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所著的小说中,为何都很贬低明朝和崇祯?

如题所述

这一年,皇太极和明朝之间发生的,历时两年的松锦大战终于结束了。松锦大战之后,明朝最重要的将领祖大寿、洪承畴都相继投降了清军。明朝精心打造的九边军镇的精锐力量,几乎全部被剿灭。真正可以称得上是军事力量的,只有吴三桂驻扎在宁远的三万残兵。关外的防御城池,除了吴三桂宁远的一座孤城外,已经全部丧失殆尽。


也就在这时候,皇太极提出了和明朝议和的想法。但是崇祯最终没有答应,还杀掉了参与议和的陈新甲。这样,明朝失去了最后一次和清军议和的机会。

要知道,1642年的明朝,已经处在危在旦夕的时刻。不仅仅清军已经占据了整个关外之地,只等皇太极一声号令,就往关内打来。而且国内的形势也岌岌可危。李自成已经把西北搅得翻天覆地,张献忠在西南也打得风生水起。可以说,整个国内都不得安宁。

皇太极和明朝的议和条件,后来记载在《清太宗实录》里面。这个议和条件,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内容:一是遇到吉凶大事,双方派使者庆吊。二是明朝要每年给清国黄金万两、白银百万两,清国则给明朝人参千斤、貂皮千张。三是明朝要把入境的清人送回清国,清国也一样。四是双方重新划分国界,明朝承认清国打下的地盘为清国所有。

这个议和条件中,第一条,实际上是要求明朝要把清国和它摆在平等的地位,而不再是之前的宗藩关系。第二条,不管是不是等价交换,但至少是互相送东西,而不是要求明朝割地赔款。第三条,清国是为了保持人口基数,明朝也不吃亏。第四条,就算明朝不想重新划定国界,但清国已经实际占有了明朝的土地,明朝不承认也没有办法。

总体来说,清朝的这个议和条件,也不算苛刻。而且前面我们也说了,当时明朝正遭受国内农民起义的强力冲击。如果明朝和清军真正能实现和谈,明朝缓过气来,集中力量打击农民军。把农民军消灭以后,再回过头来对待清军,不是更好吗?为何崇祯不这样做呢?

准确地说,实际上崇祯并没有不答应,当时他也悄悄派了边关大将陈新甲去和皇太极谈判。陈新甲又推荐马绍愉、李御兰具体去和皇太极谈判。马绍愉、李御兰去了清国后,皇太极看见并没有崇祯皇帝给他的国书,很不高兴,说明朝不诚心。马绍愉、李御兰只得回到塔山,把清国议和的条件,带信给陈新甲。而陈新甲并没有引起重视,随手放在桌上,结果这件事泄露了出去。



朝中大臣知道后,都纷纷上奏表示反对。崇祯在这时候,也不好意思说“议和”这事是他让陈新甲他们去干的,于是把陈新甲抓起来,后来又把他处死。陈新甲一方面当了崇祯皇帝的替死鬼,同时也是他自己没有把事情做好,造成了事情的泄露。也就是说,算是他自己咎由自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30


在金庸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描写了一种非常神秘的宗教,即明教在这部小说中,许多明教人参加了反元斗争,出生在明教凤阳支部的朱元璋最终推翻了元朝统治,建立了明朝。明代史学者吴汉曾撰文《明教与明朝帝国》。本文从“明朝”的称谓入手,探讨了朱元璋与明教、白莲教的关系。

其结论是朱元璋利用了明教的力量和宗教起义,但在他成为皇帝后,他避免了同样的叛乱方式,在历史上,名角是真实的,它的兴衰与朱元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什么样的历史?在小说第25章《捧火放天》中,通过主人公的口有了更为正式的介绍。书中说杨晓有一本书《明朝在中国的流传》:张无极翻开书,却看到了小开的《公路》,什么都要引证。书中明确指出,明朝起源于波斯,原名摩尼教,在唐朝延续元年传入中国。当时,波斯复都手执明代两部经典,中国人开始学习

唐朝第三年6月29日,长安洛阳修建了名教寺“大运光明寺”。此后,太原、荆州、扬州、洪州、岳州等重镇相继建成大运光明寺。会昌三年,朝廷下令杀明,明教的影响大大减弱。从此以后,明教成为一个被禁止的秘密教会,历代都被政府摧毁。为了生存,明娇采取了一种神秘的方式。最后,摩尼教的“摩”字变成了“魔鬼”字,世界称之为“魔鬼宗教”。《名交》是在传统学术资料的基础上写成的。

但金庸自上世纪70年代著述以来,无法接触到80年代学者的著作,真正的摩尼教历史上是公元3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创立的,其教义吸收了基督教、诺斯替主义、琐罗亚斯德教等宗教的元素,以“两教三界”为出发点。第二个是光明和黑暗,即善和恶;第三个是开始、中间和结束,即过去、现在和未来。



第2个回答  2019-09-28
因为金庸祖上受过清朝的恩惠,所以为了彰显清朝取代明朝是天命,就对明朝极力贬低。

  
第3个回答  2019-09-29
跟他们当时的行为作风也有关系吧,只是想突出表达当时社会性质。
第4个回答  2019-09-30
因为他个人的喜好,跟他们当时的行为作风也有关系吧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