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快要快!!如果满意的会加分!谢啦!!~
1.诸葛亮勤于思考,注重革新军械、装具。研制了一发十矢连弩和适应山区运输的木牛流马等作战工具。并改进钢刀,增强了蜀军战斗力。好兵法,推演阵法作“八阵图”,为后世传扬。
2.在治军方面,诸葛亮重视部队的节制和训练,主张以法治军,讲究为将之道。3.作战时,诸葛亮用兵力主审时度势,谨慎从事;每战力求速决;重视后勤,常年派官兵千余整修都江堰,确保军粮生产;每次退却时都十分慎重,采取在山地设伏等手段,以掌握主动,保证安全。 4.战略上,诸葛亮未出世便知天下三分,他在《隆中对》对当时形式的分析可谓高瞻远瞩;而且善观大势,始终坚持联吴抗曹,致蜀汉得与魏、吴鼎立。
不足之处
1.用人上的失误。首先是让关羽镇守荆州,关羽性格高傲,刚而自矜,有勇无谋。关羽失荆州,使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两路出兵北伐的设想变空,并使蜀国在今后的战争中始终处于背动地位。其次是用马谡守街亭,马谡自幼熟读兵法,好论军计,甚为诸葛亮所器重。但刘备觉得马谡言过其实,临终时曾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诸葛亮却不以为然,还经常同他谈论兵法,有时通宵达旦。丧失街亭,使诸葛亮的主力侧翼受威胁,整个作战计划遭到破坏,被迫撤军。 2.对于人才的限制。诸葛亮辅政后,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这看上去很令人钦佩,但无意中却限制了人才的发展。经如任免一个县官的小事,诸葛亮也要亲自处理;军中“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结果诸葛亮死后,蜀国人才青黄不接,造成“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局面。3.用兵上的失误。“诸葛一生唯谨慎”,用兵谨慎,这是诸葛亮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用兵应以慎为主,以奇为辅。奇正并用,并能建大功。时魏延曾提出自率万人,偷袭潼关,诸葛亮认为此举草率,未同意。后邓艾灭蜀,正是用偷袭之策。司马懿在给其弟司马孚来的信中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晋书·宣帝纪》)。此话虽有夸大,但也反映了一定的事实。 后人特别推崇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神机妙算,将其视为智慧化身。小说《三国演义》更是将其神化,其情节更是广布人口。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其评价如下: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其政治上,刘备死后,诸葛亮独掌蜀国十余年,南平孟获,以三国之中最弱之国与其他二国争风,不落下风,国内也是打理得仅仅有条。
其军事上,蜀国的诸葛亮、吴国的周瑜、魏国的司马懿是三国中儒将的代表,他们不同于郭嘉一类仅仅出主意的传统谋士,都是可以独自带领大兵团,完成整个大战役的帅才,可算是能够独当一面了。
外交上,诸葛亮从出山就既定了联吴抗曹的策略,并一直实行。在新野兵败,刘琮投降的情况下,诸葛亮不但说动江夏刘琦接纳败军的刘备,更是独自一人过江,舌战群儒,在刘备基本没有本钱的情况下,坚定东吴抗曹之心,使得东吴和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实力的刘备结盟,从而使得刘备有了喘息之机,可见诸葛亮在外交上的厉害。
文学上,诸葛亮有《出师表》传世,杜甫有诗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可见对出师表的评价之高。
最后科学技术上,正史三国志中都有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以及诸葛连弩的记载,可见诸葛亮在科技上都有建树。
由此可知,诸葛亮绝对是三国第一全才,没有之一,哪怕同样的在军事、政治、外交、文学上都有不凡建树的曹操,也差了科学技术上的底蕴。
《三国志》: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三国志》: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三国志》: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孟轲有云:“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信矣!论者或怪亮文彩不艳,而过于丁宁周至。臣愚以为咎繇大贤也,周公圣人也,考之尚书,咎繇之谟略而雅,周公之诰烦而悉。何则?咎繇与舜、禹共谈,周公与群下矢誓故也。亮所与言,尽众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远也。然其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 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充分利用了汉中优厚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使北伐军资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决,诸葛亮死后,蜀军撤退,魏军还在蜀营中“获其图书、粮谷甚众”。这正说明了诸葛亮休士劝农,实行军屯耕战的效果是显著的。当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来更多的人口,使地广人稀的汉中重新得到发展,逐步到达人多、粮多的良性循环,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只有富国强兵,才能维护统治阶级的长治久安。 