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主要出现过哪些选拔官吏的制度或规定?

有什么利弊?

1.察举:
汉代选拔官吏的制度。察举,原为选拔之意。由丞相、御史、列侯、刺史、守相等推举,经过考核,任以官职。起于汉初,至武帝时成为定制,有孝廉、贤良文学、秀才等科。是两汉重要出仕途径之一。后世有食之。诏曰:‘朕闻之,天生民,为之置君以养治之......令至,其悉思朕之过失,及知见之所不及,亡以启告朕。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楝者,以匡朕之不逮。”《汉书.武帝纪》:“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又“元关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宋书.百官志》:“汉武帝元年封四年,令诸州岁各举秀才一人。后汉避光武讳,改茂才。”《明史.太祖纪》:“[洪武六年]二月乙末,谕暂罢科举,察举贤才。”

2.孝弟力田:
亦作“孝悌力田”。1、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始于惠帝时。凡中选者经常受到赏赐。并免除一切徭役。至吕后朝元年,置“孝弟力田”职,秩二千石。《汉书.惠帝纪》:“春正月,举民孝弟力田者复其身。”又《高后纪》:“初置孝弟力田二千石者一人。”颜师古注:“特置孝弟力田官而尊其秩,欲以劝厉天下,令各敦行务本。”2、唐代科举选士的科目之一。《旧唐书.代宗纪》:“癸卯,上御紫宸殿,策试茂才异彩行、安贫乐道、孝悌力田、高蹈不仕等四科举人。”

3.孝廉:

1、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孝,指孝悌;廉,指清廉。始于董仲舒贤良对策时的奏请,由各郡国在所属吏民中荐举孝、廉各一人。后合称为“孝廉”。举荐每年进行,以封建德行为人才标准。东汉时尤为进取者必由之路。然常为世家大族所操纵。《汉书.董仲舒传》:“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又《武帝纪》:“今诏书昭先帝圣绪,令二千石举孝廉,所以化元元,移风俗也。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后汉书.百官志五》:“举孝廉,郡口二十万举人。”晋葛洪《抱朴子.审举》:“夫选用失于上,则牧守非其人矣;贡举轻于下,则秀孝不得贤矣。故时人语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2、明清两代举人的别称。《二十二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七回:“沿海的房舱本来甚少,都被那位何孝廉定去了。”

4.贤良方正:
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汉文帝二年为询访政治得失,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中选者授予官职,是为举贤良方正之始。唐、宋时作为制科的一种。《汉书.文帝纪》:“朕下不能治育群生,上以累三光之明,其不德大矣。令至,其悉思朕之过失,及知见之所不及,亡以启告朕。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参见“制科”。

5.贤良文学:
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简称“贤良”或“文学”。《汉书.晁错传》:“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上亲策诏之。”又《董仲舒传》:“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马。”又《公孙弘传》:“元光五年,复征贤良文学......时对者百余人,太常奏弘第居下。策奏,天子擢弘对为第一。”

6征聘:
东汉时,任命中央高级官员不从其他官职中选调,而由地方举荐,皇帝直接下诏礼请知名人士,称“征聘”。亦称“征”、“征召”、“征举”。后世礼聘隐逸之士或前朝遗老,亦沿此称。《后汉书.陈忠传》:“忠以为临政之初,宜征聘贤才,以宣助风化。”又《刘恺传》:“恺性笃古,贵处士,每有征举,必先岩穴。”《南史.隐逸传上.郭希林》:“希林少守家业,征召一无所就,卒。”

7.辟除:
亦称“辟”、“辟召”。汉代高级官员任用属官的高度。中央最高行政长官如三公,地方官如州牧、郡守,都可自行聘任僚属,然后向朝廷推荐。与后代大小官吏都由吏部铨选的制度不同。辟,征召;除,授官之意。《文献通考.选举》:“盖东汉时,选举辟召皆可以入仕,以乡举里选循序而进者,选举也;以高才重名躐等而升者,辟召也;故时人犹以召为荣焉。”

