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一宣公十五年》

诗词原文 左传 宣公十五年 【经】 十有五年春,公孙归父会楚子于宋。 夏五月,宋人及楚人平。 六月癸卯,晋师灭赤狄潞氏,以潞子婴儿归。 秦人伐晋。 王札子杀召伯、毛伯。 秋,螽。 仲孙蔑会齐高固于无娄。 初税亩。 冬,蝝生。 饥。 【传】 十五年春,公孙归父会楚子于宋。 宋人使乐婴齐告急于晋,晋侯欲救之。伯宗曰:「不可。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君其待之。」乃止。使解扬如宋,使无降楚,曰:「晋师悉起,将至矣。」郑人囚而献诸楚,楚子厚赂之,使反其言,不许,三而许之。登诸楼车,使呼宋人而告之,遂致其君命。楚子将杀之,使与之言曰:「尔既许不谷,而反之,何故?非我无信,女则弃之,速即尔刑。」对曰:「臣闻之,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信载义而行之为利。谋不失利,以卫社稷,民之主也。义无二信,信无二命。君之赂臣,不知命也。受命以出,有死无霣,又可赂乎?臣之许君,以成命也。死而成命,臣之禄也。寡君有信臣,下臣获考死,又何求?」楚子舍之以归。 夏,五月,楚师将去宋。申犀稽首於王之马前,曰:「毋畏知死而不敢废王命,王弃言焉。」王不能答。申叔时仆,曰:「筑室反耕者,宋必听命。」从之。宋人惧,使华元夜入楚师,登子反之床,起之,曰:「寡君使元以病告,曰:『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子反惧,与之盟,而告王。退三十里。宋及楚平,华元为质。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潞子婴儿之夫人,晋景公之姊也。酆舒为政而杀之,又伤潞子之目。晋侯将伐之,诸大夫皆曰:「不可。酆舒有三隽才,不如待后之人。」伯宗曰:「必伐之。狄有五罪,隽才虽多,何补焉?不祀,一也。耆酒,二也。弃仲章而夺黎氏地,三也。虐我伯姬,四也。伤其君目,五也。怙其隽才,而不以茂德,兹益罪也。后之人或者将敬奉德义,以事神人,而申固其命,若之何待之?不讨有罪,曰将待后,后有辞而讨焉,毋乃不可乎?夫恃才与众,亡之道也。商纣由之,故灭。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妖,民反德为乱,乱则妖灾生。故文,反正为乏。尽在狄矣。」晋侯从之。六月,癸卯,晋荀林父败赤狄于曲梁。辛亥,灭潞。酆舒奔卫,卫人归诸晋,晋人杀之。 王孙苏与召氏、毛氏争政,使王子捷杀召戴公及毛伯卫,卒立召襄。 秋,七月,秦桓公伐晋,次于辅氏。壬午,晋侯治兵于稷,以略狄土,立黎侯而还。及雒,魏颗败秦师于辅氏,获杜回,秦之力人也。初,魏武子有嬖妾,无子。武子疾,命颗曰:「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以为殉。」及卒,颗嫁之,曰:「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及辅氏之役,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杜回踬而颠,故获之。夜梦之曰:「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尔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报。」 晋侯赏桓子狄臣千室,亦赏士伯以瓜衍之县,曰:「吾获狄土,子之功也。微子,吾丧伯氏矣。」羊舌职说是赏也,曰:「《周书》所谓『庸庸祗祗』者,谓此物也夫。士伯庸中行伯,君信之,亦庸士伯,此之谓明德矣。文王所以造周,不是过也。故《诗》曰:『陈锡哉周。』能施也。率是道也,其何不济?」 晋侯使赵同献狄俘于周,不敬。刘康公曰:「不及十年,原叔必有大咎,天夺之魄矣。」 初税亩,非礼也。谷出不过藉,以丰财也。 冬,蝝生,饥。幸之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7-23
宋及楚平(宣公十四年、十五年)
-----尔虞我诈不会绝迹
【原文】
楚子使申舟聘于(1),曰:“无假道于宋。”亦使公子冯聘于晋(2),不假道于郑。申舟以孟诸之役恶宋(3),曰:“郑昭、宋聋(4),晋使不害,我则必死。”王曰:“杀女,我伐之。”见犀而行(5)。及宋,宋人止之(6)。华元曰(7):“过我而不假道,?我也(8)。?我,亡也。杀其使者,必伐我;伐我,亦亡也。亡,一也。”乃杀之。楚子闻之,投袂而起(9),屦及于窒息,剑及于寝门之外,车及于蒲胥之市(10)。秋九月,楚子围宋。
(以上宣公十四年)
宋人使乐婴告急于晋(11),晋侯欲救之(12)。伯宗曰:“不可,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谚曰:‘高下在心(14)。’川泽纳污,山薮藏疾(15),瑾瑜匿瑕(16),国君含垢(17),天之道也。君其待之。”乃止。
使解扬如宋(18),使无降楚,曰:“晋师悉起(19),将至矣。”郑人囚而献诸楚。楚子厚赂之,使反其言。不许。三而许之。登诸楼车(20),使呼宋人而告之,遂致其君命(21)。楚子将杀之,使与之言曰:“尔既许不谷,而反之,何故?非我无信,女则弃之,速即尔刑(22)!”对曰:“臣闻之: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信载义而行之为利。谋不失利,以卫社稷,民之主也。义无二信,信无二命。君子赂臣,不知命也。受命以出,有死无(23),又叮赂乎?臣之许君,以成命也。死而成命,臣之禄也(24)。寡君有信臣,下臣获考死(25),又何求?”楚子舍之以归。网
