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观点和举例说明

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阻碍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时候,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阶级斗争和革命斗争.要有观点和举例说明

第一节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1. 掌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理解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 了解社会存在的具体内容,理解并掌握生产方式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

3. 掌握社会意识的具体内容及其构成和形式。

第二节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 理解社会基本矛盾的涵义及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2. 掌握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理解并掌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一规律的内容及其对社会实践的要求。

3. 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掌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这一规律的内容及其对社会实践的要求。

4. 能够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节 阶级国家革命

1. 了解阶级的起源,理解阶级斗争的根源及其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能够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状况。

2. 了解国家的起源和本质;掌握国体和政体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理解社会革命的实质和发展条件。

3. 全面准确掌握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性与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的关系。

4. 理解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掌握人的本质是社会性;正确认识人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涵义及二者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5. 正确理解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的社会条件和历史趋势。

知识框架

内容精讲

第一节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一、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作为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一脉相承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历史观上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的基本依据。

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坚持社会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个观点,结束了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坚持了真正辩证和彻底的唯物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第一次把社会历史观奠定在科学的基础上。

第二,使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第三,为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四,为我们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指导思想。

二、社会存在

所谓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即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主要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1.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是指社会所处的自然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河流、海洋、动植物分布以及自然资源等自然环境。人口因素是指人口数量、构成、分布、质量(科学文化水平和健康状况)及人口变化规律。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二者构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历史的影响,要求人们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注意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但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都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地理环境的优劣、人口质量的高低,固然制约着社会的发展,但它们既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也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和发展。“地理环境决定论”和“人口决定论”,用那些“自然形成”的条件来解释社会历史的发展演变。这种观点,虽然看到了影响社会历史的外在因素,但是没有把握社会历史自身独特的、内在的矛盾和规律。

2.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特定的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

第二,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三,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第四,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三、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它包括人们的政治、法律思想、哲学、艺术、宗教等意识形态和人们的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等。社会的意识结构建立在社会的经济结构基础之上并受社会的政治结构制约。社会意识具有自身的结构、特点和作用。

1. 社会意识的构成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而精微的结构,由诸多层次和因素构成。从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来看,社会意识包括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两个层次;从社会意识主体的范围来看,它可以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2. 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

(1) 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是社会意识的一个重要特点。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其次,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社会意识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必然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2)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着一致和平衡。

第一,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第二,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3) 社会意识具有能动性。社会意识的能动性亦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反作用有两种情况:一是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二是落后或反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延缓历史的发展进程。

第二节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决定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1. 生产力

生产力是表示社会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哲学范畴。

生产力,是社会改造自然、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是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一切物质技术要素的总和。生产力包括三个基本构成要素: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其中,劳动者是生产力中的决定性因素,在生产力诸因素中居主导地位。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也是生产力系统的重要因素,对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2.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表示社会内部人与人的关系的哲学范畴。

生产关系是在社会生产过程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生产关系是一复杂的经济结构,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各种社会集团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产品的分配形式以及由此所直接决定的消费关系三个方面。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最基本的方面,是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其他内容。生产关系的这三个方面体现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环节之中。

生产关系是一种不依赖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社会关系。

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发展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三项内容构成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对生产关系起着决定作用、支配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第一,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二,不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生产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情况。在一种生产关系产生和确立后的一段时间内,它与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是基本适合的,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虽然这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也有矛盾,人们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生产关系作某些调整,但却不会引起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反映社会结构的两个相对应的基本范畴。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的总和。在阶级社会中,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简称为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思想、文艺思想等意识形态诸种形式,通称为是思想上层建筑,在上层建筑中,政治处于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2.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集中表现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一定的上层建筑总是为了适应一定的经济基础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必然在国家政权和意识形式上占统治地位。

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当经济基础发生变革后,上层建筑迟早会发生变革,以求得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还规定着上层建筑变化发展的方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提供政治保障和意识形态形式。这种反作用,取决于上层建筑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当上层建筑适合于经济基础的要求时,它就起到巩固经济基础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当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时,它就起到阻碍和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3.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表现为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是第一性的;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是第二性的。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是根本性的;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是派生的和从属的。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与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构成二者之间的矛盾运动,体现为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基本规律。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根据。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个规律,对于无产阶级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特别是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其他方面的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第三节 阶级国家革命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

阶级是目前人类社会历史上最重要的人存在的社会形式。可以说,人类走出原始社会以来的历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社会虽然只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很短暂的阶段,却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而且人类历史目前仍然处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中。因此,揭示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本质及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在这个阶段中的规律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

1. 阶级的起源和实质

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阶级是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但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必然产物。剩余产品的出现,是阶级产生的物质前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确立,是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

列宁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页。列宁的这个定义全面地说明了阶级的实质。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一些经济集团,划分阶级的最具有决定意义的标准是经济标准,即不同的集团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不同。同时阶级又不仅仅是一个经济范畴,而且是一个更广泛的社会范畴,是一个社会集团或社会组织。一个阶级的经济地位、政治立场、意识形态这几个方面构成这个阶级的全部特征,阶级是这几个方面的有机统一体。

