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沈惟敬和石星在明史中的记载,有的加20分

如题所述

  沈惟敬事,见《明史.列传第二百八.外国一.朝鲜》:
  七月,兵部 议令驻札险要,以待天兵;号召通国勤王,以图恢复.而是时 倭已入王京,毁坟墓,劫王子,陪臣,剽府库,八道几尽没,旦暮且渡鸭绿江,请援之使络绎于道.廷议以朝鲜为国籓篱, 在所必争.遣行人薛潘谕昖以兴复大义,扬言大兵十万且至. 而倭业抵平壤,朝鲜君臣益急,出避爱州.游击史儒等率师至平壤,战死.副总兵祖承训统兵渡鸭绿江援之,仅以身免.中朝震动,以宋应昌为经略.八月,倭入丰德等郡,兵部尚书石星计无所出,议遣人侦探之,于是嘉兴人沈惟敬应募.惟敬者, 市中无赖也.是时秀吉次对马岛,分其将行长等守要害为声援. 惟敬至平壤,执礼其卑.行长绐曰:"天朝幸按兵不动,我不久当还.以大同为界,平壤以西尽属朝鲜耳."惟敬以闻. 廷议倭诈未可信,乃趣应昌等进兵.而星颇惑于惟敬,乃题署游击,赴军前,且请金行间.十二月,以李如松为东征提督. 明年正月,如松督诸将进战,大捷于平壤.行长渡大同江,遁还龙山.所失黄海,平安,京畿,江原四道并复,清正亦遁还 王京.如松既胜,轻骑趋碧蹄馆,败,退驻开城.事具《如松传》. 初,如松誓师,欲斩惟敬,以参军李应试言而止.至是败,气缩,而应昌急图成功,倭亦乏食有归志,因而封贡之议起. 应昌得倭报惟敬书,乃令游击周弘谟同惟敬往谕倭,献王京, 返王子,如约纵归.倭果于四月弃王城遁.时汉江以南千有余 里朝鲜故土复定,兵部言宜令王还国居守,我各镇兵久疲海外,以次撤归为便.诏可.应昌疏称:"釜山虽濒海南,犹朝鲜境, 有如倭觇我罢兵,突入再犯,朝鲜不支,前功尽弃.今拨兵协守为第一策,即议撤,宜少需,俟倭尽归,量留量戍."部议 留江浙兵五千,分屯要害,仍谕昖搜练军实,毋恃外援.已而 沈惟敬归自釜山,同倭使来请款,而倭随犯咸安,晋州,逼全罗,声复汉江以南,以王京,汉江为界.如松计全罗饶沃,南 原府尤其咽喉,乃命诸将分守要害.已,倭果分犯,我师并有 斩获.兵科给事中张辅之,辽东都御史赵耀皆言款贡不可轻受. 七月,倭从釜山移西生浦,送回王子,陪臣.时师久暴露,闻 撤,势难久羁.应昌请留刘綎川兵,吴惟忠,骆尚志等南兵, 合蓟,辽兵共万六千,听綎分布尚之大丘,月饷五万两,资之 户兵二部.先是,发帑给军费,已累百万.廷臣言虚内实外非 长策,请以所留川兵命綎训练,兵饷令本国自办.于是诏撤惟忠等兵,止留綎兵防守.谕朝鲜世子临海君珒居全庆,以顾养 谦为经略.九月,昖以三都既复,疆域再造,上表谢恩.然时 倭犹据釜山也,星益一意主款.九月,兵部主事曾伟芳言: "关白大众已还,行长留待,知我兵未撤,不敢以一矢加遗.欲 归报关白卷土重来,则风不利,正苦冬寒.故款亦去,不款亦 去.沈惟敬前于倭营讲购,咸安,晋州随陷,而俗恃款冀来年 明史 1874 不攻,则速之款者,正速之来耳.故款亦来,不款亦来.宜令 朝鲜自为守,吊死问孤,练兵积粟,以图自强."帝以为然, 因敕谕昖者甚至.二十二年正月,昖遣金晬等进方物谢恩.礼部郎中何乔远奏:"晬涕泣言倭寇猖獗,朝鲜束手受刃者六万余人.倭语悖 慢无礼,沈惟敬与倭交通,不云和亲,辄曰乞降.臣谨将万历十九年中国被掠人许仪所寄内地书,倭夷答刘綎书及历年入寇处置之宜,乞特敕急止封贡."诏兵部议.时廷臣交章,皆以罢封贡,议战守为言.八月,养谦奏讲贡之说,贡道宜从宁波, 关白宜封为日本王,谕行长部倭尽归,与封贡如约.九月,昖请许保国.帝乃切责群臣阻挠,追褫御史郭实等.