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所述
1. 李氏之友文言文阅读
李氏之友
【原文】
黄生,乃李氏少时之友也。越十年,二人遇于途。李氏要至其家,杀鸡作食。二鼓许,黄生腹痛,汗大若珠。李氏夫妇恐甚,欲延医治之。黄生固止之,以为旧疾复作,无妨。李不听,即去。时值暴雨,漫天乌黑,山道崎岖,路滑难行。逾半夜,携医归。医灸之,少时即愈。黄生曰:“汝为吾苦矣!吾何以报?”李氏夫妇曰:“汝为我友,当悉心以待,何报之有?”翌日天朗,黄生辞行。
【译文】
黄生,是李氏儿时的朋友。(分别)十年后,二人在路途中相遇。李氏把他请到家,杀鸡当作食物。到了晚上十点左右,黄生的肚子疼,流下的汗滴像珠子般大小。李氏夫妇非常惊恐,想要找医生(赶快)来看看。黄生坚持不让他们去(找医生),说是老毛病又犯了,没有关系。李氏不听从,坚持去请医生。当时正在下暴雨,漫天乌黑,山道崎岖,路滑难行。过了大半夜,带着医生回来了。医生给(黄生)针灸,一会(病)就好了。黄生(对李氏)说:“你为我吃苦了!我拿什么报答你?”李氏夫妇说:“你是我朋友,应当很仔细耐心地对待你,有什么可以报答的?”第二天天晴了,黄生就告辞离去了。
【启示】
对待朋友,应当悉心以待,为了朋友要全力以赴,不求报答。
2. 文言文《李氏之鸠》的全文翻译
原文 李氏之鸠 陈子龙畜鸠者以五月五日剪其舌。
取汞硫火链之,成灵砂,杂米菽,日三饲,变易其心,则能为人言,过於鹦鹉。李氏有一鸠甚慧,养之数年矣。
日则飞翔於楹帘幕间,不远去。夕宿於笼,以避狸鼠。
见童婢有私持物及摘花者,必告其主人。晋人贾於吴者见之,愿以十金易焉。
鸠觉其意,告主人曰;「我居此久,不忍去。公必欲市我他所,我且不食。
」主人绐之曰;「我友有欲观汝者,即携汝归耳。」至贾家,则舍之去。
鸠竟不食,哀鸣告归。贾人怜其志,且恐鸠死,而金无取偿也。
遂损金十之二,而以鸠还李氏,鸠乃食。陈子曰:「鸠,拙鸟也。
不轻去就,其仪一兮。是以诗人比之君子,而屈氏犹恶其佻巧,何也?」 译文 陈子龙养斑鸠,要在五月五日时剪它的舌头。
用汞硫火烤炼它,做成灵沙和米菽,每天喂三次,改变它的心,能说人话,比鹦鹉还强。李氏有一只斑鸠非常聪明,已经养了几年了,白天就在楹帘幕间飞翔,并不离开很远。
晚上在笼中栖息,以躲避狸鼠。见到仆人有私自拿东西或摘花的一定会告诉它的主人。
晋人贾於吴看见这只鸟,愿意用十金来换。斑鸠知道了他的意图,告诉它的主人说:“我在这呆了很久,不忍心离去。
你如果将我卖给别人,我就不吃东西了。”主人欺骗它说:“我的朋友想要看看你,才带你走。”
到了贾家,主人就舍弃了斑鸠离开了。斑鸠真的不吃东西,哀叫着说要回去。
贾人可怜它的想法,又怕它死去,金就白花了。于是舍弃了十金中的二金,以八金将它还给李氏,斑鸠才吃东西。
陈子龙说:“斑鸠,是一只鸟。却不轻易离开主人,十分专一。
因此诗人将它比作君子,可是屈氏却厌恶它的佻巧,这是为什么呢?”。
3. 李氏之鸠文言文
李氏之鸠
原文
李氏有一鸠,能为人言,过于鹦鹉,甚慧,养之数年矣.日则飞翔于廊楹帘幕间,不远去。夕宿于笼,以避狸鼠。见僮婢有私持物及摘花者,必告其主人。晋人贾于吴者,见之,愿以十金易焉。鸠觉其意,告主人曰:“我居此久,不忍去。公必欲市我他所,我且不食。”主人绐之曰:“我友有欲观汝者,即携汝归耳。”至贾家,则舍之去。鸠竟不食,哀号告归。贾人怜其志,且恐鸠死而金无取偿也,遂捐金十之二,而以鸠还李氏,鸠乃食。
