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绍翁的《夜书所见》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

如题所述

【作品简介】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创作的得一首七言绝句。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作品原文】

夜书所见

萧萧①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②。

知有儿童挑③促织④,

夜深篱落⑤一灯明。


【作品注释】

①萧萧:风声。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④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⑤篱落:篱笆。


【作品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创作背景】

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作品鉴赏】

《夜书所见》中的“见”是一个古今字,但在本文中是看见,所见的意思。所以在这里应读“jiàn”。全诗的理解应为:(题目)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诗句)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最记挂是自己疼爱的孩子,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眠。

本诗交织作者的凄情暖意、欢怀挂心。表现古诗《夜书所见》唯美性,可从九方面赏析。

1、借景抒情,以景入情。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引发后两句书写的思忆之情,思念家中小儿此时可能还在挑灯夜戏,挑逗斗蟀。孤独之时幻想天伦之情,萧索之景催发想念嬉耍之乐。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相互映衬,构思神妙。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舟、孤灯、顽童、斗蟀,均是写动景,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篱落小屋,幽深夜晚,漆黑无边,这是写静景,静得凄神寒骨,令人惆怅满怀。那落叶片片,萧萧风声,却又引动诗人在幽静的深秋半夜挂念家中亲人思绪。

3、悲欢交织,以欢掩悲。一二句写悲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三四句叙欢情,深夜挑促织,异地思欢情。一悲一喜,悲喜交潜,以欢掩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强烈思亲之情。

4、虚实相益,以实映虚。全诗四句中一、二句写所见实景:叶落声寒,水动风凉;三、四句写引发想象:黑夜明灯,童观蟋斗。所见所闻,或明或暗,虚实相映。满耳秋声,满目秋夜,满怀乡情。实中有虚,寓虚于实,言寥寥而意无尽!

5、心驰神往,远近互动。诗人因身受寂夜孤单之苦,而产生眷恋远方亲人之心。虽身在千里之距,嬉戏场景犹在眼前。近处寒叶声声扰,天伦乐事曼曼来。那物那景,直教人无限唏嘘。

6、冷暖两分,“寒”“挑”传神。“寒”字一语双关,既有秋风袭来寒凉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挑”字于细节逼真见妙趣。写出儿童的专注嬉戏、轻挑细拨、忽屏息观斗、忽乍喜兴呼的斗蟋蟀场面,全在一“挑”。“挑”出了性格,“挑”出了神韵,“挑”出了思忆亲人温暖之情!

7、“动”“知”连气,一气呵成。诗歌以落叶“送”寒, 寒声“动”情,情牵亲人,思亲慰寂,一气连成。“动”为诗“骨”,“知(思)”为诗“心”,做好了前后承接,使全诗起落得体、张驰有度。

8、暗用典故,明了心意。“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辞官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秋上心头使人愁”,更能传达诗人当时客居在外,乡愁满怀的心境。

9、巧用修辞,情意绵长。“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这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思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怎不把读者带进这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令人痴迷难返,惆怅满怀。“萧萧梧叶送寒声”妙用通感,以萧萧之声催动凄凉心境,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意味绵长。


【名家评论】

对于这首诗,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若,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作者简介】

叶绍翁(公元1194年~公元1269年) ,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浙江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南宋中期诗人。

叶绍翁原姓李,后因受祖父李颖士牵连,家业中衰,少时即嗣于龙泉叶氏。宋光宗至宋宁宗期间,曾在朝廷做小官,与真德秀过从甚密。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又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叶绍翁著有《四朝闻见录》,补正史之不足,被收入《四库全书》。诗集《靖逸小稿》、《靖逸小稿补遗》,其诗语言清新,意境高远,属江湖诗派风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叶绍翁的《夜书所见》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羁旅他乡的愁绪,但并未直接描写独居孤馆、思念家乡的情景,而是通过夜间的细小景象来抒发情感。【作品原文】夜书所见萧萧①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②。知有儿童挑③促织④余⑤,夜深篱落⑥一灯明。【作品注释】①萧萧:风声。②客情:旅客的思乡之情。③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叶绍翁写的夜书所见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之情?
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一诗,深刻地描绘了作者在异地漂泊时的(孤独与无奈),同时流露出(浓烈的思乡之情)。解析:1. 诗文背景:秋风吹动梧叶,带来阵阵寒意,使客居他乡的诗人感受到了深秋的萧瑟。2. 诗文内容:诗中提到的儿童夜捉蟋蟀的场景,虽然充满了生活的乐趣,却也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

叶绍翁写的夜书所见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之情?
《夜书所见》表达作异乡触景生孤单寂寞无奈之情。《夜书所见》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

夜书所见这首诗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思乡念亲、怀念故乡的感情,以及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以及对童年生活怀念留恋的情感。夜书所见:1、原文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2、作者 叶绍翁(公元1194年~公元1269年),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浙江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

叶绍翁的《夜书所见》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
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作品原文】夜书所见 萧萧①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②。知有儿童挑③促织④,夜深篱落⑤一灯明。【作品注释】①萧萧:风声。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③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④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用自己的话说说《夜书所见》这首诗的意思
1. 秋风吹动梧叶,发出萧萧的声音,给客居他乡的人带来了一丝丝寒意,引发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2. 诗人望见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想象是孩子们在夜间捉蟋蟀的场景,这一幕勾起了他对童年记忆的回味。3.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创作的七言古诗。诗中通过描写自然景物,表达了诗人在异乡夜晚的...

夜书所见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夜书所见》表达了作者思念亲人、怀念家乡的感情、表达了诗人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以及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一、作品原文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二、白话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

《夜书所见》中哪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夜书所见》描写了一幅儿童在灯光下捉蟋蟀的景象,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夜书所见》南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

《夜书所见》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夜书所见》表达了诗人思乡念亲和怀想故园的感情和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以及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全文: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

夜书所见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品简介】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是一首七言绝句。在萧萧秋风的吹拂下,梧桐叶落,带来了阵阵寒意,使客居他乡的诗人不禁怀念起远方的家。诗的一、二两句描绘了景色,通过落叶飘飞和秋风瑟瑟,营造出游子漂泊无定和凄凉的情感。三、四两句则写了儿童夜晚捕捉蟋蟀的场景,这一愉快的活动与诗人...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大家正在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