诏小西飞入 朝,集多官面议,要以三事:一,勒倭尽归巢;一,既封不与贡;一,誓无犯朝鲜.倭俱听从,以闻.帝复谕于左阙,语加 周复.十二月,封议定,命临淮侯李宗城充正使,以都指挥杨 方亨副之,同沈惟敬往日本,王给金印,行长授都督佥事. 二十三年九月,昖奏立次子珲为嗣.先是,昖庶长子临海 君珒陷贼中,惊忧成疾,次子光海君珲收集流散,颇著功绩, 奏请立之.礼部尚书范谦言继统大义,长幼定分,不宜僭差, 遂不许.至是复奏,引永乐间恭定王例上请,礼臣执奏,不从. 二十四年五月,昖复疏请立珲,礼部仍执不可,诏如议.时国 储未建,中外恫疑,故尚书范谦于朝鲜易封事三疏力持云.九月,封使至日本.先是,沈惟敬抵釜山,私奉秀吉蟒玉, 翼善冠,地图,武经,良马.而李宗城以贪淫为倭守臣所逐, 弃玺书夜遁.事闻,逮问.乃以方亨充正使,加惟敬神机营衔副之.及是奉册至,关白怒朝鲜王子不来谢,止遣二使奉白土 绸为贺,拒其使不见,语惟敬曰:"若不思二子,三大臣,三都,八道悉遵天朝约付还,今以卑官微物来贺,辱小邦邪?辱天朝邪?且留石曼子兵于彼,候天朝处分,然后撤还."翌日奉贡,遣使赍表文二道,随册使渡海至朝鲜.廷议遣使于朝鲜, 取表文进验,其一谢恩,其一乞天子处分朝鲜. 初,方亨诡报去年从釜山渡海,倭于大版受封,即回和泉州.然倭方责备朝鲜,仍留兵釜山如故,谢表后时不发,方亨 徒手归.至是,惟敬始投表文,案验潦草,前折用丰臣图书,不奉正朔,无人臣礼.而宽奠副总兵马楝报清正拥二百艘屯机张营.方亨始直吐本末,委罪惟敬,并呈石星前后手书.帝大怒,命逮石星,沈惟敬案问.以兵部尚书邢玠总督蓟,辽;改麻贵为备倭大将军,经理朝鲜;佥都御史杨镐驻天津,申警备; 杨汝南,丁应泰赞画军前. 五月,玠至辽.行长建楼,清正布种,岛倭窖水,索朝鲜地图,玠遂决意用兵.麻贵望鸭绿江东发,所统兵仅万七千人,请济师.玠以朝鲜兵惟娴水战,乃疏请募兵川,浙,并调蓟,辽,宣,大,山,陕兵及福建,吴淞水师,刘綎督川,汉兵听 剿.贵密报候宣,大兵至,乘倭未备,掩釜山,则行长擒,清 正走.玠以为奇计,乃檄杨元屯南原,吴惟忠屯忠州. 六月,倭数千艘泊釜山,戮朝鲜郡守安弘国,渐逼梁山,熊川.惟敬率营兵二百,出入釜山.玠阳为慰藉,檄杨元袭执 之,缚至贵营,惟敬执而向导始绝.七月,倭夺梁山,三浪,遂入庆州,侵闲山.统制元均兵溃,遂失闲山.闲山岛在朝鲜 西海口,右障南原,为全罗外籓,一失守则沿海无备,天津,登,莱皆可扬帆而至.而我水兵三千甫抵旅顺,闲山破,经略檄守王京西之汉江,大同江,扼倭西下,兼防运道.八月,清正围南原,乘夜猝攻,守将杨元遁.时全州有陈 愚衷,去南原仅百里,南原告急,愚衷不敢救,闻已破,弃城 走.麻贵遣游击牛伯英赴援,与愚衷合兵,屯公州.倭遂犯全庆,逼王京.王京为朝鲜八道之中,东阻乌岭,忠州,西则南 原,全州,道相通.自二城失,东西皆倭,我兵单弱,因退守 王京,依险汉江.麻贵请于玠欲弃王京退守鸭绿江.海防使萧 应宫以为不可,自平壤兼程趋王京止之.麻贵发兵守稷山,朝 鲜亦调都体察使李元翼由乌岭出忠清道遮贼锋 .玠既身赴王京,人心始定.玠召参军李应试问计,应试请问庙廷主画云何.玠曰:"阳战阴和,阳剿阴抚,政府八字密画,无泄也.应试曰:"然则易耳.倭叛以处分绝望,其不敢杀杨元,犹望处分 也.直使人谕之曰沈惟敬不死,则退矣."因请使李大谏于行长,冯仲缨于清正,玠从之.九月,倭至汉江,杨镐遣张贞明持惟敬手书往,责其动兵,有乖静候处分之实.行长,正成亦 尤清正轻举,乃退屯井邑.麻贵遂报青山,稷山大捷.萧应宫 揭言:"倭以惟敬手书而退,青山,稷山并未接战,何得言功?" 玠,镐怒,遂劾应宫恇怯,不亲解惟敬,并逮.