经诸葛亮“踵迹增筑”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还是汉中地区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据李仪祉先生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余亩,灌南郑县田三万零六百余亩,灌酒县七千余亩,共四万六千余亩。”汉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据考古调查统计,全区至今尚保留有汉以来的古堰七十多处,一些堰渠经历代使用维修,一直延用至今。同时各地在继承和学习古代开发利用水利资源经验的基础上,又不断增修了大批塘、库、陂池等水利设施。仅勉县就增修了能蓄十万立方水的水库三十七个;塘与陂池达三百多个;冬水田至今仍有五万多亩。 上述实事说明,汉中盆地古代农田水利设施至今所产生的实际效用和不断改进利用,与诸葛亮当年在汉中休上劝农时,开拓农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的丰功伟绩是分不开的。
二楼说他借刀除关羽,说的忒狠了。当时兵权不在诸葛亮,其次,从荆州到四川,当时快马也要几个月,不是川中不管,而是刚收到捷报打败曹仁,大家正高兴的同时,关羽那边已经被吕蒙揍的兵败如山倒了。
至于魏延,是诸葛亮死后和杨仪的争权过程中被陷害的,和诸葛亮关系并不大。魏延本身的性格在当时的人看来,就是很难管教的那种,除了刘备信任他以外。包括孙权都给刘禅写信,说魏延可能要谋反,要小心之类的。悲剧。。。
...人物评价(史实和论证、论据充分),要求400—500字
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其评价如下: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
三国诸葛亮人物评价史实和论证
三国志,陈寿有完整公允评价诸葛亮是个政治家.你可以去看看资治通鉴诸葛亮(公元181-234),字孔明,号卧龙先生,琅邪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27岁出山,辅助刘备三分天下,隆中对为后期的刘备奠定了战略基础,诸葛亮是一名政治家、外交家、战略家,幼年父母皆亡,跟着叔叔诸葛玄移居荆襄,兄弟共三人...
根据史实评价诸葛亮,300字左右
尽管小说中对诸葛亮进行了神化,历史上人们对他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但纵观诸葛亮的一生,他所实践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忘我精神,为历代文人志士所推崇备致。时至今日,这种精神也应该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们所推崇和追求的!
请结合史实和三国演义,评价诸葛亮
诸葛亮在益州从无到有,不但建立了整个法令制度,也能发扬赏善罚恶的正名上下的王道,广被於人民大众,使整个社会公平正直的评价,都能明察秋毫。有益於国家,虽然是仇家,也会赏赐;违法犯纪,虽是至亲,也会处罚。刑罚虽严峻,但是没有人因此而埋怨,这种公平的统治,很难有人能相提并论。然而后出...
三国时代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史实角度)
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
要一篇《我最喜欢的名著人物》,写诸葛亮的,400字。
我最喜欢《三国演义》这本名著,它是根据三国时期的史实和民间传说创作而成的优秀历史小说。它是古代历史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其中,最令我佩服的是蜀国的一名军师:诸葛亮。 诸葛亮神机妙算,料事如神,最擅长火攻,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好像神仙下凡一样,我喜欢诸葛亮的头脑聪明,神机妙算。 诸葛亮初出茅...
求一篇关于诸葛亮的人物分析
就以史实上的诸葛亮作如下的分析: 1 诸葛亮胸怀才智却隐居于隆中而不参世事,不主动投主作一展抱负,而到刘备三顾草庐时就立即出山相助于刘备,并且在刘备求请时的隆中对里已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为刘备集团制定了一系列图霸复汉的战略方针,在这点事上足以看出诸葛亮也并非计划自己于草庐中渡过...
用史实说明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对诸葛亮评价最低的,可能当数鲁迅先生,“状多智而近妖”,从这句评语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诸葛亮不那么感冒! 在诸葛亮身上,除了忠、孝、义集于一身外,最大特点主要表现在一个“谋”字上面。诸葛亮的智谋,超群出众,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还精通阴阳之道,能呼风...
评价诸葛亮
如果是作业,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有远大抱负、对主公忠心耿耿的谋士形象,他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一手掌控赤壁战场,把无立锥之地的刘备扶上九五之尊,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为国家倾尽心血。但是小说是小说,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与小说多多少少有出入,诸葛亮隐居南阳,并不是像他《出师表》中说...
如何评价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
毛泽东评论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前一句的意思是诸葛亮的战略不妥,荆州离益州千里之遥,两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让蜀汉失去兵力上的优势。后一句“三分兵力”指的是关羽之镇守荆州、刘备之进攻东吴、诸葛亮之北伐中原,“三分兵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