夏五月,楚师将去宋(26),申犀稽首于王之马前曰:“毋畏知死而不敢废王命,王弃言焉(27)!”王不能答。申叔时仆(28),曰:“筑室,反耕者(29),宋必听命。”从之。宋人惧,使华元夜人楚师,登子反之床(30),起之,曰:“寡君使元以病告(31),曰:‘敝邑易子而食(32),析骸以微。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子反惧,与之盟而告王。退三十里,宋及楚平(35)。华元为质。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36)。”
(以上宣公十五年)
【注释】
①楚子;楚庄王。申舟;楚国大大,名无畏,字子舟,申是他的食邑。聘:派使节访问。②公子冯(ping):楚国公子。③孟诸:宋国沼泽名,在今河南商丘东北。孟诸之役:指二十多年前申舟得罪宋昭公的事。恶;得罪。(4)昭:明事理。聋:不明事理,糊涂。⑤见:引见,这指托咐。犀:申犀,申舟的儿子。(6)止;扣留。(7)华元:宋国执政大臣。(8)?我:把我们的国土当边邑。(9)投:抨,甩。袂(mei):袖子。(10)屦(ju):麻做的鞋。及;追蒲胥:楚国的市名。(11)乐婴;宋国人大。(12)晋侯:晋景公。(13)伯宗;晋国大夫。(14)高下在心:意思是遇事能屈能伸,心中有数。(15)薮(sou):草木丛生的湖沼地带。疾:指害人的东西,毒蛇猛兽。(16)瑾瑜;美玉。匿:隐藏。瑕:玉上的斑点。(17)含垢:含耻忍辱。(18)解扬:晋国大夫。(19)悉起:全部出发。(20)楼车:设有。猓望楼的兵车。(21)致:传达。(22)即:接近。即刑:就刑,受刑。(23)霓(yun):同“陨”,坠落。这里指废弃。(24)禄:福,福分。(25)考:完成。考死:善终。(26)去:离开。(27)弃言:背弃诺言。(28)申叔时:楚国大夫。仆;驾车。(29)反;同“返”。反耕者:叫种的人回来。(30)子反;楚不主帅公子侧。(31)病:困乏,困难。(32)易:交换。(33):烧火做饭。(34)城下之盟:敌方兵临城下而被逼签订盟约。(35)平;讲和。(36)无:不。诈:欺诈,欺骗。虞欺骗。
【译文】
楚庄王派申舟到国访问,说:“不要向宋国借路。”同时,楚庄王又公子冯到晋国访问,也不让向郑国借路。申舟因为在孟诸打猎时得罪了宋国,就对楚庄王说:“郑国是明白的,宋国是糊涂的;去晋国的使者不会受害,而我却定会被杀。”楚王说:“要是杀了你,我就攻打宋国。”申舟把儿子申犀托咐给楚王后就出发了。
申舟到了宋国,宋国就把他扣留了。华元说:“经过我国而不向向我们借路,这是把我们的国土当成了楚国的地边邑。把我国当成成楚国的边邑,就是亡国。杀了楚国的使臣,楚国一定会攻打我们。攻打我们也是亡国,反正都是一样亡国。”于是便杀了申舟。楚庄王听到申舟被杀的消息,一甩袖子就站起身来往外跑,随从人员追到寝宫甬道上才让他穿上鞋子,追到寝宫门外才让他佩上剑,追到蒲胥街市才让他坐上车子。这年秋天九月,楚庄王派兵包围了宋国。
......
宋国人派乐婴去晋国告急求援,晋景公想援救宋国。伯宗说:“不行,古人说过:‘虽鞭之长,不及马腹。’上天正在保硝楚国,不能同它争斗。晋国虽然强盛,怎么能违背天意?俗话说:‘高下在心。’河流湖泊能容纳污秽,山林草莽隐藏著毒虫猛兽,美隐匿著瑕疵,国君也可以含耻忍辱,也是上天的常规。君王还是等一等吧。”晋景公便停止了出兵。
晋晋国派解扬到宋国去,叫宋国不要向楚国投降,并说:“晋国队已全部出发,快要到宋国了。”解扬路过郑国时,郑国人扣住解扬并把他献给楚国。楚庄王用重礼收买他,让他对宋国人说相反的话。解扬不答应。楚王再三劝诱,他才答应了。楚王让解扬登上楼车,叫他对宋人喊话说晋国不来救宋国,解扬借机传达了晋君要宋人坚守待援的命令。楚庄王要杀解扬,派人对他说:“你既然已经答应了我,却又违背诺言,是什么原因?这不是我不讲用,而是你丢弃了它,快去接受你该受的刑罚吧!”解扬回答说:“臣下听说过,国君能制定正确的命令就叫义,巨子能奉行国君命令就叫信,信承载著义而推行就叫利。谋划不丢掉利益,以此捍卫国家,这才是百姓的主人。合乎道义不能有两种诚信,讲求诚信不能接受两种命令。君王收买臣下,就是不懂“信无二命’的道理。
夏天五月,楚国军队要撤离宋国,申犀在楚庄王的马前叩头:“无畏明知会死,但不敢背弃君王的命令,现在君王您背弃了房言。”楚王无法回答。楚臣申叔时正为楚王驾车,他说:“修建屋,把种田的人叫回来,宋国就一定会听从君王的命令。”楚王他的话去做了。宋人害怕起来,派华元在夜里潜入楚营,上了子反的床,把他叫起来说:“我们国君派我来把宋国的困难告诉你,说:“敝国人已经在交换孩子杀了吃,劈开尸骨烧火做饭。即使如,兵临城下被逼签订的盟约,就算让国家灭亡,也不能答应。如果撤离我们三十里,宋国就一切听命。’”子反很害怕,就与华元定了盟誓,并报告了楚庄王。楚军退兵三十里,宋国与楚国讲和。华元当了人质。盟誓上说:“我不欺你,你不骗我。”
第2个回答  2010-07-23
笔记?解释?什么嘛~~~~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作为最高级的动物人,更喜欢以性本善自居,所以要是让其杀了自己的孩子来吃肉,估计多数人是严厉拒绝的,觉得那太残忍,不是人干的事。但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之中,人吃人的事情,光史书记载的就有很多。
易子而食这个成语就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当时,宋国因为拘禁了楚国的使者,而楚庄王一怒之下,发病攻打宋国。宋国地处中原,是春秋时期诸侯国中相对比较弱小的国家,面对着楚国咄咄逼人的架势,无力招架,只得派使者乐婴齐向晋国求援,本来晋国是打算派兵救援的,但晋国大夫伯宗力柬晋君,说什么“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就说晋国里宋国太远了,兴师动众的跑过去,结果人马疲惫,偷鸡不成可能反而丢了米。