  后人在《中日万历之战》中关于沈惟敬的描述(节选):
  至此,中朝军队与日军进入相持阶段。根据《日本战史》的介绍,初入朝鲜时日军数量为9万6千余人,当各队重新集结于汉城时,只有不到5万3千人,减员4万3千余人,占总数的百分之四十五。
  关于减员原因,日本史料的说法是由于水土不服,病死占大部分。但朝鲜和日本同处东亚,气候环境较为相似,水土不服一说,难以令人置信,况且也没有任何关于瘟疫流行的记录。
  总之,本人相信大多数死亡日军应该都死于战事。
  日军减员很严重,再加上粮仓被焚,军心越来越不稳。而明军在碧蹄馆之战后锐气受挫,而且兵力少于日军,并不具备再次决战的条件。既然双方都不想打,那么就有了和谈的可能。
  明朝方面的和谈代表是浙江人沈惟敬。
  沈惟敬是一个很奇怪的角色,他既非明朝官员,又不具有外交谈判才能。只是由于他长期从事与日本的贸易,并会说一口流利的日语而被兵部尚书石星赏识,临时被封为神机营游击将军军衔,负责议和事宜。正史在介绍沈惟敬时多采用野史笔法,称其为不法商人,无赖子。
  例如《明史?朱国祚传》提到,朱国祚曾对当时的兵部尚书石星谈到沈惟敬:“此我乡曲无赖,因缘为奸利耳,公独不计辱国乎?”
  早在万历二十年秋,也就是平壤之役前,沈惟敬做为兵部的全权代表就曾与小西行长谈判议和。小西行长也是商人出身。两位商人相遇,自然十分对路,谈起军机大事就像谈生意一样讨价还价一番。
  当时的谈判内容没有任何记录,大致是以大同江为界,江东归日本,江西归朝鲜,明朝对日本进行封贡等等。这个协议并没有通报到高层。恰好当时朝中主战派占了上风,李如松遂率领大军一路开向朝鲜。沈惟敬当时被一心主战的李如松扣留在军中。
  却说此时明军和日军陷入僵局后,主和派又卷土重来,沈惟敬再次受到重用。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三月十五日,经略宋应昌派沈惟敬至汉城与小西行长达成了四点协议:1、明派使节去名护屋会见丰臣秀吉;2、明军撤出朝鲜;3、日军从汉城撤军;4、交还二王子及其被俘官吏。
  为了监督日军南撤,宋应昌派参将谢用锌、游击徐一贯等带百余随从,同沈惟敬组成明朝使团与日军一道南撤。日方有此使团通行,自然也再不担心明军和朝鲜军的追击。
  四月十八日,日军全部撤离汉城,李如松于十九日率明军及朝鲜军进入汉城,五月十五日渡汉江进至庆州。李如松在庆州对明军、朝鲜军和朝鲜义兵作了部署之后,便返回京城。至此,除全罗和庆尚二道部分沿海地区为日军占领外,其余各地全部收复。
  五月八日,丰臣秀吉在名护屋会见了到达日本的明朝使团。
  由于语言不通,双方的会谈仍就在沈惟敬和小西行长之间进行。丰臣秀吉提出了“大明、日本和平条件”七条:1、迎明帝公主为日本天皇后;2、发展勘合贸易;3、明日两国武官永誓盟好;4、京城及四道归还朝鲜,另外四道割让于日本;5、朝鲜送一王子至日作为人质;6、交还所俘虏的朝鲜国二王子及其他朝鲜官吏;7、朝鲜大臣永誓不叛日本。
  沈惟敬一口答应了这丧权辱国的七条建议,但对同行的谢用锌、徐一贯等人却诈称丰臣秀吉已同意向明朝称臣,请求封贡,并退出侵朝日军。而小西行长则对丰臣秀吉汇报说,明朝使者已经同意了丰臣秀吉的七条建议,只需派日使与明使一道去北京请大明皇帝最后批准。
  就这样,在两位奸商欺上瞒下的斡旋后,双方几乎要达成外交史上最为荒唐的“鸡同鸭讲”协议。于是日本派谈判代表小西如安与明朝使团一道去北京。二小西如安也早已与小西行长达成了攻守同盟。