8.九品中正:
魏晋南北朝时维护世族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东汉末,曹操当政,施行“唯才是举”。至延康元年(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采吏部尚书陈群议,推选各郡有“声望”的人,出任“中正”,将当地士人按“才能”分别评定为上上、上中、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九等),每十万人举一人,由吏部按等选用,授予官职,谓之“九品官人法”。三国魏齐王曹芳时,司马懿当政,于各州设大中正,用世族豪门担任,选取原则以“家世”为重。从此,形成“上品无寒门同,下品无世族”的门阀制度,九品中正制亦成为世族地主操纵政杈的工具。至隋废止,改行科举制。《晋书.刘毅传》:“毅以魏立九品,权时之制,未见得人,而有八损,乃上疏曰......今之中正,不精才实,务依党利;不均称尺,务随爱憎。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壮。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又“由此论之”选中正而非其人,授权势而无赏罚,或缺中正而无禁检,故邪党得肆,枉滥纵横,虽职名中正,实为奸府;事名九品,而有八损......古今之失,莫大于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2-04
一、主要制度或规定:
1、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除奴隶主贵族世袭爵禄的特权,按军功授权。
2、东汉末年,曹操发布“唯才是举”令,不论门第高低,凡有“治国用兵之术”者皆可以做官。
3、魏晋南北朝的士族制度,按门第高低分享政治权利,高门士族世代任高官。
4、隋唐科举制,要考试办法选拔官吏。
5、北宋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使品学优秀者不经科举考试直接任官。
6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
二、利弊:
1、奖励耕战,唯才是举,隋唐用科举选拔人才,王安石直接任用品学优秀者为官,有利于打破门第等级制度,选拔真正能为现实服务的人才。隋唐科举制还打击了士族势力,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2、士族制度,以门第高低授官,使政治腐败,政权更替频繁,统治黑暗。
3、明朝八股取士,束缚个人见解,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只能培养顺从皇帝的奴仆。清朝沿用八股取士,进一步加强了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6-02-03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秦(三公郡县制)
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管制和行政机构。
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管理军事。以下设诸卿,分掌政务。
在地方,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组织。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和诸卿以及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

汉(察举制)
1察举制 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这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
汉武帝继位后,令郡国岁举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岁举人才,对象有吏有民。实际上包括才能之士和品德优秀之人。
东汉时期,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察举主要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随着地方豪强实力的发展,封建国家的行政组织日趋瘫痪。声望影响逐渐被官僚家族所支配,门第望族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
2皇帝征召 即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皇帝亲点人做官。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隋唐(科举制)
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就无法继续下去。
隋文帝继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
贞观时(唐太宗李世民),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经义)两科为主。
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开元年间(唐玄宗李隆基),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北宋(科举制的发展)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主要的科目。考试方法上实行了糊名法。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

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明清
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为了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卷文体为“八股文”。
清朝继续沿袭这种制度,实行了严酷的文字狱,主要是八股取士。

仅供参考,有问题请咨询我,嘿嘿
以上全部属实
第3个回答  2006-02-03
贤良文学:
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简称“贤良”或“文学”。

察举:
汉代选拔官吏的制度。察举,原为选拔之意。由丞相、御史、列侯、刺史、守相等推举,经过考核,任以官职。起于汉初,至武帝时成为定制,有孝廉、贤良文学、秀才等科。是两汉重要出仕途径之一。后世有食之。

孝弟力田:
亦作“孝悌力田”。1、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始于惠帝时。凡中选者经常受到赏赐。并免除一切徭役。至吕后朝元年,置“孝弟力田”职,秩二千石。2、唐代科举选士的科目之一。

孝廉:
1、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孝,指孝悌;廉,指清廉。始于董仲舒贤良对策时的奏请,由各郡国在所属吏民中荐举孝、廉各一人。后合称为“孝廉”。举荐每年进行,以封建德行为人才标准。东汉时尤为进取者必由之路。然常为世家大族所操纵

贤良方正:
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汉文帝二年为询访政治得失,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中选者授予官职,是为举贤良方正之始。唐、宋时作为制科的一种。《

征聘:
东汉时,任命中央高级官员不从其他官职中选调,而由地方举荐,皇帝直接下诏礼请知名人士,称“征聘”。

辟除:
亦称“辟”、“辟召”。汉代高级官员任用属官的高度。中央最高行政长官如三公,地方官如州牧、郡守,都可自行聘任僚属,然后向朝廷推荐。与后代大小官吏都由吏部铨选的制度不同。

九品中正:
魏晋南北朝时维护世族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
第4个回答  2006-02-03
科举考试啊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