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道德经第二十七章的理解: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

这句话似乎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解释。
1,善于学习者并不认为需要老师,不善于学习者则推崇学习的资质禀赋。圣人不以老师为贵,不以资质可爱惜,一切靠自得。所以,他内有深沉智慧,到看起来很愚钝。
2,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是善人的借鉴。不重视他的老师,不爱惜他的借鉴,即使聪明,也会受迷惑。
这两种解释似乎各有道理,第一种更符合道家对无为的解释,类似大智若愚。而第二种又更符合字面理解。但这两种解释好像意思完全相反。求问大神,怎么理解这句话?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意思:
善人可以做为恶人们的老师,不善的人也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

老子曾经说过:“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原文]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老子

[解读]
善于行事之人,做事无为自然,不会留下痕迹,让人琢磨不透;善于言谈的,沉默寡言,言而无过,让人抓不住把柄;善于谋划的人,不露心机,却能运筹帏屋,使对手摸不清底细;善于关闭的人,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开;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而使人不能解开。因此,圣人经常善于挽救人,所以人间没有被遗弃的人;经常善于物尽其用,所以世上没有被废弃的物品。这就叫做藏而不露的聪明智慧。善人可以做为恶人们的老师,不善的人也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爱惜他所应该作为借鉴的人和事的人,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世上最糊涂的人。这样的道理是精深微妙得很呀!追问

纯阳真人有注:圣人修自然之道,体天之无为。故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有智人,体杳冥而若大迷,是谓得道之要妙,总不过无容心于道,而听其自然也。
那这个又怎么理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3-26

原文: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⑧明。

故善人者⑨,善⑩人之师⑴;不善人者,善人之资⑵。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⑶。

【注】

⑧袭:因袭,传承。

⑨善:善于。人:为人,做人。善人者:善于为人的人,与下文之“不善人者”均指深陷于苦难中的人。

⑩善:以……为善;王本原作“不善”,据帛书乙本及汉简本改。

⑴师:老师,引申为〔以言语〕教导。

⑵资:〔以钱财〕资助,救助。

⑶要妙:关键。

【译】

所以圣人总是善于救助世人,因而不会遗弃世人;总是善于帮扶万物,因而不会遗弃万物。这(无弃人,无弃物)便是传承公明。

所以善于为人者,喜好他人的教导;不善于为人者,喜好他人的资助。不注重他人的教导,不珍爱他人的资助,即便再聪慧,也将茫然困惑、难以自救。这(善人之师,善人之资)便是脱离苦海的关键所在。

【释】

1、千金万宝,获益一时;嘉言懿行,受用终身。是以善救人者,施赠教导;不善救者,给予资助。善自救者,喜人教导;不善自救,好人物资。不喜教导,不好物资,则茫然困惑,难脱苦海。

    2、无弃人者人无弃,无遗物者物无遗。

   3、他人困顿,要善为施救;消除得迷雾,即可远离苦海。自我窘迫,要善为摆脱;拨开得浓云,便能重见天日。是以君子苦中可作乐,贫时能济人。

4、士君子贫不能济物者,遇人痴迷处,出一言提醒之;遇人急难处,出一言解救之:亦是无量功德。——《菜根谭》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