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什么建立起内阁出来

如题所述

刚开始朱元璋觉得丞相权力过大 威胁皇权 所以用近20年的时间策划 终于一举颠覆了丞相这个制度!(也就是胡惟庸一案) 大权独揽 什么事都自己干 干到最后老朱平均一天要干400多件事 超级劳模也顶不住了 就建立了内阁 基本就是分割丞相的权利给多人
内阁是干什么的呢 明朝的政务流程是这样的 奏折交到皇上手中 皇上基本上除特大事件以外全部都转到内阁 让内阁票拟意见 然后发到司礼监 盖章完事!如果皇上下发的圣旨内阁觉得不妥 那他们有驳回的权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7-19
削弱相劝。集中君权
第2个回答  2009-07-19
明代的政体由朱元璋初步建立,明成祖时期大体完成。其最主要的方面表现在废中书省及丞相制、升六部和设内阁三个方面。
(一)废丞相制及其原因
丞相,天子之辅臣,总领纪纲,统率群僚者也。 明朝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五月太祖诛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十五年(公元1382年),太祖仿宋制设华盖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阁大学士,以辅导太子,秩皆正五品。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表示不允许后代子孙重立丞相。朱元璋罢中书省之前,曾说“所以内置中书省……纲维庶务,以安兆民。朕尝发施号令,责任中书,使刑赏务当。不期任非其人,丞相汪广洋、御史大夫陈宁昼夜淫昏,酣歌肆乐,各不率职,坐视兴废,以致胡惟庸私构群小,夤缘为奸,或枉法以惠罪,或挠政以诬贤,因是发露,人各伏诛。”在此基础上,朱元璋进一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总结道:“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正是通过对现实的观察和对历史的总结,朱元璋改变了他原来的做法,想出了“权不专于一司,事不留于壅蔽”,“分理天下事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的办法。可见从主观上说他废相并非为了加强个人权力,而是为了分权制衡。
朱元璋多次向臣僚表白,比如:“昔秦皇去封建、立三公,以天下诸国合为郡县,朝廷设上、次二相,出纳君命,总理百僚。当是时,设法制度,皆非先圣先贤之道,为此设相。之后,臣张君之威福,乱自秦起,宰相权重,指鹿为马。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继而命之,往往病及干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而致是欤?抑君怠政而有此欤?”“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也。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朱元璋显然认为丞相容易“张君之威福”,又认为元亡的原因在于“政专中书”、“委任权臣”。因为这些认识再加上汪广洋、胡惟庸等给他的切身体会,为了保持国家稳定,朱元璋终于决意废相。
朱元璋设立殿阁大学士时,内阁并未出现,大学士仅备顾问而已,并无实权。 明成祖永乐皇帝即位初,先后特简翰林院官员解缙、胡广、杨荣、金幼孜等七人至文渊阁值班,参预机务。内阁的名号也随之出现。之所以被称为内阁,是因为文渊阁在午门之内。内阁在当时也拥有一定的权力。明代内阁的职权主要为草拟诏书和为皇帝决策提供意见。

参考资料:略论明代皇权与内阁的关系

第3个回答  2009-07-19
加强中央集权
第4个回答  2009-07-19
因为废了之前的三省制度,以及元朝的一省制度后,就没有丞相了,皇帝忙不过来,所以设了顾问性质的内阁
第5个回答  2009-07-19
首先,朱元璋想玩集权,就把丞相废了,自己独揽所有的政事

然后朱棣登基后发现没有丞相辅佐,皇帝一个人干活很累,就开了内阁,召集几个大臣辅佐皇帝处理奏章,不过因为朱棣是个牛人,所以那时候内阁的权力地位还被压的很低

之后的皇帝,不像朱元璋朱棣那么强势,权利逐渐下放,内阁越来越坐大,超过了皇帝的光芒。。。然后是皇帝发觉不对劲,就拉出司礼监的太监和内阁搞权力平衡,一直搞到明末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