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对比

比如说权力

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宰相制度居于核心地位,是连结政治制度各部分的中心环节。
从宰相制度的兴废看,其起源甚早,而且复杂多变。其演变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即萌芽期、创立期、鼎盛期、调整期、衰落期。
黄帝至西周时期为萌芽期。 汉初至武帝时为鼎盛期。在秦统一中国、实行丞相制度后,相权日强。到西汉初期,宰相的权力更是迅速膨胀,并很快达到鼎盛时期。丞相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无所不管,与当时的皇权基本上处于平等状态。 魏晋至宋为调整期。两汉时期,由于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迅速暴露,宰相制度很快便进入调整期。元至清末为衰落期。因为宰相制度无论怎样调整,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都无法得到彻底解决,所以从元朝开始,宰相制度便进入衰亡期。
明朝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明洪武元年设左、右丞相,丞相之下设左丞、右丞、参知政事等职,为其属员。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擅权挠政为名,杀中书省丞相胡惟庸,废丞相,使六部直隶于皇帝。废除宰相制后,相权被分于六部,国柄则集于皇帝一身。明成祖时,在洪武年间设立殿阁的基础上正式设立内阁。阁臣权力虽比宰相权力小得多,但人们还是习惯把阁臣看成宰相。清朝从三院长官到内阁大学士,再到军机大臣、总理大臣、内阁政务大臣,宰相权力日趋淡化,皇帝集权则达到极点。而随着清王朝的灭亡,中国古代的宰相制也终于走到它的历史尽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3-13
明朝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明洪武元年设左、右丞相,丞相之下设左丞、右丞、参知政事等职,为其属员。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擅权挠政为名,杀中书省丞相胡惟庸,废丞相,使六部直隶于皇帝。废除宰相制后,相权被分于六部,国柄则集于皇帝一身。但由于国事繁重,皇帝无法一人处理,于是增设阁臣,陪同皇帝共同处理政事,形成内阁,内阁大臣之首称为首辅,但这些人官品一般都比较低,与昔日宰相不可同日而语。明成祖时,在洪武年间设立殿阁的基础上正式设立内阁。阁臣权力虽比宰相权力小得多,但人们还是习惯把阁臣看成宰相。
实际上从秦朝开始封建统治者都在不同程度上开始削弱相权,皇权与相权的斗争由来已久。而对宰相的称呼也很多,一般辅佐皇帝处理国事的大臣都被称为宰相。阁臣一职在唐朝就有。由宰相制到内阁制的变化,实际上是封建统治者不断加强统治权力的表现,这也说明封建统治秩序开始走下坡路,权力达到顶峰后,必然回落。
第2个回答  2012-03-12
明清内阁是皇帝的顾问,或者说是秘书处,掌握一切国家重大事务,所以职权很大,但官职却很小,而且内阁官员的行为被严格限制。
第3个回答  2012-03-12
宰相只有一个人,而内阁有很多人。所以宰相权力大
第4个回答  2012-03-16
变内阁制后权力小了,但宦官权力大了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