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所述
1. 古文中常字是怎么写的
古代长度单位。一丈六尺为常 [sixteen feet]
出自:寻舒两肱也,倍寻谓之常。——《小尔雅·广度》
解释为:
1、一般;普通;平常:常识、常规、人之常情。
2、长久不变的:常年、常青树、冬夏常青|、常年青。
3、时常;经常:常常、常来常往、我们常见面。
【常规】 chángguī 一直在用的规矩、规格;通常的做法:常规做法、常规武器。
【常识】 chángshí 普通知识:生活常识。
“常”和“常常”都侧重于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次数多,但“常常”在证据上比“常”要强,而且否定式多用“不常”,极少用“不常常”,例如多说“他不常来”,很少说“他不常常来”。“时常”强调有一些时候常发生,较多用于口语,如“近来他时常发病”。“经常”和“常常”“时常”区别不大,可以通用;但有时指较长时间接连地、比较有规律地反复出现,强调一贯性,如“由于经常锻炼,他身体棒极了”。这时则多少有点不同。另外,“经常”除作副词外,有时还有形容词 意义,如“经常的工作、经常性”等,这跟“常常、时常”的区别就更明显了。
以下为常的古代写法:
2. “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开头的古文的解释是什么
原文: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同“否”),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於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同“擒”)?”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史记·淮阴侯列传》
释义:刘邦曾经随便和韩信讨论各位将领的才能,(认为)他们各有高下。刘邦问道:“像我自己,能带多少士兵?”韩信说:“陛下不过能带十万人。”刘邦说:“那对你来说呢?”韩信回答:“像我,越多越好。”刘邦笑道:“统帅士兵的越多越好,那(你)为什么被我捉住?”韩信说:“陛下不善于带兵,但善于统领将领,这就是韩信我被陛下捉住的原因了。而且陛下的能力是天生的,不是人们努力所能达到的。”
3. 文言文中常出现的字及意思
15种虚词的用法: 一、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二、其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
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赤壁之战》)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三、而 1.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四、则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
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
4. 大江自三峡来开头的文言文
游石首绣林山记 明 袁中道 大江自三峡来,所遇无非石者,势常结约不舒.至西陵以下,岸多沙泥,当之辄靡,水始得透其剽悍之性.如此者凡数百里,皆不敢与之争,而至此忽与石遇.水汹涌直下,注射拳石,石腭腭力抵其锋,而水与石始若相持而战.以水战石,则汗汗田田滹滹干干,劈之为林,蚀之为窍,锐之为剑戟,转之为虎儿,石若不能无少让者.而以石战水,壁立雄峙,怒狞健蛰“,随其洗磨.簸荡之来“,而浪返涛回,触而徐迈“,如负如北;千万年来,极其力之所至,止能损其一毛一甲,而终不能啮骨理而动龈腭.于是,石常胜而水常不胜,此所以能为一邑砥柱而万世赖焉者也. 予与长石诸公,步其颠,望江光皓森,黄山如展筛,意甚乐之.已而见山下石磊磊立,遂走矾上,各据一石而坐.静听水石相搏,大如早雷,小如哀玉.而细睇之,或形如钟鼎,色如云霞,文如篆籀.石得水以助发其妍而益之媚,不惟不相害,而且相与用.予叹曰:“士之值坎禀不平,而激为文章以垂后世者,何以异此哉!”山以玄德娶孙夫人于此、石被睇锦,故名.其下即刘郎浦.是日同游者,王中秘季清,曾太史长石,文学王伯雨、高守中、张翁伯、王天根也.。
5. 初字开头的古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翻译】
当初,吴王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当博士吗?!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你事务繁多,怎能比得上我事务繁多呢?我常常读书,自己认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就sLkj.orG开始读书学习。
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与吕蒙讨论议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谋略才干来看,已不再是当年的那个吴县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离别多日,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了,长兄为什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呢!”于是鲁肃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就告别了。
6. 文言文中常用的字
1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勉励,奖励) 2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劝说) 63-却 1相如因持壁却立(退,退回) 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使---退,击退) 3却之为不恭(拒绝,推却) 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还,再) 5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回头) 6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但是、可是) 64-如 1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到 ---去,往) 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象,如同) 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及,比得上) 5如能克谐,天下可定也(如果,假如) 6其如土石何(如----何,对 ---怎么办) 65-若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如,似,像) 2若入前为寿(你,你的,你们) 3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假如,如果) 4曾不若孀妻弱子(及,比得上) 5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若夫:用在一段话开头,用以引起下文,有"象那---"的意思) 66-善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好事,好的行为) 2素善留侯张良(友好,亲善)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擅长,善于) 5先主曰"善" (好,对) 7采儒墨之善,撮明法之要(优点、长处) 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 、处理好) 9善乃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喜欢、羡慕) 66-少 1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数量小,不多。
