调用入声韵,如“石州慢”、“雨霖铃”、“忆秦娥”、“满江红”、“水调歌头”等。如果你是江浙、西南或华南人,问题就很容易解决,因为在许多方言里还保留着入声。如果你讲的是北方方言,要分辨入声字就比较麻烦,必须靠查字典或辞书来解决。
在古汉语里,“声”指的是平、上、去、入四声,而在现代普通话中,入声已经分化,一部分归于阴平(如“出、激、夕、滴”等),一部分归于阳平(如“则、国、读、佛”等),一部分归于上声(如“辱、北、角、铁、雪”等),还有一部分归于去声(如“色、迫、入、欲”等)。就普通话来讲,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的入声字变为一律变为阳平。阴平和阳平都属于平声;上、去、入三声都属于仄声。
“白日依山尽”的“白”,还有“黄河入海流”的“入”,按古声都是入声,但这并非“五绝”所要求的。这里只要是仄声就行,没必要讲究入声。

关于诗词格律的问题?
严格遵循诗词格律的声律、韵律,所作诗词读来抑扬顿挫,韵味浓郁,是追求诗词美学的必经之路。至于已失传的曲谱,遵循其规律则无从谈起,自然难以实现。初学者切勿急于求成,误入歧途。在一次国营农场的宣传作品评议会上,一仁兄自以为创作了一首“七律”,只因不押韵,被我指出还差五个韵。此举引得哄堂...

关于诗词格律的两个问题?
二、李商隐诗:“一弦一柱思华年”的平仄是:“仄平仄仄仄平平”,完全符合格律;孔子的“子”是上声,属于仄声。

关于诗词格律平仄的问题
就拿七言来说吧,所谓的平仄相对,主要看两点:每句246字,对句(如12句为邻句或34句或56句或78句)上句为平仄平,下句相应就是仄平仄;每对句尾字,除12句可除外其他皆应平仄相对,上句仄尾下句便应平尾。这就是句式的对仗了。||怎样不孤平呢,就是除偶数位以外需有一个奇数位也用平。(仄仄仄平...

关于诗词格律的几个问题。。
7.格律诗:从永明体到格律诗,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实践和不断补充的过程,到初唐逐渐趋于完善,形成了完备的可以操作的规范,因此格律诗自唐代起,得到了巨大的飞跃。所以说,判断格律诗有个重要的依据,那就是基本上唐代以前是没有格律诗的,如果有,那就是瞎猫撞到死老鼠,凑巧的。 格律诗常规的就押平声韵,...

请教诗词格律的平仄标注问题请教一下在场
诗词格律很严谨,但绝不是一成不变。传统说诗词的格律,有一个说法叫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也是吟诵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对于七言来说,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有变化。如果是五言,则是一、三两字。由于这种规律的存在,使得格律既严谨,又灵活。但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句口诀...

【诗词】王维《使至塞上》关于格律的问题
收尾,就成了: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另外,粘的规则确定得比较晚,在初唐诗人的诗中还经常能够见到失粘的,即使是杜甫的诗,也偶尔有失粘的,比如名诗《咏怀古迹》的第二首: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

关于《诗词格律简捷入门》中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作为讲“对”与...
1. 这首诗完全合乎格律,没有问题。"欲"字虽然仄声,但并未破坏格律。2. 使用“当然”一词过于绝对,如果此位置用一平声字,诗作将更符合正格。3. 你刚开始接触格律诗,所以看到的多是理想中的平仄格式。诗人创作时,并不总是遵循正格,格律诗有很多变格,书中后文会详细讲解。4. 关于唐代诗人...

关于格律诗的“孤仄”问题
“孤仄”并非古诗词联的禁忌,直到现代某些学者将其视为孤平。由于律诗通常遵循一三五不论的原则,因此“孤仄”对合律并无妨碍。从仄起的基本句式变通来看,(仄)仄(平)平(仄)仄平和(仄)仄(平)平(平)仄仄,只要首位改为平声,就会产生“孤仄”;前句单将第三位改仄为平,则产生“两...

格律诗词关于用韵的规定或者要求。
再者,平韵与仄韵的区分:平韵律诗主要以平声韵为主,而仄韵律诗则以仄声韵为主。接着,一韵到底与换韵的规则:保持同一韵部直至诗篇结束,中途换韵则会使诗风改变,趋向古风。此外,脚分明的重要性:白脚与韵脚在平仄上需有明确的区别,避免踩脚现象。避免重复使用同一个字作为韵脚,诗词中应合理间隔...

关于诗词平仄问题
古诗中分为近体和古体,有些诗作其实是属于古体诗范畴的,古体诗是没有固定格律的,比如静夜思就有古体诗的味道,古体诗的特点是古朴质拙,平实而,韵味深长,而近体诗华丽铿锵,多有对仗,音律谐美,但是有一点要注意,不是说写得诗不合格律就说成古体诗。近体诗的格律很复杂,你列举的是固定...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