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曾把孟子从孔庙赶出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如题所述

主要是因为孟子的思想天子若不能保民,天下之人就可以得而共诛之。所以,孟子并不主张天下百姓效忠于一姓一人。孔子曾说过:“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那么,如果君使臣不以礼,臣将如何办呢?孔子并没有继续往下说。而孟子却接着孔子的话进行了进一步发挥。他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也就是说,在孟子的心目中,根本就不存在绝对的天子权威,君臣关系也是相对的。他说:“说大人则藐视之,勿视其巍巍然。”(《孟子·尽心下》)若“天子不仁”,则“不保四海”(《孟子·离娄上》)。这里孟子所说的“仁”,主要是对“民”来说的。为了得到天下,保有四海,天子就必须实行仁政,爱护人民。那么,怎样才能得民呢?孟子认为,要为民所想,不要把人民厌恶的东西强加给他们。“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离娄上》)。即为民兴利和为民除害,孟子把这种“以德服人”的政治称之为“仁政”、“王道”。与此相反,“以力服人”而丧失民心,孟子称之为“霸道”、“暴君”。比较这两种政治,孟子进一步认为“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公孙丑上》)。天子若“以德服人”,就是“仁者”,而仁者则是无敌的(见《孟子·梁惠王上》)。“仁者”为什么会无敌于天下呢?孟子说是因为“得道”,“得道者多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人和”,当然也就会所向无敌了。以力服人的暴君,企图用武力征服别人,就不断地发动战争,“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这样就犯了大罪,应该“服上刑”(《孟子·离娄上》)。生活于战国战乱不休、杀人如麻这种乱世之中的孟子,能有这些超越时代的思想,是难能可贵的。但这些思想火花,对正欲通过强权建立朱家千秋大业的朱元璋来说尤其刺眼。再加上朱元璋本来就对孟子那个时代异说纷呈的各种学说很反感,还在洪武元年的一次与儒学之臣讨论学术问题时,朱元璋就曾说过:“战国之时,纵横捭阖之徒,肆其邪说。诸侯急于利者多从之,往往事未就而国随之以亡,此诚何益?”“邪说之害道,犹美味之悦口、美色之眩目”,“夫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焉得而治!”(《明史纪事本末》卷14)基于这种心理,政暇之时,经常翻阅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书《孟子》的朱元璋,看到这些内容就不高兴了,因此厄运也就必然地降落到孟子的头上了。来源:炎黄春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