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的“鲜”到底该怎么读?

今天老师讲《再见了,亲人》一课,在我们试读完课文之后,老师特意强调“朝鲜”的“鲜”读第一声,并在黑板上注上拼音。
我听了,顿感疑惑,“朝鲜”的“鲜”不是读第三声吗?怎么会读第一声呢?难道是我平时都读错了?平时听电视里的播音员也都读的是第三声啊,这读第一声的读法还是第一次听到。老师在教学中也多次读成第三声,后来又改为第一声,听起来很别扭。我在听课本上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下课以后,跟执教老师在一起交流,老师感到很困惑,同年级的几位老师也同样感到困惑。执教老师拿来一本《现代汉语词典》让我看,那上面的确标注的是第一声!我不太相信,又找另外的老师借了一本词典,那上面也标注的是第一声!我无言了,向执教老师表示感谢,感谢她今天也教会了我一个字。
晚上回到家,心里总觉得不对劲,把几本词典都搬出来进行对照,心中的疑惑顿时解开——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本的《现代汉语词典》,“朝鲜”的“鲜” 标注的是第一声,同样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2000年修订本上标注的是第三声!又查李行健主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004年版本,上面标注的也是第三声,还查了《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上面标注的也是第三声。看来,老师们手里拿的都是老版本的词典,而个别语音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我们手里的工具书也应该“与时俱进”了。
不过我还是要问一下,现在到底怎么读?

  你们老师的读法是正确的,的确应该读一声,是臣服明太祖朱元璋之后,朱元璋经过慎重考虑,取"朝日鲜明之国"之意,为这个王朝确定了新的名字--朝鲜。

  高丽王国是王建于公元十世纪建立的,这个王朝取代了之前的新罗王国,一直延续下来,但这个高丽王朝与明朝的关系并不好,这是有着历史原因的。
  在元朝建立之后,发兵攻打高丽,高丽最终不敌,被迫屈服蒙元。而元朝统治者按其一贯的方针政策,将本是隶属过的高丽归并为元朝的征东行省。元朝还随意废除高丽国王,其目的在于通过王室的通婚,将高丽牢牢控在手中,他们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从元世祖到元末,元朝皇帝先后将七位公主下嫁高丽国王。
  这样看来,和亲这一招永远都是有用的,万一有一天双方打起来,只要把七姑八姨的拉出来,读一下家谱,考证出阁下是我姐姐的儿子的堂弟的邻居等等,就能把对方说得目瞪口呆,收兵回家。
  元朝的目的达到了,经过长期的相亲介绍和血缘分配,三代高丽国王都带有元朝皇室血统。当然了,如果要算出到底是哪一辈的,互相之间怎么称呼还是要翻家谱的。
  正因为高丽王室与元朝皇室的血统联系,在朱元璋建立明朝,元朝统治者被赶出中原后,高丽仍然依附于元朝。
  朱元璋很明白一个稳定的边界的重要性,他在明朝建立后,就派遣使臣出使高丽通报国号年号,试图与高丽建立宗藩关系。
  在利害关系面前,亲戚关系是不一定管用的,事情的发展又一次证明了这一点。
  看到元朝败退,高丽王朝国王王颛便断绝与元朝的关系,受明朝册封,趁机摆脱了元朝的控制。然而事情总是一波三折,高丽王朝里还有很多人是元朝统治者的亲戚,他们自然不甘心被明朝控制。于是亲元与亲明的势力展开了长达十余年的斗争。
  后王颛十岁的养子江宁君辛隅继位。这位国王是倾向北元的,但他为了不得罪明朝,也派遣使者去为他的父亲请封谥号(高丽国王的谥号按例由明朝确认)。本来事情还是顺利的,明朝派遣使节林密、蔡斌前往高丽,然而此二人在从高丽归国途中被人劫道,不但随身物品被抢,人也被杀掉了。
  按说这件事不一定是高丽干的,因为在自己地盘上干这些活就等于在凶案现场写下杀人者系某某,太过招摇,此事恐怕是北元派人干的。
  但朱元璋岂是好得罪的?阴谋居然搞到了他的头上,怎肯干休!他暴跳如雷,收回了给王颛的谥号,表示绝不承认辛隅的国王地位。高丽也是一肚子苦水没办法倒,只好转而向北元请封,获得了高丽国王、征东行省左丞相的封号。
  至此,明朝与高丽王国决裂,双方亮出了兵刃。眼见一场大战又要开打,但刀剑虽然没得商量,带刀剑的人却是可以商量的。