这里为少数人。) 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不足,缺少) 3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稍微)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少年,青年;年轻) 5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削减、减少) 6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瞧不起、轻视) 67-涉 1楚人有涉江者(渡过) 2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进入,到) 4涉猎:泛览群书而不一定求其精 68-胜 1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能承受,禁得起,能忍住) 2刑人如恐不胜(尽) 3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胜利,战胜,取胜) 4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胜过,超过) 5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的,好的) 69-识 1相逢何必曾相识(懂得,认识) 2鄙夫寡识(知识,见识) 3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记住) 70-使 1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派遣,命令) 2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使,让) 3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出使) 4人皆得以隶使之(使唤) 5大王派一介之使至赵(使者) 6时周瑜受使至番阳(使命) 7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主使,指使) 8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 71-是 1觉今是而昨非(正确,认为正确) 2是又在六国下矣(这个,这样,这些) 3自信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表示肯定判断)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是故,是以:因此) 5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是以:因此) 72-适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到……去) 2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女子出嫁) 3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顺从,适合) 4从上观之适与地平(恰好) 5适为虞人逐(刚才) 6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同“谪”,被流放) 73-书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写,记下)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 4家贫,无以致书以观(书籍,书) 5拜送书于庭(国书) 74-孰 1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谁,哪个)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与……比,哪一个更……) 75-属 1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连接,连缀) 2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6若属皆且为所虏(等、辈) 7查明属实,事属可行(系、是) 76-数 1众数虽多,甚未足畏(数目,数量) 2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几,几个)。
7. 求初中经常做到的古文
看看下边的怎么样?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 (一)敏慧 1、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
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 “太后”及其他。
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诏 ②奇 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②即以其言应诏 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 2、神童庄有恭 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
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
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
③神格:神条与气质。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
⑥火卒:军中伙夫。 【文化常识】 象棋。
围棋与象棋是中国的两大棋类活动。多数专家认为,先有围棋后有象棋。
“象棋”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招魂》中,自秦汉至唐初,象棋中只有将、车、马、卒四个兵种。唐时加了“炮”,到北宋时加了“偏”、“禅”,相当于“士”、“象”。
至北宋末南宋初,中国象棋才真正定型:一副象棋32枚子,分将、士、象、兵、车、马、炮。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署 ②适 ③弈 ④对 ⑤夸 2、翻译:①诸役以其幼而忽之 ;②遽诘之曰 ;③庄以实对 ;④何难之有! 3、曹植聪慧 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
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请人?”时邺笔立成,可观。