选自《陈忠裕公全集》(本文又名《“鸠”还李氏》)
译文
李氏有一只斑鸠,能说人话,比鹦鹉还聪明,养了很多年。这只斑鸠白天就在房前屋后飞翔,从来不飞远,晚上便在笼中栖息,以躲避狸猫和老鼠的伤害。(斑鸠)见到仆人有私自拿东西或摘花的一定会告诉它的主人。晋国的商人在吴国经商,看见这只斑鸠,愿意用十两银子来换。斑鸠察觉了他的意图,便告诉它的主人说:“我在这呆了很久了,不忍心离去。您一定要将我卖到其他地方,我将绝食不吃东西。”主人哄骗它说:“我的朋友想要看看你,给他看过了马上带你回家。”到了商人家里,主人就舍弃了斑鸠离开了。斑鸠于是就整日不吃东西,哀叫着要回家。商人怜悯它的意志,又怕它死去,分文得不到赔偿。于是花费了十两银子中的二两银子,把鸠还给李氏,斑鸠这才吃东西。
字词翻译
1.廊楹:廊是檐下的走廊,楹是厅堂前的柱子。
2.慧:聪明。
3.十金:十两银子。
4.易:换取。
5.市:卖掉 。
6.且:将要。
7.去:离开 。
8.舍:抛下。
9.竟:始终。
10.贾(gǔ):做买卖,经商。
11.至贾家:商人。
12.怜:同情,怜悯。
13.捐:耗费,花费。
14.乃:才。
15.绐(dài):欺哄。
16.焉:代词,代鸠
主旨
作者赋予鸠以人的意识,能通人意,他不愿离开主人家,主人将它卖给商人,它“竟不食,哀鸣告归”。
李氏鸠对故主忠诚不二的坚贞情志,寄托了作者誓死忠于明朝、绝不臣事清朝的气节情操,又辛辣地讽刺了那些逆子贰臣,连禽兽都不如。
启示
1.从李氏的角度来说,对待自己忠诚的人,决不可轻言放弃。
2.从鸠的角度来说,对主人忠诚不二,否则就会遭人唾弃,被人嫌弃。
4. 翻译文言文《李氏夫妇》
103《李氏夫妇》
黄生是李氏小时候的朋友。分
别十年后,二人在路途中相遇。
李氏把他请到家,杀鸡做饭。
但是到了19:00~21:00的时
候,黄生的肚子疼,流下豆子
般大小的汗滴。李氏夫妇非常
惊恐,打算找医生赶来。黄生
坚持不让他们去找医生,以为
老毛病又犯了,没有关系。李
氏不听,立刻去找医生。当时
正在下暴雨,漫天乌黑,山道
崎岖,路滑难行。过了大半夜,
带着医生回来了。医生给黄生
针灸,一会病就好了。黄生说
:“你为我吃苦了!我拿什么
报答你?”李氏夫妇说:你是
我朋友,应当悉心的对待你,
你为什么要说这些话呢?”第
二天天晴了,黄生就告辞离去
了。
5. 文言文 李氏之鸠 如何翻译
李氏之鸠 原文:蓄鸠者,以五月五日剪其舌,取汞硫火炼之,成灵砂。
杂米菽,日三饲,变易其心,则能为人言,过于鹦鹉。 李氏有一鸠,能为人言,过于鹦鹉,甚慧,养之数年矣.日则飞翔于廊楹帘幕间,不远去。
夕宿于笼,以避狸鼠。见童婢有私持物及摘花者,必告其主人。
晋人贾于吴者,见之,愿以十金易焉。鸠觉其意,告主人曰;「我居此久,不忍去。
公必欲市我他所,我且不食。」主人绐之曰;「我友有欲观汝者,即携汝归耳。
」至贾家,则舍之去。鸠竟不食,哀鸣告归。
贾人怜其志,且恐鸠死而金无取偿也。遂捐金十之二,而以鸠还李氏,鸠乃食。
陈子曰:“鸠,拙鸟也。不轻去就,其仪一兮。
是以诗人比之君子,而屈氏犹恶其佻巧何也。” 翻译李氏有一只鸠,能说人话,说话的能力超过鹦鹉,非常聪明,李氏已经养它好几年了。
它每天就在走廊厅堂的帘幕之间飞来飞去,从不飞远,晚上就睡在笼子里,来躲避狸猫、老鼠的侵扰。它看到男女仆人有私下里偷拿东西的,摘花毁绿的,一定要报告给它的主人。
有个晋国人在吴地经商,见到了这只鸟,愿意拿十两银子把它买下来。鸠已经觉察到他的意图,就告诉主人说:“我住在这里已经好久了,不忍心离开。