  高丽国王决定动手了,洪武二十年(1387),冯胜和蓝玉率领军队打败纳哈出,控制了辽东,并在辽东设了铁岭卫都指挥使司,控制了铁岭,这可是一个敏感地带,因为铁岭在元朝时就是元朝和高丽之间的国界。高丽一直想占据这个缓冲地带,而明朝的军事行动无疑打乱了高丽王朝的如意算盘。
  高丽国王辛隅毕竟政治经验不足,居然去找朱元璋要求获得铁岭的领土,这一要求搞得朱元璋啼笑皆非,自己打了几十年仗,就是为了几块地盘,这位少年天子居然异想天开,想找连工资都不愿意多发的朱元璋要土地。
  结果可想而知,朱元璋严词拒绝了使臣,这位高丽国王也真是血气方刚,他命令调集各道军队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 征伐辽东。
  那么这支远征军有多少人呢?据《李朝太祖实录》,这支部队一共只有近四万人。而他们的敌人--驻守辽东的明军,刚刚打败了纳哈出的二十万元军,在北元已经被击溃,退守沙漠的情况下,高丽的远征军有什么办法和这支久经沙场的明军对抗呢?
  但辛隅似乎并没有考虑太多,估计他是按照高丽军队以一当十的比率来计算战斗力的。
  这样看来,辛隅对当时的形势的认识是比较糊涂的,但他派去打仗的将领却并不糊涂。
  至少李成桂不糊涂。
  这支军队的统帅是曹敏修和李成桂,他们分任左、右军都统使。李成桂一直反对和明朝决裂,他极力劝阻未能成功。作为一名将领,他清醒的认识到攻击辽东是以卵击石,但迫于上级压力,他还是率领军队出征了。
  大军到达铁岭后,李成桂并没有发动进攻,他另有打算。
  这位统兵大将先做通了曹敏修的工作,然后一咬牙、一跺脚,造反了!
  他带领军队打回了老家,废黜了辛隅,建立了自己的王朝,这就是著名的李氏王朝。
  为了争取明朝的支持,李成桂派使臣向明朝称臣,他向朱元璋递交了国书,新人新气象,李成桂废除了高丽的称呼,这个新的王朝需要一个新的名字。
  这个庄严的使命落在了朱元璋的身上,-----------他经过慎重考虑,取"朝日鲜明之国"之意,为这个王朝确定了新的名字--朝鲜。------------ 从此这个名字成为王国的统一称呼,并延续至今。朱元璋亲自下令:朝鲜为永不征讨之国,明和朝鲜正式以鸭绿江作为边界。而朝鲜尊明为天朝,并采用明年号,此后朝鲜的历代国王继位后都要派使臣至明朝,得到明朝皇帝的确认并赐予封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28
如果要较真,那朝鲜两个字现在的读音现在都是不对的 。
朱元璋定新王朝国名为朝鲜,取"朝日鲜明之国"之意.所以朝鲜原读作zhāo xiān,现读作cháo xiǎn 。
文字的读音在历史的发展中,会因为一些原因而发生变化 。比如说误读,大部分人都读错了,那错的也是对的了 。最明显的就是角色的角字的读音了 。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9
  朝鲜(xiǎn)

  简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语:조선민주주의인민공화국, 英语: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缩写:DPRK)是位于东亚朝鲜半岛北部的社会主义国家,简称朝鲜、北朝鲜、北韩。朝鲜劳动党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执政党。南部与韩国以三八线朝韩非军事区分隔,北部与中国和俄罗斯接壤,西临黄海,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东临日本海。首都平壤。
第3个回答  2013-04-07
xian第三声(朝鲜),鲜xian第一声,新鲜
第4个回答  2010-04-19
呵呵 不必太过较真

中国历史太悠久了 所以很多史实在学术界都有很多人研究

包括汉语读音的由来 等等 历史渊源很深

在学术界也有很多流派 因为史实很多无从考证

所以各种假说 各种学术观点在细节之处也会不尽相同

当一种学术流派站主导地位时 相应的对外就是这个流派的声音

过了几年没准又改回来了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