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和的达成暴露了南宋统治者有什么特点

如题所述

1.南宋政权建立后,于建炎元年(l127)七月遣傅雱为使,去云中(今山西大同)向宗翰通问,实际上是观察金方的动静。傅雱著有《建炎通问录》,详述其出使情况。与此同时宋又派张焕、马忠、张所等渡河率兵部署防务。金兵会合东西两路拚力攻击,企图摧毁南宋政权,宋高宗一方面往江南逃避,令宋各地守军抵御金兵的进攻;一方面于建炎二年(1128)五月,以王伦为使,向金通问。《金史》卷79《王伦传》:“王伦字正道,故宋宰相王旦弟王勉玄孙。……天会五年(1127,建炎元年,其时王伦被命使金,建炎二年始出使)。”宋人不久又以宇文虚中为祈请使使金。《金史》卷79《宇文虚中传》:“宇文虚中字叔通,蜀人。初仕宋,累官资政殿大学士。”他在金兵第一次大举攻宋汴京时,曾奉命出使宗望军中议和。金兵退后,大臣们以议和之罪归于宇文虚中,因此被贬斥。建炎二年,康宗(宋高宗)求可为奉使者,虚中自贬中应诏,复资政殿大学士,为祈请使。是时,金兴兵伐宋,先留王伦、朱弃不遣,虚中至也被扣留。是时,金方议伐宋,凡宋使者如伦及宇文虚中、魏行可、顾纵、张邵等,皆留之不遣。当时,宋高宗派往金出使者甚众,宇文虚中与王伦是其中最有名望者。宋初遣使,名为通问,自宇文虚中出使时,改名祈请,各义上是恳请金将被俘的宋之徽、钦二帝还归于宋,实则为向金请求议和。《三朝北盟会编》卷120载建炎三年(1129)正月初十日遣李邺、周望等出使于金,并引汪伯彦《时政记》的具体记载:
“是日,内殿早朝奏事毕,上语宰执曰:‘第四次祈请大国金信使副李邺、周望、宋彦通、吴德休宜令进发,与定发日使邺辈知之。朱胜非曰:‘奉使须得赐金帛,方能办私觌。李邺、周望已见辞免所进官职,耻更自乞支赐,恐未能便行。上曰:‘于格合得,自请何伤。’黄潜善曰:‘朝廷当为检举,只合行下。’上曰:‘朕奉使时,当京城扰攘,受命出都门,不曾请支赐,朕于王府自出,随行起发之费,约支钱五万余贯,如士大夫之贫,如何可办。令邺等依格支赐外,仍优加其数。国家爱惜财物,正为收积以待当用之。时今遣使议和,事若遂成,二圣得归,朕岂吝金帛之数。’潜善曰:“第二、第三次奉使刘海、杨可辅、王贶归自军前,皆云金人收私觌物,又非昔比,更无回答。虽贪食者众,不敢少忤其意,恐生事造语,有害和议。遣使支赐,加数甚善。’上又曰:‘卿等今日往寿宁奉安会圣宫御容罢,早归私第,便与撰了大金元帅书,令邺等早行。’潜善曰:‘与元帅书,自来只是平文,不用四六。’上云:‘潜善早来所撰与大金皇帝通问书,其词语甚精,能写朕欲言之意,如此足矣,不必须四六也。’”
这是宋高宗派李邺等出使于金军的讨论谈话记录,充分说明宋派祈请使目的是向金议和。且议和之急,不惜金帛物资代价的巨大,必须达到所图。所以使金者络绎不绝。金政权及其军队,一心计划以武力灭亡南宋,擒宋高宗赵构,另立傀儡政权如张邦昌者,所以对宋使金者,动辄扣留,不让其归宋,并任以金的官职,如宇文虚中者。留使不让其归,就是明确表示拒绝宋的议和请求,并攻击不止。可以说,南宋政权自从建立以来,对金就制定了一条和谈的政策,保持一条议和的通道。建炎三年(1129),宋高宗又曾遣张邵、洪皓等使金,皆被留。张邵出使挞懒所统金山东之军中,为挞懒所扣,当时伪齐政权己建立,送给刘豫。刘豫欲用之,为其所拒,大义凛然,终不屈服。刘豫又将他送于金,长期被留于会宁。洪皓使金,先被留于太原,他拒绝出仕伪齐,又被流放至冷山,教完颜希尹之子弟读书。宋政权累遣使议和,金政权坚拒,在伪齐政权建立之后,金与宋间有了缓冲地带,双方虽时有战争,但金攻蜀不成,刘豫伪齐攻淮又宣告失败,南北对峙局面基本形成,所以双方的和谈具备基本条件。因此,议和之举又起。
