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大班幼儿的探究能力

如题所述

       幼儿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需要重视对幼儿的启蒙教育,注重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使幼儿能够参加探究活动,能够掌握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使幼儿感受到探究的乐趣,不断地提升幼儿自身探究能力。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启发幼儿探索问题的兴趣
首先,需要注重的就是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情境的创建需要能够引起幼儿的兴趣,使幼儿能够带着浓厚的兴趣自觉地参与到探索过程中。幼儿教师不仅需要准备活动开展的一些物质,同时还需要进行更加全面的思考,使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习一些科学知识。例如,在活动“可爱的小脚丫”中,教师可以在教室中放置一些海绵垫子,还有木板,还需要许多的染料。教师要求幼儿进入教室后将鞋袜脱下透出自己的小脚丫,使幼儿能够在快乐的气氛中了解自己脚丫的结构及相应的功能,同时,幼儿还能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的脚丫,从而养成良好的用脚的行为习惯。
二、示范引导,积极鼓励,教会幼儿探究问题的方法
幼儿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这个世界对于他们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但是幼儿自身的探究往往是盲无目的,教师需要将自身具有的引导作用全面地发挥出来,教会幼儿自主探究的方法,使幼儿懂得如何探究。
幼儿教师需要激发幼儿提问,幼儿对于周围的环境变化会非常的感兴趣,在幼儿的脑海中经常会出现很多非常古怪的问题,并且做出让人不能够理解的举动。若是家长或者是教师对其没有太多的关注,或者是对幼儿进行阻止,或者对孩子进行训斥教育,这样就会杀死幼儿探索精神的萌芽。所以,幼儿教师对学生的发问要给予更多的重视,对幼儿的好奇心给予一定的保护。例如,在“蜡烛熄灭了”活动中,教师要求幼儿思考为什么玻璃的瓶盖盖上之后蜡烛就停止燃烧了,并且让幼儿将自己内心的想法说出来。
总之,幼儿教师对于大班幼儿探索能力的培养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激发学生对探索的好奇和浓厚的兴趣,同时,对学生的探索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使幼儿感受探索的乐趣,使幼儿的探索能力不断地提升.

补充:

一、创设种植探究环境
创设开放的、宽松的种植环境,使幼儿大胆地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新的经验。
1.物质环境的创设
陶行知先生说:“必须以大自然为您的生物园,才会有丰富的收获……”。在“生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我们除班级内常设的自然角外,特在园内开辟了一块“种植园”,专供幼儿进行探索研究。“种植园”是孩子自己从家里带过来的种子并亲自种植,幼儿们对此很感兴趣,对植物的生长过程的变化很是敏感好奇。在“种植园”中,教师采取集体、小组、个人等形式,带领幼儿走进植物的世界,通过各种观察、记录、做实验等让幼儿自主探究、学习。
除此之外,我们幼儿园也是花草树木的乐园,园内共栽种了各种植物60余种,且在每种植物的旁边都有一块介绍此植物的牌子,利于幼儿认识各种植物的名称和生长情况。幼儿可在自由活动时间里自发去观察、记录、探究。在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下,更利于幼儿思维的清晰性、探究的准确性。事实证明这样的形式充分给予了幼儿探究的空间与时间,排除了大家一起探究时拥挤的干扰,真正发展了幼儿的探究能力。
2.软环境的创设。
教师以及家长转变观念为幼儿创设安全的自主探究氛围。教师和家长们要将自己的角色定为幼儿的支持者,了解并鼓励幼儿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给予幼儿“异想天开”的权利,客观对待幼儿的“出错”;寻求幼儿的真实想法和认知水平,避免因误解而伤害到幼儿、挫伤幼儿的探究积极性;尊重接纳每个幼儿的观点、兴趣、探索、发现和解释;充分肯定每个幼儿探究活动的独特价值。同时教师和家长也要起到榜样作用,时刻保持探究的激情、表现出对种植活动的热爱,以情绪感染幼儿、以行动引导幼儿。以言传身教来培养孩子自主探究能力,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使幼儿大胆地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新的经验。
二、种植过程中培养幼儿自主探究能力
“教学做合一”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儿童是在亲自“做”的活动中掌握经验的,那么教师就应积极地鼓励儿童去亲身体验,科学探究,进而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我园利用种植园地,让幼儿在自己种植的过程中,渗透了上述教育思想和观点,并将其有机整合。
1.播种,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要有了兴趣才能刺激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种植活动中来。如何引发幼儿对种植的兴趣呢?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播种为起点来激发幼儿对种植的兴趣。和孩子们一起来到种植园里观察,让孩子们讨论:种什么?接着给足时间让孩子们去考虑、收集有关这方面的资料。几天后大家一起再来交流,孩子们通过各种方式收集了许多资料后再大家一起商讨决定种植。这些种子怎么种下去呢?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讨论,也借鉴家人种植的经验,最后将种子进行播种。在播种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不同的种子种植的方法各一样,这里面还有着许多小奥秘。从讨论种植的植物到收集种子到种植都没有直接的去告诉孩子或由老师决定种植什么。而是抛出问题,然后孩子们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播种完,孩子们对种下去的种子宝宝肯定会产成生了超强大的兴趣,同时也有了进一步种植探索下去的兴趣与欲望。
2.观察,推动幼儿的探索。
植物的成长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幼儿观察、照顾、纪录植物的生长情况,所以这个过程就蕴涵许多可以让幼儿自主探索的机会。
激发孩子的提问行为。孩子们在观察照顾植物的时候,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提出许多问题:例“为什么花生和黄豆一起种下去的,黄豆就没发芽呢?”“为什么有的地方土很松,有的地方土很硬”“冬天到了,植物宝宝会怎样过冬呢?”“下大雨了,植物宝宝会被淹死吗?”等等。在一个个问题的形成产生后,孩子们有了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欲望。
保护孩子的“破坏”行为。孩子介入环境时,“破坏”行为常伴随出现。例如:豆芽到底长了没有?于是他们就会扒开土看;有的孩子为了想看看植物是怎么喝水的,而拔出其根来观察等等诸如此类行为。如果用成人的眼光去看会很不能理解,但这正是孩子探索之源,对于这些我们应积极加以鼓励,并参与他们共同研究、寻找到答案。
鼓励孩子的观察行为。幼儿对每天观察自己的植物很是感兴趣。天天会去看它们,从观察中也会产生诸多问题。孩子们在观察中发现了问题,从而引发一系列的思考,进而想方设法利用各种途径、手段寻找答案、完成探索。
3.支持孩子的尝试、操作,引导孩子自主探究。
孩子在探索活动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深奥”的问题。这些“深奥”的问题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幼儿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更乐于其中,而且还能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种植活动的深入展开。同时,孩子们在发现问题后,会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式进行收集资料,解决问题。我们开展活动的价值,不仅仅是增强幼儿的知识与技能,而是通过刺激的环境,使幼儿能自主探索、主动学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