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被别人骂也不在乎吗?如果别人骂自己的家人呢?也不在乎吗,如果极端一些,假设老婆被别人侮辱了也不在乎吗?

道家讲柔弱,大概明白一些道理,但柔弱与软弱有什么分别的地方吗,就是处处让着别人?柔弱和软弱无能的分别在哪里?

  老子说的宠辱若惊,并不完全等同于一般人所理解的老子是提倡宠辱不惊。相反,老子的意思是对待宠与辱要“若惊”,把它当成重大的事情。这也与“贵大患若身”在态度上才能保持一致。
  为什么对待宠与辱要“若惊”,把它当成重大的事情?因为得宠与受辱看似相反,但都是由别人发动而让我来接受。宠辱由外而来,使我失去自主性,无法维持人格尊严,正是因为它非我所能控制,所以,在老子看来,宠也好,辱也好,都不是人生值得珍视的东西,一旦面临,不要因为受宠就得意,也不要因为受辱而沮丧,而是要“若惊”,即把它当成重大的事情,重视起来,敏锐地觉察其中的危险和机遇,而不必或得意或沮丧,这才是若惊的真实含义。当然,后世把若惊当成在荣辱面前不能淡定,而提倡不惊,与老子原意是不一样的,但也说得通。这大概也要归功于汉字文化的独特魅力吧。文化思想史上这样的例子也并不鲜见。
  如果理解了这一点,你就不会有问题中的那些困惑。
  道家并不是提倡被别人骂也不在乎,骂自己的家人也不在乎,老婆被别人侮辱了也不在乎。联系到上面讲的道理,真正懂道家的不外乎是主张,别人骂你,这当然是一种辱,但面对这种辱的时候,你要真正重视起来,要若惊,而不是在辱的面前或者抬不起头来,或者很轻率地发怒。既然是真正重视起来,严肃认真谨慎地对待,那就要衡量自己的力量,选择恰当的方法和合适的时机顺应自然的形势顺势而为。道家主张无为,但无为并不是躺在床上睡大觉,而是指顺应自然的形势顺势而为。道家讲柔弱,也是顺应自然的形势,也许是因为根据朴素的观察看到很多最终展现出强大力量的事物最初都是柔弱的原因吧,所以道家讲柔弱并不是软弱,而是顺应自然,以期最终能展现强大力量。
  说了这么多,希望对你有所启发。哲学是思想的事情,光听别人也不管用。一方面,要向人学习、向作品学习;另一方面,一定要自己思考。当然,我觉得你能提出疑问,即使这些疑问再怎么肤浅,也是爱思考和有能力思考的一种表现,比只知道跟着别人说的强多了。假以时日,一定会越来越强大的。就像老子所说的柔弱,呵呵,弱者道之用,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3-18

第 十 三 章

宠辱若惊①;贵大患②若身③。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④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⑤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⑥以身为⑦天下,若可寄⑧天下;爱⑨以身为天下,若可托⑩天下。

【注】

①若惊:如同遭受惊吓。

②大患:重大的苦难,包括生理上的疾病与缺陷、及心理上的痛苦与煎熬。

③若身:如同自己的身体一样。

④失之:即失宠,译为受辱。

⑤为(wèi):因为,由于。

⑥贵:珍贵,珍重。

⑦为:治理。

⑧寄:本义寄居,引申为暂时托付。

⑨爱:爱惜,爱护。

⑩托:寄托,引申为长久托付。

【译】

得宠和受辱都如同遭受惊吓;像珍贵自身一样对待重大的苦难。

什么是宠辱若惊?受宠是卑下的事情;得宠时如同遭受惊吓,受辱时如同遭受惊吓,这便是宠辱若惊。

什么是贵大患若身?我之所以有重大的苦难,是因为我的躯体依然存在;等到我的躯体不复存在时,我哪里还会有苦难呢?

所以说,珍贵自身治理天下的人,可以暂时将天下交由他管理;爱惜自身治理天下的人,才能够放心将天下托付给他。

【释】

1、君子虽求谦逊,然不甘轻贱。宠辱不惊,则如牛马任人驱使,若猫狗自甘卑贱。故君子不立芳名,以为全真之术;亦不作垢业,以为远辱之方。

是以《菜根谭》有云:“膻秽则蝇蚋丛嘬,芳馨则蜂蝶交侵。故君子不作垢业,亦不立芳名。只是元气浑然、圭角不露,便是持身涉世一安乐窝也。”

2、贵大患若身。——《道德经》

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庄子·德充符》

白沙云:“为人多病未足羞,一生无病是吾忧。”——《菜根谭》

天欲祸人,必先以微福骄之;所以福来不必喜,要看他会受。天欲福人,必先以微祸儆之;所以祸来不必忧,要看他会救。——《菜根谭》

——吾是以知此三圣必有大患缠身。吾亦有疾,且难以释怀,故多有怨天羡人之情,后渐淡然处之。及吾一朝得道,反感恩于苦难——无之,吾亦不能得道矣。吾由是解悟福祸相倚,料想三圣亦然。

