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开国大典》的评价

如题。
对油画《开国大典》的评价。。。
美术课上急用!!!

不难了解到这个片子主要讲的是中国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的斗争,也就是解放战争的事情。

从影片中我们能看出共产党与国民党的物质条件相差悬殊,但他们有耐劳吃苦的精神,有艰苦奋斗的精神,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付出才成就了今日幸福的我们。如今拥有幸福美好生活的我们,与当时扛枪穿梭在枪林弹雨中的年轻战士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用他们坚挺的身躯为我们带来了安逸的生活。

回顾影片,在举世闻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胜利后,西柏坡军民欢庆胜利。而后北平和平解放 ,蒋介石黯然下野。毛泽东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百万雄师下江南,解放了南京,宣告国民党的统治到此彻底覆灭。

经过了28年浴血奋战,最后迎来了胜利的这天,这个时候可以知道英勇奋战的英雄们、血洒战场的勇士们的付出都没有白费!影片中,当毛主席身穿中山服,激动而郑重的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时,全中国都沸腾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4-27

《开国大典》是一部反映中国革命从1949年1月到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的鸿篇巨制。影片记录了淮海战役后半段、平津战役、渡江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等重大历史史实。

中国的成长坎坷但不平凡,她的每一步都要为13亿中国人民造福啊!1949年以前,中国处在一个整日弥漫着战火销烟的黑暗中,中国人民向往自由、和平、幸福。于是,他们握紧手中的钢枪,毅然驳起,迸发着石破天惊的力量。最后,在1949年,中国人民齐心协力将子弹射入了敌人的心脏,彻底打倒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中国人民胜利了,中国人民取得了自由、和平、与幸福。

毛泽东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并振臂高呼“人民万岁!”。

人民万岁,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它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代表全中国人民利益的政党,表明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中国人民不怕流血牺牲努力奋斗的伟大成就。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面对建立新中国的人民,喊出了“人民万岁!”,在今天,我们更应该高呼“人民万岁,中国万岁”。

扩展资料

影片:《开国大典》

主演:古月、孙飞虎

出品: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

电影题材:革命历史题材剧情片

导演:李前宽、肖桂云联合执导

上映:1989年9月21日首映,2019年10月18日4K修复版公映 。

该片用纪实的手法展现了从中国共产党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开始直至10月1日在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历史过程。1949年10月1日15:00在北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而举行的仪式,直到21:00才结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4-28

《开国大典》的评价:该片摆脱了让革命领袖鹤立鸡群唱独角戏的俗套,也避免了堆砌事件的被动叙述,而是把历史英雄和普通人作为历史过程中的一员,并在历史运动过程中展示人的活动的性质和意义,使历史成为人的历史,使人成为历史过程听人。

影片对情节的处理挥洒自如,编导运用了中国古典美学虚实相生、小中见大的原理,舍弃对具体事件的交待叙述,而集中笔墨于各色人等在历史转折中的不同心态和行为,使全片成为一个有层次、有立体感的完整的艺术整体。

片中的细节处理得很细腻,不但有很浓的人情味,也有很浓的哲理味。而重大战争场面、具体事件的决策和行动过程,则一笔带过,点到即止。总的来说,它是一部思想和艺术、主观意愿与客观效果结合得较好的力作。

不过,可能正因为编导倾心于在平凡的生活细节中表现人的复杂性,所以让人有一种影片结构不紧密或主题不突出的感觉。

影片的细节处理作为单个镜头和艺术单元比较成功,但似乎有些细节处理只起到了表现人物性格或某一具体情境中心态的作用,而忽略了这一细节同影片主线或整体背景的联系。另外,影片的结尾似乎也没有形成高潮。

扩展资料:

剧情介绍:

1949年1月28日,中国共产党取得了三大战役的胜利,毛泽东等领导人与西柏坡的群众一起欢庆胜利。而在南京,蒋介石发布了新年文告,李宗仁成为代总统。北平和平解放,蒋介石黯然下野,离开南京。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举行,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搬到北平,周恩来代表中共,张治中代表国民党进行谈判,进展甚微,最后破裂。毛泽东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百万雄师下江南,解放南京,邓小平和陈毅制定了《入城守则》。

蒋介石最后一次拜别蒋母墓,悄然离开大陆。毛泽东进入北平后,积极筹备开国大典的各项准备工作。

9月30日,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广场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10月1日下午3点,毛泽东登上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历史上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4-28