你果真要把我卖到别的地方去,我将绝食。”主人哄骗它说:“我有二个朋友想要看看你,看完了就带你回来。”
到了那个商人家里,主人就抛下它离开了。鸠整天不吃东西,哀呼号叫,要求回去。
商人很同情它的忠诚和意志,而且还担心鸠死了而又不能取回银子,于是留下了十分之二的银子作为补偿,把鸠还给了李氏。鸠才吃东西。
6. 阅读文言文《李秀才东园亭记》欧阳修 回答问题
参考答案及译文附下:
《李秀才东园亭记》
1.C(以:介词,在)
2.C(②③不是作者所为,是李氏所为。)
3.D(文中倒数第二段写欧阳修推测再次回去后可能见到的景象。)
4.(1)没有古代强大的诸侯去约束礼法,却成为大国,这是为什么呢?(得分点:“制度”,约束礼法,管理,治理;“而”,表转折,却;疑问句,句末必须用问号。)
(2)我不久离开这儿,客居汉沔,游学京师。(得分点:主语,我;“去”,离开(这儿);“客”,用如动词,客居,寄居;“游”,游学。)
(3)我们互相倒数过去的时日,到现在已经十九年了。(得分点:“相与”,相互;“逆数”,倒数;“七闰”,十九年。)
【参考译文】
我的朋友李公佐有一座亭子,修建在他居处的东园里。今年春天,他写了封信到洛阳,要我为这座亭子写篇文章。
李氏的先祖在随州。随,春秋时代称为汉东大国。鲁桓公之后,楚国开始强盛,随临近楚国,经常与楚国发生争斗,两国互有胜败。然而让人感到奇怪的是随的山川土地既没有高峻深幽雄壮厚实的地势,分封的疆域广度和郧、蓼相当,只有一二百里,也没有古代强大的诸侯去约束礼法,却成为大国,这是为什么呢?它在春秋时代,也不曾和中原会盟交流修好。僖公二十年,才在经书上看到,因为被讨伐而被记录在书上。哀公元年,才约合在诸侯之列,只是一次会盟就停止了。那以后就很少见到。随国居于偏僻的荆州蛮夷之地,大概在蒲骚、郧、蓼小国之间,相对较大的罢了。所以在现在,虽然名义上设为藩镇,但它实际上小于一个州,山泽生产不出优良的木材,土地生产不出优良的作物。从闽地这样的边远山区出来的并在朝廷显贵的达官贵人,比比皆是,而随地靠近天子千里之内,几乎一百年间没有出过一个士人,难道是它贫瘠偏远自古就是这样吗?
我小时候在江南生活,能够说出那里的风土人情,土地已经很贫瘠了,百姓供给生活不舒适愉悦,即使丰年,望族富裕之家,也不曾有树林池沼的乐趣,作为年终休闲的嬉戏之所。只有城南李氏是名门望族,家里有很多藏书,教导子孙学习。我是孩童的时候,和李氏家的几个孩子常在他家嬉戏,看到李氏正修理东园,树木花草,都是亲手种植,向四周看看那些园子边上的树木,每天都很勤劳地来园子中打理。李氏去世后,李公佐继承了家业,又在东园里构筑了亭子,更好地修补了先人所建的园子。我也长大了,不再到他家了。不久(我)离开,客居汉沔,游学京师。很久之后才回来,再次到城的南边,李公佐带着我登上亭子,我向四周寻找小时所看的景物,被砍伐后重新长出的新树已经有合抱之粗了,以前可以合抱的大树现已经砍去长出新芽了,茁壮生长的草现已经长成一丛丛的了,先生根的现在已经长出果实了。问起以前那些一起玩耍的孩子,现在都已经有了孩子了,和我的孩子同龄。我们互相倒数过去的时日,到现在已经十九年了,然而这一切都恍惚如昨天的事情,于是大家慨叹徘徊不能离开。
唉!我因做官而四处奔走,不知道再到城南登上这个亭子又会相隔几年啊,如果侥幸再到,那么东园的景物又会有几次变化了。估计亭子的梁木那时候该蛀了,瓦壁多么光滑,石头也裂开了吧!随州虽然偏远,不是我的家乡,然而是我成长的地方,怎么能忘记对随州的感情呢!