3、自爱过度则为自贵,圣人自爱不自贵。善自爱者常怀爱人之心,故可托天下;好自贵者多有轻人之意,只合寄天下。公而无私,人而无我,但为国民谋福祉,不为自己爱身体者,不可以天下寄托之。

4、人生于世,既要无己,又要有我。无己以忘我而有利人,有我以利己而无损人。

5、《庄子·达生》有云:“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奈何。”《菜根谭》有云:“事稍拂逆,便思不如我的人,则怨尤自消;心稍怠荒,便思胜似我的人,则精神自奋。”

愈是苦难相随,愈要倍加爱身;怨天尤人能有几分补益?越是困窘相伴,越要勤加修身;灰心丧志全无半点用途。

6、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庄子·德充符》

7、士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方有万变不穷之妙用。——《菜根谭》

第2个回答  2011-12-27
[原文]

宠辱若惊①,贵大患若身②。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③,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⑤。

[译文]

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得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得宠是卑下的,得到宠爱感到格外惊喜,失去宠爱则令人惊慌不安。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什么叫做重视大患像重视自身生命一样?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会有什么祸患呢?所以,珍贵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托付他;爱惜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注释]

①宠辱:荣宠和侮辱。

②贵大患若身:贵,珍贵、重视。重视大患就像珍贵自己的身体一样。

③宠为下:受到宠爱是光荣的、下等的。

④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意为如果我没有身体,有什么大患可言呢?

⑤此句意为以贵身的态度去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以爱身的态度去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引语]

这一章讲的是人的尊严问题。老子强调"贵身"的思想,论述了宠辱对人身的危害。老子认为,一个理想的治者,首要在于"贵身",不胡作妄为。只有珍重自身生命的人,才能珍重天下人的生命,也就可使人们放心地把天下的重责委任于他,让他担当治理天下的任务。在上一章里,老子说到"为腹不为目"的"圣人",能够"不以宠辱荣患损易其身",才可以担负天下重任。此章接着说"宠辱若惊"。在他看来,得宠者以得宠为殊荣,为了不致失去殊荣,便在赐宠者面前诚惶诚恐,曲意逢迎。他认为,"宠"和"辱"对于人的尊严之挫伤,并没有两样,受辱固然损伤了自尊,受宠何尝不损害人自身的人格尊严呢?得宠者总觉得受宠是一份意外的殊荣,便担心失去,因而人格尊严无形地受到损害。如果一个人未经受任何辱与宠,那么他在任何人面前都可以傲然而立,保持自己完整、独立的人格。

[评析]

本章所讲关于"贵身"和人的尊严问题,大意是说"圣人"不以宠辱荣患等身外之事易其身,这是接着上一章"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的而言的。凡能够真正做到"为腹不为目",不为外界荣辱乱心分神者,才有能力担负治理天下的重责。对于本章主旨,王夫之作过如下精辟的发挥。他说:"众人纳天下于身,至人外其身于天下。夫不见纳天下者,有必至之忧患乎?宠至若惊,辱来若惊,则是纳天下者,纳惊以自滑也。大患在天下,纳而贵之与身等。夫身且为患,而贵患以为重累之身,是纳患以自梏也。惟无身者,以耳任耳,不为天下听;以目任目,不为天下视;吾之耳目静,而天下之视听不荧,惊患去已,而消于天下,是以百姓履籍而不匹倾。"(王夫之:《老子衍》)

一般人对于身体的宠辱荣患十分看重,甚至于许多人重视身外的宠辱远远超过自身的生命。人生在世,难免要与功名利禄、荣辱得失打交道。许多人是以荣庞和功利名禄为人生最高理想,目的就是为享荣华富贵、福佑子孙。总之,人活着就是为了寿、名、位、货等身边之物。对于功名利禄,可说是人人都需要。但是,把它摆在什么位置上,人与人的态度就不同了。如果你把它摆在比生命还要宝贵的位置之上,那就大错特错了。老子从"贵身"的角度出发,认为生命远过贵于名利荣宠,要清静寡欲,一切声色货利之事,皆无所动于中,然后可以受天下之重寄,而为万民所托命。这种态度基本上是正确的。
第3个回答  2011-12-26
这就是人不能有傲气但一定要有傲骨的说法。
被人骂,对于自己,只要没触到底线就一笑而过吧,退一步海阔天空,也是你好修养的表现。可是如果骂家人,这就不行了。
老婆被侮辱了。。。这我就不知道要怎么说了,毕竟清官难断家务事啊、,,,
第4个回答  2013-07-26
老子那是要修仙的人,凡俗的事情怎么会在意?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