《金史》卷79《王伦传》:“天会十年(1132),刘豫连岁出师皆无功,挞密主和议,乃遣伦归。先此,宋己遣使乞和,朝廷未之许也。伦见康王言和议事,康王大喜,迁伦官,并官其子弟。宋方与齐用兵,未可和。”《宋史》卷371《王伦传》:“绍兴二年(1132),粘罕忽至馆中与伦议和,纵之归报。是秋,伦至临安,入对,言金人情伪甚悉,帝优奖之。除右文殿修撰,主管万寿观,官其二弟侄。时方用兵讨刘豫,和议中格。”但是,王伦之回,使双方和议又开。《三朝北盟会编》卷155,记潘致尧使金事:绍兴三年(1133)五月,“潘致尧使于金国归,道金人之意云:金人要大臣来议和书”。于是,同年六月,宋以韩肖胃、胡松年为使副使于金。绍兴四年(1134)正月,“枢密承旨章谊、中书舍人孙近使于金国”。〔1〕同年九月十九日,宋以左朝请大夫、试尚书工部侍郎魏良臣充奉使大金国军前奉表通问使,右武大夫、果州团练使王绘副之。王绘《绍兴甲寅通和录》说:“建炎以来,朝廷遣使金国者,皆留而不报,绍兴壬子秋,虏人遣先奉使王伦归,且道息民讲好之意,须使人往议。遂以潘致尧、韩肖胄、章谊等三人往,所议未定。绍兴甲寅,又遣魏良臣,王绘副之以行……绘曰:绘辈此行,人或以为使路通矣,无足虑者,绘独忧之,非前日之比。朱(胜非)日:何故?绘曰:前此王伦归言虏人要遣使商量,故遣潘致尧等行,洎还云,虏人欲大臣往彼,故韩胡二枢密往。寻虏使李永寿、王诩来聘,所需三事,故以章尚书、孙侍郎往。章返归,所议互有可否,独疆一事未定。今绘辈之行,所授使指,皆章、孙已陈之迹,别无所议。虏人每以逗留为言,此行逗留之迹明矣。今三尺之童皆谓虏不可和,未知庙堂以为如何?朱胜非作色曰:朝廷非不知,但不遽绝使路,公意欲如何?绘曰;欲更增岁币耳……元帅差到接伴官萧团练使、李少监欲来相见,某等密问得肖团练小名褐禄,李少监名聿兴,遂与某等相见,因叙使事幸得相见之意。李聿兴问来议何事?某等云:此来为江南欲守见存之地,每岁共银绢各二十五万匹两。某云:见存之地为章谊回日所存之地……少顷,引某等至屋下见挞懒高坐……又问使旨,某等答曰:某等离江南日,奉皇帝指挥,令致诚恳,请乞早定和议,迎请二圣……又呼随某等一行使臣近前,听某等对云:大国举兵若以生灵为念,天下幸甚!江南所以再三遣使恳请上国,正为生灵不得休息;所以再遣某等前来,欲得早定和议;且告元帅矜存赵氏社稷,悯恤一方生灵……”
由上述资料可见,南宋政权在抵御伪齐刘豫军事进攻的同时,又多次遣使向金屈膝求和,但求谋得守现存之地,增岁币银绢共五十万两,也望和议达成。这就是南宋政权与金的议和,不仅要放弃河北之地,也要放弃河南、陕西之地,山东之地亦放弃。这实是投降。应该指出;在宋政权向金屈膝求和之际,宋统治集团内部的一些人坚决反对议和,如宋中书舍人胡寅于绍兴五年五月,上书宋高宗反对议和,又上书反对遣使。大臣杨造也上《乞罢和议札子》,要求“早定大谋,专为战守之备,勿主和议以堕虏计”〔2〕。绍兴六年伪齐攻宋,宋兵战胜,兵势大振。此时,抗战派首领李纲复任丞相,力主抗战,反对议和。宋高宗询问大臣意见,或主战,或主议和,或主二者并重。宋高宗则倾于议和。当时,金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斗争紧张激烈。废伪齐刘豫后的议和,是为双方的第一次达成的和议。

后有补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4-13
统治者懂得韬光养晦,不是所有时候都不能妥协,但你如果是写作业的话你就要说南宋统治者乐不思蜀偏安江南,于北方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百姓于不顾。
第2个回答  2010-04-13
说明此时南宋王朝已经没有实力去与契丹人抗争,说明南宋统治的衰落,政治的黑暗,国力的衰落
第3个回答  2010-04-13
软弱性和安逸性
第4个回答  2010-04-13
识趣,汉人聪明! 打不过你先不跟你打,缓兵之计而已。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