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何屠杀功臣,却不愿放他们回乡,有何隐情?

朱元璋为何屠杀功臣?

朱元璋杀戮功臣,强化皇权的激烈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最主要原因就是朱元璋感到子孙孱弱,担心百年之后,嗣皇帝无法驾驭功臣,皇位不保。

朱元璋

“自明兴以来,勋臣不与政事”,除了李善长等个别文人之外,功臣绝大多数是武将,不在政府任职,只奉命出征屯守,权力有限。朱元璋大封功臣,却多给食禄少给权,而且除了自己儿子之外并未分封异姓王,所有异姓王都是死后追赠,“未尝裂土自王也”;即使大将出征执掌军权,却也严加控制,“权皆出于朝廷,不敢专擅”,诸将奉命唯谨,如武将徐达为大将军,“在军,令出不二,诸将凛凛”,但对朱元璋,却“恭谨如不能言”。当时,文武大臣都忠心耿耿地执行皇帝的命令,无敢抗命者,就如叶伯巨所言:“今公卿大臣,猛将谋卿,外拥数十万众,驰以一介之使,拱手听命,莫敢后时,安有抗衡之患?”

这些功臣大多都已远离权力,朱元璋却依然要杀戮殆尽,就是“为身后虑”。清代史家赵冀就明言:“年已六十余,懿文太子柔仁,懿文死,孙更孱弱,遂不得不为身后之虑。”

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之时才三十余岁,他可以杯酒释兵权,保存功臣元勋。但是朱元璋即帝位时已经四十一岁,此时蒙元力量并没有彻底消灭,直到20余年之后的洪武二十一年,蓝玉北伐大捷,蒙古才无法再给明朝统治带来实质威胁。这时,朱元璋已经年过六十了,太子朱标生性忠厚软弱,专讲仁政,主张“宽大”、“仁慈”,他死后,这样的太子能够驾驭群臣吗?这就是朱元璋必须考虑的事情。为了保持朱家天下能万代承袭不绝,只能大开杀机,对功臣武将进行无情的打击。

刘伯温

朱标反对朱元璋滥杀功臣,他曾劝朱元璋说:“陛下诛夷过滥,恐伤和气。”朱元璋不得不和太子吐露心声:“今所诛者,皆天下之险人也,除以燕汝,福莫大焉。”

朱元璋通过胡惟庸案,杀戮了大批文臣武将,废除了宰相制度,消灭了与皇权相争的相权,满以为巩固皇权已无问题了。但是皇太子朱标不幸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四月病死,当时朱元璋已逾花甲之年。虽然他不久即立朱允炆为皇太孙,但朱允炆年仅十六岁,性格又酷似乃父。于是,朱元璋再次举起屠刀,为皇太孙斩除荆棘、铺平道路。太子一死,不过数月,洪武二十五年八月,靖宁侯叶升坐胡党被诛.江夏侯周德兴因子乱宫诛死,紧接着便是洪武二十六年二月的蓝党大狱,以谋反罪杀大将蓝玉,株连一万五千人,把掌有军权的将士几乎杀尽。接着于洪武二十七、二十八年,又先后诛杀颖国公傅友德、宋国公冯胜这两个仅存的武将,功臣全者仅长兴侯耿炳文、武定侯郭英二人,功臣近乎整体覆灭。

朱棣

朱元璋大肆屠杀元勋宿将,冀图保护未来的嗣君。但由于功臣武将几乎被诛杀殆尽,因而军权完全落在藩王之手,特别是燕王朱棣成为诸王中掌有强大军权的藩王。朱元璋死后,建文帝中央政权异常虚弱。不久,“靖难之役”起,建文帝既无宿将可资调遣,亦无老谋深算的文臣可用,最后城破自焚而亡。这就是朱元璋所始料不及的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14

朱元璋两次大屠杀的对象,都是他初起兵时亲如手足的患难朋友。他们为朱元璋出生入死,当他们以为可以分享富贵时,却被朱元璋施以惨无人道的酷刑并株连九族。这两次大屠杀不过是成批地死亡,事实上朱元璋每天都在屠杀,前后屠杀了四万多文臣武将。很多人会疑惑“为何朱元璋要将这些开国功臣一一斩杀,而不愿意放他们回乡呢”?

一、巩固朱家皇权。关于朱元璋疯狂屠杀功臣元勋的心理动因,后世历史学家有不同的解释,最有代表性的解释是,朱元璋看到皇太子懦弱,担心他死后强臣压主,所以事先消除隐患,巩固朱家的天下。

二、自卑心理。朱元璋出生于一个极度贫苦的家庭,父母双双死于瘟疫,很小就成了孤儿。他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教育,缺少做人的崇高理想和高贵情操,因此不可能把苦难身世演变为改造社会普济天下苍生的动力,相反因为自己没有学问,便对有学问有才能的人嫉妒得发狂。

三、功高震主。纵观历史,朱元璋如果将这些大臣流放会老家,必定会引起诸多大臣的不满,这无异于放虎归山。对于朱元璋来说,这些大臣大将具有造反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与生俱来的罪。

