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六出祁山是对是错呢?

诸葛亮六出祁山是为了将蜀汉的国内矛盾转移到战争上,虽然他深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从益洲出兵很不利也仍然苦苦为蜀汉存亡寻求希望,应该说我对诸葛亮的尽心尽力是很佩服的。
但是另一方面,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内部矛盾,反而因此更加剧了蜀汉百姓的负担,引起益州集团的不满,成为蜀汉后期的灭亡的重要原因。这到底是对是错呢?
如果这么做是错的,是从何时错起的呢?荆州的失守是不是就注定了蜀汉的灭亡呢?(我是看了易中天品三国后一直想不通的,希望各位多给意见,不论什么样的意见,我都欢迎,写的不足之处请见谅,谢谢了)
前几楼一直认为应该休养生息,我不否认这种做法,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当时的蜀中已无大将,诸葛亮和魏延等人年龄已经很大了,休养生息以后是否会得到后起之秀,还是个迷,而岁月与忧愁可能已使名将名相力不从心了,那么到时,依靠什么起兵呢?一个贪图安乐的昏君?一群唯唯诺诺的大臣?一批渴求安逸的士兵和百姓?没有战争的警醒还有什么去阻止这个国家的灭亡呢?

而诸葛亮的计划是大军出陇右,沿祁山而进,我们要注意他的政策不是直取长安,而是先取西凉,再回过头取长安.这个计划的可行性有四点:其一,地形较凌乱,便于隐蔽行军;其二,西凉是曹操晚年才吞并的,操控较单薄;其三,马超马岱的西凉旧操控实力还和当地土豪我们有联络;其四,西凉兵微将寡,单独抵御不了诸葛亮大军的进攻,而长安援军要声援必要过祁山沿线,便于诸葛大军的阻拦.

如果是先取长安然后取西凉行吗?答案很简单:不行!如果直攻长安的话,能否取的长安这座易守难攻的城市暂时不论,就是侥幸攻下来,下一步就会堕入曹魏的河南方面军与西凉方面军的夹攻中,诸葛兵少于曹魏,效果肯定是失利无疑。

其实,各位只需稍加留心,就会发现:早在刘备称帝前后,北伐的第一个政策就定位在西凉了.如不是西凉,刘备为什么只封马超为凉州牧,而别人都未封其他的州牧;刘备取西川后按与东吴的条约是还荆州,而他赖着不还荆州的遁词就是取凉州后还荆州,这两方面印证着取华夏的总计划是要先取西凉,再攻长安,然后出潼关取华夏.诸葛亮再此后的六出祁山,政策大抵是如此.他在实行刘备的计划算了.

这时,魏延献上了一个恰当斗胆的主张:自己带5000精兵翻越秦岭出子午谷,10天抵达长安。如果能强占长安,那么关中地区能够一举平定。长安守将是靠父亲是夏侯渊和是曹操的驸马这两个裙带关系爬上来的夏侯懋,未必有真才实料,如果狙击的话有成功的时机。但是“成功”拿下长安能再“成功”守住吗?首要,以蜀汉成都有4万的防卫兵力来看,以魏国的国力长安守兵也不会少于4万。

那么即使狙击,以翻山越岭精疲力尽的5000兵狙击有稳固防护的8倍于自己的兵力,成功的几率会有多大?即使强占长安,魏国马上集结部队对长安反围住,来个里应外合,5000兵恐怕要全军覆没了。也就是说:在兵力不占优(但也别差的太离谱),其实是两国归纳实力不同太大的情况下,魏延的计划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

三国时期的蜀汉政权一向打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旗号,摆在晚期诸葛亮面前的情况是,蜀汉实力过于微小,而想要完成克复华夏是不行能在短期内结束的,需求蜀汉几代人的斗争方可,就像旧日大秦帝国一样,所以说诸葛亮的北伐不再克复华夏,而在消弱曹魏实力,添加蜀汉实力,这也就是为什么诸葛亮北伐会走祁山这条路。