2. 阶级斗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斗争是指各对抗阶级之间的斗争,其中包括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斗争,也包括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和腐朽没落的剥削阶级之间的斗争,在同一社会之间也有差别、有矛盾,但它们之间矛盾的解决,一般不采取阶级斗争的形态。

物质利益的对立是阶级斗争的根源。阶级斗争归根结底是由于物质利益的对立引起的,而阶级之间进行阶级斗争的目的,都是直接或间接为了某种物质利益。阶级斗争的具体形式主要有三种:经济斗争、政治斗争、思想斗争。

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或伟大动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最明显地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在阶级社会里,当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阻碍经济基础变革时,必然引起革命阶级和反动统治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尖锐化,直接爆发以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为目标的政治革命,而政治革命一旦成功,就实现了社会形态的更替,把人类社会从一个较低的社会形态推进到一个较高的社会形态。

其次,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一定范围内阶级斗争还将长期存在,还仍然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去观察和处理那些带有阶级斗争性质的社会现象和社会矛盾,在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去观察问题时,要反对阶级分析方法庸俗化、公式化。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

二、国家和革命

1. 国家的起源和实质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统治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防止和镇压被压迫阶级的反抗,必须借助于一种暴力机关,国家便应运而生了。

国家在本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军队是国家政权的主要成分,法庭、监狱、警察是国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国家具有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对内职能主要是阶级统治职能,同时也有社会管理职能,对外具有保卫国土不受侵犯的职能,同时也有进行国际交往的职能。

国体和政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相同国体的国家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政体。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只有根据国体才能决定国家的性质,政体对保证国家的性质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国体是无产阶级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2. 社会革命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革命首要的根本的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即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的进步的阶级手里。

社会革命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社会革命的最深刻的根源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革命的作用是什么呢?马克思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6页。这句话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首先,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手段。其次,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能发挥出创造历史的巨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再次,革命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受到锻炼和改造,成为建设新社会的基础。

三、我国现阶段的两类社会矛盾和人民民主专政

1. 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正确处理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就必须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敌我矛盾是矛盾双方在根本利益对立和冲突基础上的对抗性矛盾。广大人民同反对社会主义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之间的矛盾,构成敌我矛盾,成为社会主义条件下阶级斗争的主要表现。人民内部矛盾是人民群众在根本利益基本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性矛盾。

不同性质的矛盾必须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敌我矛盾一般采用专政的方法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即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来解决。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在解决敌我矛盾时,要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时,要耐心说服,因势利导,及时解决,避免使人民内部矛盾发展为对抗和冲突。

2. 人民民主专政

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种类型,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制度。它对全体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并使其中的绝大多数人通过改造转化到人民这方面来。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这种民主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所共同享有的民主,是历史上最广泛的民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际生活告诉我们,只有绝大多数人民享有高度的民主,才能够对极少数的敌人实行有效的专政;同样的,只有对极少数敌人实行强有力的专政,才能够充分保障绝大数人的民主权利。人民民主专政是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扩大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四、群众、个人的历史作用

1. 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成员的总和。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第三,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人民群众却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受既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

2. 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同时也承认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坚持二者的辩证统一。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能够反映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发展趋势,能够提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先进思想和主张。

第二,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能够根据他们的先进思想和主张,制定具体的纲领、路线、政策和策略,并动员和组织本阶级成员与广大人民群众同阻碍社会进步的反动阶级、反动势力进行斗争。

第三,在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某些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的代表人物,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可能成为“开明政治家”,他们的一些主张和改革措施,也能对社会发展起某种促进和推动作用。

第四,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艺术家等的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提高了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水平,有力地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3. 人的本质和人类解放

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人有自然欲望(如物欲、情欲等),这是人的自然属性。但是,人从一开始,就处于社会中,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这是人的社会属性。在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中,最根本的是社会属性。社会属性居于主导和决定的地位。

(1)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①人的本质

人是历史过程的主体,历史过程是人的实践过程,正是在人的历史实践过程中,人作为现实的具体的人而存在。唯物史观揭示了人与社会实践的本质联系,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社会性。这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属性。人在实践中创造并改造着社会。人性是发展变化的。

②人的价值

与人的社会性紧密相关,人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个方面。

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对满足社会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所作的贡献。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同他所担任的职务,所从事的工作有一定的关系;但是,职务的高低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不是人的社会价值大小的决定性因素,决定性因素是其对社会的贡献程度和奉献精神。

人的个人价值是指社会对个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的满足程度。

在阶级社会中,人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往往存在着对立;在社会主义社会,人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应该是统一的,这种统一具体表现为权利与义务、享受与奉献、消费与创造等的统一。

(2)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

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是历史的必然,这种必然性根源于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社会基本矛盾,正是由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人类社会由野蛮进入文明,在阶级社会中,又通过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的杠杆,推动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最终将以公有制代替私有制,实现生产力的社会性质,使生产力获得极大的解放和空前发展,人的自身也获得改造、发展与进步,从而克服各种异己力量,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人不但成为自然界的主人,而且成为自己的主人,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

参考资料:http://app2.learning.sohu.com/education/html/article-11912.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