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为什么没有宰相?

如题所述

清朝设立军机处。军机处原名军机房,前身叫军需房.雍正年间设于内廷.方便皇帝与亲信大臣商议机要.后来逐渐成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

内阁应该是明朝皇帝的秘书处,负责整理奏折,草拟政令。后来基本上执行了宰相的职能。 清朝由于军机处的设立,内阁被弱化了。任职内阁的大学生虽然品高位尊,但是实际权力并不高。而实权落在了军机处。其实,宰相权力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皇帝的放手程度。 尽管清代军机处是对皇帝完全负责的,但是其并不完全是“奴才”。 

举一个例子:咸丰驾崩以后,两宫和肃顺的军机处发生了冲突,肃顺采取的对抗措施是“罢工”,军机处无人入值,于是政令因为通路中断而不出宫禁。 

虽然军机大臣很重要的一部分工作是“拟旨”,但是皇帝只是指定原则性,方向性的东西,具体的执行,还是要通过他们的。何况军机大臣一般也要分管各部。所以,他们并不只是皇帝手中传声筒或者打狗棒。 

康雍乾三朝,包括后来的慈禧都太强了,所以,在他们当政的漫长时期,军机没有唱主角的份,有清一季,皇帝的高度集权似乎都不需要一个“第二人”——“宰相”的出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31
楼上诸位回答的基本是正确的。
至明朝太祖朱元璋起,吸取以往历朝相权扩张欺压君上,朱元璋以“胡惟庸案”为契机,废除宰相制度,使得君主集权在明朝起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到至清朝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时,设立了五大辅政大臣;
清太宗皇太极,设立内秘书院、内国史院、内弘文院,合称三院(后称三馆),内三院各以大学士(满汉各一员)为其之长官,是为清朝宰相的前身。
至清世祖福临时(即顺治十五年),仿照明制,将内三院改称为内阁,设置内阁大学士、协办大学士为其之正副长官。
清世宗胤禛时(即雍正七年),内阁正式成为朝廷中枢机构,大学士和协办大学士也正式成为正副宰相。雍正八年,为赢得西北军事而专门成立军机房。后改称为办理机处,简称军机处,协助皇帝处理要政,总揽军国大计。
军机处设军机大臣(通称大军机)为宰相。军机大臣任命时,按其各人资历,分别称为军机处行走、大臣上行走、大臣上学习行走等。设领班一人,以满族大臣担任,总揽军政,是为首度军机大臣,即首辅。从此,军机大臣就成为实际上的宰相,大学士则为名义上的宰相,军机大臣则常挂以大学士的名衔。
清宣统(即溥仪的年号)三年,,军机处撤消,先后成立过皇家内阁和责任内阁,设内阁总理大臣,即宰相。庄密亲王奕劻入此职,后改任袁世凯,不到半年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崩溃。
值得注意的是,清朝以皇太极朝至胤禛朝的大学士、弘历朝至清朝末年的军机大臣、
内阁首辅大臣为宰相,而以弘历至清朝末年的大学士作为名誉宰相。
同时,清制六部,每部有尚书二个,一汉一满,在大堂上左右对坐,分庭抗礼,如果大臣以大学士的身份管部,则坐大堂中间,称为“中堂”,这只是虚名,并不代表实际权力,实权由军机处掌握。军机大臣几乎都兼有内阁大学士头衔,所以也都尊称为“中堂大人”。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