  小西如安到了北京后,与石星进行了谈判,一口答应了石星提出的三项条款:1、日军在受封后迅速撤离朝鲜和对马;2、只册封而不准求贡;3、与朝鲜修好不得侵犯。
  当时兵部还和小西如安进行了详细的对谈,小西如安欺明朝人不懂日语信口答应。这时沈惟敬也递交了伪造的日本降表。明朝君臣大为满意。明神宗立即册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并按小西提供的名单册封了日本国大臣。
  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九月三日,丰臣秀吉穿戴明朝使者送去的册封衣冠,出殿接受册封。
  沈惟敬等人呈上明帝诏书和赠与的金印,丰臣秀吉欣然接受,并设宴款待明使。后丰臣秀吉召承兑等懂汉语的僧人为其用日语宣读明朝的册封诏书。
  诏书内容如下:“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圣仁广运,凡天覆地载,莫不尊亲帝命。溥将暨海隅日出,罔不率俾。昔我皇祖,诞育多方 。龟纽龙章,远赐扶桑之域;贞珉大篆,荣施镇国之山。 嗣以海波之扬,偶致风占之隔。当兹盛际,咨尔丰臣平秀吉,崛起海邦,知尊中国。西驰一介之使,欣慕来同。北叩万里之关,肯求内附。情既坚于恭顺,恩可靳于柔怀。兹特封尔为日本国王,赐之诰命。于戏龙贲芝函,袭冠裳于海表,风行卉服,固藩卫于天朝,尔其念臣职之当修。恪循要束,感皇恩之已渥。无替款诚,祗服纶言,永尊声教。钦哉!”这封诏书现存于大阪博物馆,为惯用的御笔文体写就,俨然一副中央大国皇帝对蕞尔小邦降恩封赏的口气。
  丰臣秀吉听到“兹特封尔为日本国王”一句时,暴跳如雷,摔诏书于地说:“不是明帝乞和封我为大明皇帝吗?日本国,我欲王则王,何待明虏之封?”接着丰臣秀吉便要将小西行长治罪,并立即把中朝使团驱逐出境。就这样,历时两年的议和闹剧,彻底破裂了。
  沈惟敬归国途中,滞留朝鲜,不敢回京。他假造了一道丰臣秀吉的谢恩表由另一使臣递交朝廷。这道假冒的谢恩表被明廷识破,再加上朝鲜方面传来日本再度备战的消息,明神宗方知上当受骗,大怒,当即下令把兵部尚书石星下狱问罪,并命驻朝明军捉拿沈惟敬,就地正法。沈惟敬以一小小使臣身份,在两国间开出了这样大的国际玩笑,惹来杀身之祸完全是咎由自取。

  《明史》中,未为石星立传,有关石星的事迹,散见于《明史-朱国祚传》、《明史-列传第一百十一》等处。石星一生从政四十年,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历任给事中、大理丞、太仆卿、右副都御史、工部尚书加太子少保、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等职,也算颇有政绩。但在万历朝鲜战争中,他作为兵部尚书,轻信奸人沈惟敬委之以和谈重任,结果为沈惟敬所误,几乎坏了大事,虽然最后明朝联军奋勇作战,大败日军,但石星毕竟难辞其咎,被首辅赵志皋等攀诬,最后石星病死狱中。估计这是明史未为石星立传的原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7-01
沈惟敬是明朝第一大混混,石星是当时兵部尚书,在万历年间出现,明朝那些事有记载,通俗易懂。
第2个回答  2010-07-01
我在想 明朝那些事 里有没有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