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东北二人转这门艺术?

如题所述

当在众人议论二人转的时候,意见都是非常的不统一的,有人说,他是老百姓休闲娱乐的活动也有人说他是民间艺术,有待升华和提高,但也有人说它的形式过于俗话,没有丝毫的艺术价值,到底我们应该从哪个角度看他呢?我想从二人转的本质说起。


二人转至今有大约三百年的历史。早期民间称“蹦蹦”、“双玩意儿”,“二人转”之名最早出现在报纸上是在1934年的《泰东日报》,但在民间并没有叫开。直到1953年,在北京一次全国汇演上,东北代表团把二人转作为正式名称,并确定下来。

在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普遍文盲的时代,二人转几乎是东北农民唯一的娱乐和文化生活,也是文化传承、价值传承的重要手段。在以往的时代,二人转相当于东北农村的百科全书,艺人是知识最丰富,也是消息最灵通的人。

而到了现代发展越来越快,接受消息可以通过网络特别方便,最传统二人转又延伸出了专业二人转,小剧场二人转。

专业二人转虽然有二人转的形式,但是它骨子里属于雅文化,而不是俗文化。它依附于主流意识形态,依附于国家体制。专业演员不是农民,而是国家干部。演员与观众的关系是台上台下的关系。演员与观众在价值观、情感上出现了分离。演员也不再为自己的唱词负责。

小剧场二人转已经没有价值承载,有的只是消解,对一切现存在的事物进行消解。不但消解虚假、浮华,也消解神圣、崇高、伟大、精致、文雅。连他们模仿的偶像也在他们的消解之列。如果说,以往的艺术是画盘子,所有的艺术家都在考虑怎么样把盘子画得精致,漂亮,小剧场二人转则致力于摔盘子。


看到以上解释我觉得我们应该正确看待二人转,也希望专业二人转和传统二人转得到很好的继承,毕竟二人转还是带给我们很多的欢乐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2-25

东北人长期形成的直来直去不绕弯子的性格,决定了二人转开门见山、不拘一格的表现方式。这么多年来一直为东北人所钟爱,很大原因就在于它的土和俗,当然不是指“庸俗”、“低俗”。那时的唱词更接近挑逗、撩拨,或者说是一种“文艺”、“含蓄”的方式,和现在许多粗俗的黄段子有明显的不同。

寒暑假时经常陪姥姥看《二人转总动员》。姥姥今年86了,还每天都守着看这个节目,怎么看也看不够,也理解了为什么有句话叫:“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也给姥姥姥爷下载了全套二人转的正戏,发现原来二人转的内容这么丰富,如果不是万能的某宝,在网上根本找不齐这么多的正戏。

不过传统二人转也有它的问题,正戏没有新内容老年人听传统二人转的消费能力都很低,那唱这个的怎么能赚到钱……而且服装虽然传统不过真的是太土了,年轻人很难喜欢上,被淘汰在所难免,虽然也有小孩子学习这门艺术,不过普遍来自农村,文化程度比较低。随着受众越来越少,将来为了生计,估计他们也很难坚守着唱传统正宗的二人转。

现在剧场看到的二人转已经变成了娱乐快餐,传统的二人转还是有一定的艺术性的,它用二人转的唱腔演绎了很多经典的戏剧戏曲,如果有兴趣,你可以留意一下韩子平的《回杯记》阎学晶《皇亲梦》《红月额做梦》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3-06
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因为它来源于生活 是老百姓所需要的艺术形式,虽然有些低俗。但是后来国家专门有这方面的编排也就说明二人转还是受重视的。
第3个回答  2018-03-06
东北二人转属于草根文化,任何艺术都是来源于生活,反应生活,东北二人转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反应了东北这片土地的风土人情,,此外,说唱逗趣,十分有意思。
第4个回答  2018-03-04
我觉得东北二人转这么一组是属于东北的特色,也是属于比较晚间的一种流行系,这种东西就是国家的非物质遗产,可以广泛的流传下去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