太祖甚异之。 【注释】①《诗》、《论》:指《诗经》和《论语》。
②赋:古代的一种文体。③太祖:指曹操。
④论:议论。⑤邺: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
⑥铜雀台:曹操在邺城所建的亭台。 【文化常识】 文学家曹植。
曹植是曹操的儿子,字子建。他从小颖悟,因富于才学,早年曾受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于是引起了其兄曹丕的忌恨。
曹丕称帝后,曹植更受猜忌,郁郁而死。他的诗歌多为五言,前期少数伤口反映了社会的动乱与自己的抱负,后期则表现自己的苦闷心情。
今有《曹子建集》。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顾 ②悉 ③将 ④诸 ⑤援 2、翻译:善属文 ;②奈何请人 ;③太祖甚异之 3、理解:“可观”的意思是什么? 4、默写《七步诗》。
4、鲍子难客 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吧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
众客和之。有鲍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进曰:“不如君言。
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为而生。
人取可食者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囋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也!” 【注释】①田氏:齐国姓田的(贵族)。②祖:古人出远门设宴祭路神叫“祖”。
③繁:毓。④非相为而生:不是为了对方的生存而生存的。
⑤蚋:一种吸血的小虫。⑥囋:叮咬。
【文化常识】 食客。春秋战国时期凭一技之长投靠贵族的人叫“食客”。
权贵人家为了网罗人才及显示实力,多的有食客三千,少的也有数百。在食客中有的善出谋划策,有的善外交辞令,那些擅长于偷鸡摸狗的有时也能成为食客。
食客中凭才能大小区分等级。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和 ②亦 ③并 ④类 2、翻译:①天之于民厚矣 ②不如君言 ③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 3、题目“鲍子难客”中的“难”,解释为 。
5、曹绍夔捉“怪” 洛阳有僧,房中有罄,日夜辄自鸣。僧以为怪,惧而成疾。
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绍夔与僧善,来问疾,僧俱以告,俄,击斋钟,罄复作声。
绍夔笑曰:“明日可设盛馔,当为除之。”僧虽不信绍夔言,然冀其有效,乃具馔以待之。
夔食讫,出怀中锉,锉罄数处,其响遂绝。僧苦问其所以,绍夔云:“此罄与钟律合,击彼此应。”
僧大喜,其疾亦愈。 【注释】①罄:一种打击乐器。
和尚用来作佛事。②术士:有法术的人。
③斋钟:寺庙里开饭的钟。④律合:指频率相同。
【文言知识】 说“彼”。“彼”有两个含义:一、指“那”、“那个”。
上文“击彼此应”,意为敲击那个,这个。
常开头的文言文
4. 大江自三峡来开头的文言文 游石首绣林山记 明 袁中道 大江自三峡来,所遇无非石者,势常结约不舒.至西陵以下,岸多沙泥,当之辄靡,水始得透其剽悍之性.如此者凡数百里,皆不敢与之争,而至此忽与石遇.水汹涌直下,注射拳石,石腭腭力抵其锋,而水与石始若相持而战.以水战石,则汗汗田田滹滹干干,劈之...
常羊学射文言文翻译
原文:《常羊学射》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乎?楚王田于云梦,使虞人起禽而射之。禽发,鹿出于王左,麋交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拂王旃而过,翼若垂云。王注矢于弓,不知其所射。养叔进曰: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原文:梁丘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者,故难及也?”注释:(1)梁丘据:齐景公的大臣。 (2)谓:对…说 (3)不及:比不上 (4)夫子:先生,对尊长的敬称 (5)常:常常,表示容易、接近。
"常"在那篇文言文中通"尝"
"常"通"尝"在常见的文言文中出现的有:《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主父常游于此。”《荀子·天论》:“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常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史记·留侯世家》:“项伯常杀人,从良匿。”
文言文常羊学射
1. 常羊学射 文言文 翻译 译文:常羊跟(向)屠龙子朱学射箭。屠龙子朱说:“你想听(知道)射箭的道理吗?楚王在云梦打猎,让掌管山泽的官员去哄赶禽兽出来射杀它们,禽兽跑了出来,鹿在楚王的左边出现,麋鹿从楚王的右边跑出。楚王拉弓准备射,有天鹅拂过楚王打猎时的红色小旗,展开的翅膀犹如...
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文言文里通假字是什么?
【原句】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注释】1、常:通“尝”,曾经。2、不:通“否”,不能。
带常字的文言文
1. 古文中常字是怎么写的 古代长度单位。一丈六尺为常 [sixteen feet] 出自:寻舒两肱也,倍寻谓之常。——《小尔雅·广度》 解释为: 1、一般;普通;平常:常识、常规、人之常情。 2、长久不变的:常年、常青树、冬夏常青|、常年青。 3、时常;经常:常常、常来常往、我们常见面。 【常规】 chángguī 一直...
善诱文·对治十常 文言文翻译
居富贵常怜贫困,受快乐常恐灾祸,现在常生知足,未来常思戒俱,冤结常求解免,衣食常思来处,起念常教纯正,出语常思因果,逆境常当顺受,动静常付无心。守此十常,更无烦恼。参考译文:身处富贵时总不忘哀怜贫困,享受快乐时总不忘忧惧灾祸;现在(顺境时)总不忘生出知足的心思,对未来总不忘...
常羊学射文言文翻译
《常羊学射》文言文 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乎?楚王田于云梦,使虞人起禽而射之,禽发,鹿出于王左,麋交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拂王旃而过,翼若垂云。王注矢于弓,不知其所射。养叔进曰:“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
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文言文
1. “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开头的古文的解释是什么 原文: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同“否”),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於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同“擒”)?”信曰:“陛下不能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