李公佐好学有德行,乡里人推崇他,他和我很要好。明道二年十月十二日写(下了这篇文章)。
文言文李氏之家
李氏之鸠 原文:蓄鸠者,以五月五日剪其舌,取汞硫火炼之,成灵砂。 杂米菽,日三饲,变易其心,则能为人言,过于鹦鹉。 李氏有一鸠,能为人言,过于鹦鹉,甚慧,养之数年矣.日则飞翔于廊楹帘幕间,不远去。 夕宿于笼,以避狸鼠。见童婢有私持物及摘花者,必告其主人。 晋人贾于吴者,见之,愿以十金易焉。鸠觉...
李氏夫妇文言文及翻译
文言文原文:黄生,乃李氏少时之友也。越三十年,二人遇于途。李氏要至其家,杀鸡作食。二鼓许,黄生腹痛,汗大若珠。李氏夫妇恐甚,欲延医治之。黄生固止之,以为旧疾复作,无妨。李不听,即去。时值暴雨,漫天乌黑,山道崎岖,路滑难行。逾半夜,携医归。医灸之,少时即愈。黄生曰:“汝为...
鹿亦有智的翻译
译文:博山有一户姓李的人家,砍柴为生,一天,从山间平地得到一只鹿,带回家喂养,鹿逐渐长大,非常驯服,见到人就呦呦的叫,他家门外都是山,鹿出去,到了晚上一定回来。正当秋天祭祀的时候,按照惯例需要用鹿。官府催促猎人很急,限定日期(让猎人)送上,但(猎人)十来天没有收获,就向姓李的人家...
文言文李氏之友中何出是言什么意思
“何”是副词,意思是“怎么会”。“出”的动词,意思是“出现”,也就是“说出”,“是”是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或“此”,此处修饰“言”。整个意思是“这么就会说出这样的话呢”。也说“何出此言”,就是“为什么说这样的话”的意思。
李氏之友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李不听,即去时值暴雨,漫天乌黑,山道崎岖,路滑难行逾半夜,携医归医灸之,少时即愈黄生曰“汝为吾苦矣何以报”李氏夫妇曰“汝为我友,当悉心以待,何报之有”翌日天朗,黄生辞行翻译黄。在我们平凡无奇的学生时代,大家对文言文一定不陌生吧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
李氏夫妇文言文及翻译
”李氏夫妇曰“汝为我友,当悉心以待,何报之有?”翌日天朗,黄生辞行翻译黄生,是李氏小时候的朋友过了十年,二人在路途中相遇李氏邀请他到家里,杀鸡做饭夜里10时左右,黄生肚子疼,汗滴像珠子般大小李氏夫妇非常。李不听,即去时值暴雨,漫天乌黑,山道崎岖,路滑难行逾半夜,携医归医灸之,少时...
谁能帮我翻译下面文言文。谢谢
我先标点一下这篇文章,然后再注释、翻译:【原文】乡者,予以家难滞五峯。诸生车泰、车亨辈相与周旋,侨寓旬时。李希者,由泰而来也,且欲以成其族氏之书,而请文为序,以慰通族尊祖敬宗之心。属者四三子,讲学小陂,复申前恳。李氏其先由南丰双井迁临川积善乡之嘉村。五世讳发由嘉村迁...
求文档: 有“博山李氏者”这句话的文言文,其中李氏是一个怎样的人_百度...
原文: 鹿亦有知 博山李氏者,以伐薪为生。一日,于山坳得一鹿仔,携家喂养。鹿稍长,甚驯,见人则呦呦鸣。其家户外皆山,鹿出,至暮必归。时值秋祭,例用鹿。官府督猎者急,限期送上,然旬日间无所获,乃向李氏求之,李氏不与。猎者固请。李氏迟疑曰:“待吾虑之。”是夜鹿去,遂不...
李氏之鸠文言文翻译
李氏之鸠的文言文翻译为:姓李的人家里养了一只鸠鸟,它飞走了不肯回来。李氏很费心思地招引它,鸠鸟却只是远远地站在房顶上,看也不看他一眼。李氏的仆人说:“鸠鸟原本就是从野外捉来的,不是家里养大的,终究会飞走,你又何必费这么大力气招引它呢?”李氏说:“鸠鸟原本是我亲手养大的,...
李氏之友出自哪本书?
此文出自唐代欧阳修所著的《新唐书》。文言文《李氏之友》的启示:对待朋友应当悉心以待,帮助朋友不应该随意索取报答。原文:黄生乃李氏少时之友也。越十年,二人遇于途。李氏延至其家,杀鸡作食。二鼓许,黄生腹痛,汗大若珠。李氏夫妇恐甚,欲召医治之。黄生固执止之,以为旧疾复作,无妨。李不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