如此以来,晋君就不派兵了,宋国使者没办法,只好回去复命说晋国见死不救。但后来晋国又想到唇亡齿寒的道理,觉得自己如果不出力营救宋国,一旦楚国灭了宋国,自己必然也危在旦夕,于是就派出使者解扬去宋国,让他告诉宋国不要投降,晋军都准备好了,快到宋国了。结果途径郑国,被郑人抓起来送给了楚国,楚庄王就贿赂他,让他对宋国军队说晋国不来救,解扬不从,再贿赂,再不从,三贿赂,终于答应了,于是把他带到二军对持的地带,登上战车,谁知道这小子拿了人钱也不替人办事,还是高呼晋国来救你们了,兄弟们要挺住,把楚庄王气得差点吐血,想杀了他。

杀解扬之前,派人去问他,你怎么言而无信啊,收了楚王的银子,不给楚王办事。结果解扬一番慷慨陈词:说什么义无二信,信无二命,我既然答应了我们晋君要送信,当然不能在听命于楚王,你虽然给了我贿赂,但你不知道信无二命的道理。现在我虽然死了,但我完成了任务,死又何惧?搞得楚王很没面子,不杀吧,难解心头之恨,杀吧,有显得自己特别的小气,不能容纳上贤。结果想想,还是面子重要,于是就放了他回国。