《开国大典》的评价:该片摆脱了让革命领袖鹤立鸡群唱独角戏的俗套,也避免了堆砌事件的被动叙述,而是把历史英雄和普通人作为历史过程中的一员,并在历史运动过程中展示人的活动的性质和意义,使历史成为人的历史,使人成为历史过程听人。

影片对情节的处理挥洒自如,编导运用了中国古典美学虚实相生、小中见大的原理,舍弃对具体事件的交待叙述,而集中笔墨于各色人等在历史转折中的不同心态和行为,使全片成为一个有层次、有立体感的完整的艺术整体。

片中的细节处理得很细腻,不但有很浓的人情味,也有很浓的哲理味。而重大战争场面、具体事件的决策和行动过程,则一笔带过,点到即止。总的来说,它是一部思想和艺术、主观意愿与客观效果结合得较好的力作。

不过,可能正因为编导倾心于在平凡的生活细节中表现人的复杂性,所以让人有一种影片结构不紧密或主题不突出的感觉。

影片的细节处理作为单个镜头和艺术单元比较成功,但似乎有些细节处理只起到了表现人物性格或某一具体情境中心态的作用,而忽略了这一细节同影片主线或整体背景的联系。另外,影片的结尾似乎也没有形成高潮。

扩展资料:

1、影片创作动机:1980年,李前宽、肖桂云夫妇在拍摄《佩剑将军》时接触并了解了许多解放战争英雄的事迹,对他们为共和国的诞生所付出的血的代价有了真切的感受。从那时起,李氏夫妇与编剧张天笑就萌生了把从三大战役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段历史搬上银幕的愿望。

另外,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认为自己有义务为领导人民走向光明的党及其缔造者留下历史的记录。为此他们努力了八年,其间参加了多部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筹备工作,积累了创作经验。

2、影片总体结构:导演确定影片的总体结构是以毛泽东、蒋介石为主干,二人周围的重要人物则为支干,并据此对文学剧本中的细枝末节进行了删减,例如河思源一家被杀、张治中的夫人如何在中共地下党的帮助摆脱军统的追杀、毛岸英率工兵到颐和园探雷等情节。

因与影片总体风格不统一,有碍主体形象的营造,所以全被砍掉。另一方面,导演又特意增加了毛泽东周围战友们的戏,使主干周围的支干尽量充实。在筛选内容时,为了使情节条理清晰,强化两个阶级、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冲突。

导演有意识地表现毛与蒋的对应,毛、蒋与其周围众将领的对应,他们各种家庭的对应。例如开国大典前夕,毛泽东、蒋介石分别与儿子谈话,以及毛泽东和战友们在北京举行盛大的开国大典,蒋介石一家则在同一天停烟火一天。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04-24

《开国大典》的评价如下:

到了八十年代,第一次出现从领袖的角度刻画历史画卷的电影,其中有三部反应国共双方最高层在军事、民心、策略上博弈的影片,分别是82年的《风雨下钟山》,张克瑶和孙飞虎、王铁成;88年的《巍巍昆仑》,古月、孙飞虎,89年的《开国大典》。

这三部片子制作精良,波澜壮阔,拥有强大的经历解放战争的顾问团队(历史顾问表中一长串国共双方如雷贯耳的名字)。

特别是作为对建国四十周年献礼的《开国大典》,每个特型演员的形象那是追求得精益求精。

此片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片段:淮海战役,一个衣衫破烂的国民党士兵从雪地的死人堆中爬起来又最终倒下,一面青天白日旗在慢镜头中缓缓倒地。



扩展资料

1949年1月28日,中国共产党取得了三大战役的胜利,毛泽东等领导人与西柏坡的群众一起欢庆胜利。而在南京,蒋介石发布了新年文告,李宗仁成为代总统。北平和平解放 ,蒋介石黯然下野,离开南京。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举行,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搬到北平,周恩来代表中共,张治中代表国民党进行谈判,进展甚微,最后破裂。毛泽东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百万雄师下江南,解放南京,邓小平和陈毅制定了《入城守则》。

蒋介石最后一次拜别蒋母墓,悄然离开大陆。毛泽东进入北平后,积极筹备开国大典的各项准备工作。9月 30日,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广场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

10月1日下午 3点,毛泽东登上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历史上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参考资料: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