汉中和关中被秦岭所隔,诸葛亮北伐的出动戎行路途只能在于秦岭中的几条路途,而祁山能够说是最绕的一条路,之所以挑选兵出祁山,一点是祁山这条行军路途正好沿着西汉水,利于后勤补给亦可在兵败后快速撤回汉中,更重要的是占据曹魏的陇右之地,获取人口资源,在军事态势上,有可形成对曹魏的夹攻态势,占据陇右之后休养生息,逐渐蚕食曹魏边境,墨守成规克复华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4-19
一个国家能不能对外战争,要看多方面的原因的,首先,要看看的综合国力,军事,经济等,和皇帝及手下的大臣,从地理上来看,蜀汉是三国时期面积最小的,势力最弱的,战斗里最差的,但是北有强魏,东有吴,国力阵容都远远高于蜀汉,何况蜀汉多没有大将,实在是可悲,诸葛亮的隆中对有一个很大的毛病,就是他想先站稳荆州,后图益州,但是从当时他提出来的时间和军事来看,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强魏和吴都不会放弃荆州这块肥肉,加上他所说的联吴攻魏的政策是要在对方都有诚心的情况下,才能联合,更不用说占借人家的荆州,那么就是和吴有潜在的矛盾,当利益发生冲突时,联合自然瓦解,于是才有后来的刘备攻吴导致惨败的结局,导致国力衰退,后又有南方做乱,强魏五路伐蜀,更是雪上加霜,国里不支,经济不强,才导致六出祁山,无功而返,在和魏国的持久战争中没有得到一点好处反而被其拖跨,导致灭国,所以要想攻国,首先自身要强大,诸葛亮的六出祁山没有根据自己的国力人力才力的实际情况而进行的一场战争,其结果必败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05-17
一个国家能不能对外战争,要看多方面的原因的,首先,要看看的
,军事,经济等,和皇帝及手下的大臣,从地理上来看,蜀汉是
面积最小的,势力最弱的,战斗里最差的,但是北有强魏,东有吴,国力阵容都远远高于蜀汉,何况蜀汉多没有大将,实在是可悲,

有一个很大的毛病,就是他想先站稳荆州,后图
,但是从当时他提出来的时间和军事来看,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强魏和
不会放弃荆州这块肥肉,加上他所说的联吴攻魏的政策是要在对方都有诚心的情况下,才能联合,更不用说占借人家的荆州,那么就是和吴有潜在的矛盾,当利益发生冲突时,联合自然瓦解,于是才有后来的刘备攻吴导致惨败的结局,导致国力衰退,后又有南方做乱,强魏五路伐蜀,更是
,国里不支,经济不强,才导致

,在和魏国的持久战争中没有得到一点好处反而被其拖跨,导致灭国,所以要想攻国,首先自身要强大,

没有根据自己的国力人力
的实际情况而进行的一场战争,其结果必败
第3个回答  2007-07-31
我觉得北伐是完全正确的。上面有人说应学文景之治,这是不现实的。文景之治是在和亲匈奴之后在一个基本统一的国家里进行休养生息的政策。蜀汉灭亡时官方数据是28万户,92万人,10万5千军队,4万官吏。实际人口估计多不了多少。就这点家底就算给你40年的修养生息,你赶得上曹魏吗?别忘了人家曹魏也在发展,而且无论家底和人才都是你的多少倍,这样的休养生息只能让差距越拉越大。诸葛亮之所以要北伐,主要原因确实是转移国内矛盾,增强国内凝聚力。其实,还有一些原因从后来的结果来看更具价值。第一,掠夺魏国人口财货,这在第一次北伐时特别明显。第二,杀伤魏国人才,大家算算魏国在北伐中死了多少将领。第三,牵制了魏军在雍凉诸州,甚至是京师洛阳的主要兵力,使得魏军根本没有好好的修整时间,这其实是一招很妙的以攻为守之策,魏国至此之后再也无力发动进攻。
第4个回答  2007-08-04
实际上诸葛亮在隆中对的时候就出错了,他在隆中对中说“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这时候已经定下了军事方针是以荆州和益州之兵成犄角之势,进军中原,消灭曹魏政权。这样的战斗方针实际上是一个死的方针,其软肋就是荆州被“结交”的孙权占据。而后来荆州果然被孙权所得。诸葛亮为了防止曹,孙联合攻蜀而不得不放弃荆州,而只能在唯一的出兵之路秦川(也就是祁山)来攻击曹魏,后来因为孟达的死亡,诸葛亮彻底失去了夺取荆州的机会,也失去了第二条出兵的路线。导致曹魏可以集中兵力在祁山阻击诸葛亮。而蜀国的实力在三国中是最弱的,经不起持久战。最后蜀国果然被战争拖垮,被曹魏吞并。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