楚人围而不攻,到后来粮食渐渐少了,想要撤退,可将军不愿意,不过让一部分人回去耕地,自己还在这里守着。宋人被围,天天不得安宁,老害怕那天楚国就打了过来,于是就派使者暗中跑到楚军中,找到当时的军队首领子反,说我们宋国现在“易子而食,析骸以爨”,意思就是没吃的了,大家都相互吃对方的孩子,把骨头拆开来烧饭。不过如果楚国退后三十里,宋国必当惟命是从,但如果不退,即使国家灭亡了,也不会服从的。子反也懂得背水一战的道理,害怕宋人拼死抵抗于是就告诉楚王,楚王统一,结果二国议和。

一般来说,吃人的事情,大多都是发生在这种兵荒马乱的时期,民不聊生,饿殍遍野,为了生存,只好忍痛割爱,但自家人舍不得吃自己的孩子,于是往往和别人交换了再吃。虽然听着有点残忍,但却也能了解他们的痛楚,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之下,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做得出来的。

史载安史之乱时,张巡守睢阳,结果弹尽粮绝,兵士共食三万人,张巡还杀妾给士兵吃。以人肉代军粮,本来是为了推翻前朝的残暴统治,结果却用这种残暴的行为来对抗残暴,虽说官逼民反,但遭殃的总是最底层的百姓,连自己的生死都不能掌握。

如果说战争带给人的这种生不如死的情况之下,吃人肉还是可以原谅的,但有另外一种情况,却不得不说一下,比如《水浒传》中母夜叉孙二娘开的人肉包子店,实在让人不敢恭维,本来想好好睡一觉的,可能再也起不来了。当然,水浒中的李逵、宋江、王英等人,都曾吃过人肉,这帮打着替天行道的人,却做着令人恶心的残暴行为。不过有点奇怪的是,自己总也搞不懂他们为何能够在吃着人肉的时候还能谈笑风生,如果是放到现在,估计绝对被当成精神病送到了医院里。

在唐朝张鷟(音zhuó)写的《朝野佥(音qiān)载》也有这样的记述:“武后(武则天)时,杭州临安尉薛震,好食人肉”,这人把吃肉当成一种习惯,在今天看来,估计是换上了一种异食癖。虽然也看新闻说有异食癖者会吃土块、煤块、血痂等东西,但看到好吃人肉时,还是忍不住打寒战,这家伙不但残忍,而且代价太大。

鲁迅批判封建礼教对人的残害,控诉那人吃人的万恶社会,这里的人吃人,真正的吃人肉,只不过是进一步加强语气,表明封建社会对人的残害之深。但在封建社会里,人吃人的现象却屡见不鲜,这种真的以人的生命为代价的行径,无论站在什么角度去看,都太过于残忍,毕竟人有生存的权利。人在某些极端的情况之下,做出这样骇人听闻的事情,到底算不算犯法?至少在没有法律保障的过去,是没有办法制裁的,更何况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呢。

易子而食是人类的悲哀,也是一个国家的悲哀,一国之君,却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总是出现大军之后,必有凶年的现象,那么这个国家也必定不能长久了。

注解:

螽(zhong,一声):秋,螽。螽斯:一类昆虫,表荒宅灾。

蝝(yuan,二声):冬,蝝生。蝝:蝻、蝗幼虫。

薮(sou,一声):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薮:草木积聚之处,近山近泽称薮。

霣(yun,三声):受命以出,有死无霣。霣:1.通“陨”,降,落下;2.通“殒”,死亡;3.丧失,违背。

爨(cuan,四声):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爨:1.烧火做饭;2.演戏。

酆(feng,一声):酆舒(人名)为政而杀之,又伤潞子之目。酆:1.古地名:酆都:今陕西户县北;2.姓氏,以国为姓。

耆(qi,二声):耆酒。耆:此处读shi,四声,通“嗜”。耆耋(qidie,二声):老人,老年。另注:六十岁为耆(qi,二声);七十为耋(die,二声);八十为耄(mao,四声);九十为耇(gou,四声)。

雒(luo,四声):及雒,魏颗败秦师于辅氏,获杜回。雒:今河南洛阳。

踬(zhi,四声):杜回踬而颠,故获之。踬:1.被东西绊倒;2.事情不顺利。

参考资料: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