朱元璋对功臣实行灭种式的屠杀后,以为自此国泰民安,没想到他刚刚进入坟墓,他的第四个儿子,分封在北平的燕王朱棣便举兵反叛,开始了宗族血亲间复仇式的自相残杀

第2个回答  2019-11-13

概括来说,这是朱元璋性格、封建制度下君主集权、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以及其他偶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首先,从朱元璋自身来说,他生性多疑嗜杀,到了皇帝生涯后期尤其如此,马皇后在世的时候还能劝一劝,马皇后去世以后,他的杀戮之心基本是就完全放开了。对于这些功勋老臣,朱元璋本就十分忌惮,密切关注他们有无违法乱纪行为,加上他们多有行为不端之处,朱元璋自然杀起来好不留情。

其次,从君主集权角度来看,朱元璋是一个权力欲望极重的人,为了最大化实现中央集权,他废黜了存在上千年的丞相,但是仅仅这样他认为还是不够的,因为这些开国老臣威望实在太高,对他执政已经足以产生威胁,只有把他们这些人逐个除去,才能保证自己的政令畅通。

最后,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看,朱元璋最看重的继承人朱标意外早逝,而皇太子朱允炆又过于年轻,如果任由这些大臣存在,朱元璋一旦去世就会形成君弱臣强的局面,这对于任何一个朝代而言都是非常危险的,为了维护朱氏江山的稳固,朱元璋只能选择背负骂名,将他们逐个杀掉。

另外,有一点还需要特别注意,这些所谓的老臣,除了刘伯温、李善长算是饱读诗书之人,大多都是朱元璋的一些老乡,本身教育程度并不高,领兵打仗虽然是好手,但是在荣华富贵面前容易迷失自我,在这些人被杀之前,大多都干了很多天怨人怒的事,朱元璋杀掉他们其实也有一定的道理,比如说蓝玉、胡惟庸等人,都是如此。

第3个回答  2019-11-12

往往他们一上位便要上演一场狡兔死,走狗烹的好戏。而明太祖朱元璋便是这类帝王中的佼佼者。据统计,明朝三十多位开国重臣,朱元璋辣手杀死了三十位

那么,朱元璋为何要屠杀功臣,笔者认为无非是三点原因。

第一点,朱元璋长子朱标的死。可以说此人的死是朱元璋屠杀功臣的前后分水岭。朱标一死,老来丧子,对其打击极大,朱元璋因此是性情大变。朱标生前宽以待人,不论朝内朝外,对这位太子都是敬佩有加,倘若其不死,朱元璋也不至于担心有人会谋朱家的天下。

可是,朱标一死,朱元璋眼中这些老伙计都成了对自家王位图谋不轨之人,再加上朱元璋本身因为丧子而变得脾气古怪,做出残害功臣之举却成了他眼中安大明皇朝的大事。

第二点,朱允炆这位皇长孙年龄尚幼。皇长子虽死,朱元璋却仍未曾考虑过自己其他几个儿子,而是爱屋及乌的选中了长孙朱允炆。可是,此时的朱允炆还是个小毛孩,朱元璋难免心生猜测,自己这个孙子可否能驾驭的住自己手下这些虎将?为了让皇权顺利交接,朱元璋不得不痛下杀手。

第三点,则是朱元璋本身的自卑心理。或许有些人感到奇怪,朱元璋贵为皇帝,何来自卑之说。朱元璋自卑的是自己的身世。其出生贫贱,这段身世是他不容揭开的伤疤。所以,朱元璋难免会害怕,自己出生贫贱,却能得天下,未来是否会有人效仿自己揭竿而起,就不说旁人,朱元璋手下那些手握重权的功臣便成了他最大的怀疑对象。

可万万没料到,最后夺了朱元璋宝贵孙儿皇位的不是自己拼命杀之的功臣们,而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这或许也是命运弄人吧。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11-13

朱元璋是中国皇帝史上唯一一个以乞丐的出身,最后奋斗成皇帝的人,起点越低,在奋斗中付出的代价和努力就越多,对于取得的成果——皇位,就越珍视。在功成名就后,朱元璋也染上了所有皇帝的通病:疑心,并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朱元璋在晚年,对当年的功臣大开杀戒,原因和他自身的经历、出身等都有很大关系。

朱元璋出生在安徽一个极其贫困的农民家庭,也许说农民都是高抬朱元璋家,他家根本是地无一垄,房无一间,是一家佃农。

作为年景不好的佃农儿子,他尝尽了人间疾苦,忍饥挨饿都是常态,接二连三地饿死人也成了常态,更可悲的是,父母相继贫病饿死后,连埋葬的三尺容身之地都没有。

朱元璋是从一无所有,生存受到威胁开始上路的,他的出身决定,对于辛苦获得的皇位,他比任何人都诊视,在疑心的病态心理下,朱元璋把一切潜在的危险都视为敌人,必欲除之而后安。

其次,在残酷的征伐中,一切武装力量都可能揭竿而起,威胁朱家王朝。

朱元璋是从最底层爬出来的小蚂蚁,他从最底层的普通士兵,努力拼杀,得到长官的信任,到逐渐有了自己的一支武装,再到和张士诚、陈友谅这些人间恶魔对决,他见识过血腥,见识过最残酷的人间地狱,也见惯了城头变换大王旗的人心思变。

这些经历,不能不让朱元璋,这个从乞丐一路奋斗上来的皇帝恐慌。放这些颇有号召力的,久经沙场的功臣回乡,无异于放虎归山。

朱元璋老了,再也不想再次踏上征伐的路,这是一条险路,一条血路,一条胜负不能确定的路。为了保证朱家江山万代流传,朱元璋屠杀功臣,毫不手软。毕竟,现在剪除危机,是为了将来朱家不再遭受血的考验,为此背上“不义”的评价,不值一提。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