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所述
陈慎吾认为,张仲景确立的辨证论治法则,揭示了证、方、药三者之间的关系。他指出,从方药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有药无方只能治症,而不能治病;有方无药,不会随证化裁,则不能适应临床变化的需要,所以治病必须有方有药。只有掌握了《伤寒论》六经病脉证并治,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临证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他以为,《伤寒论》中的方药,验之临床,无不有效。至于制方调剂,规律严谨,一药之差,或分量之变,则方义不同,治疗亦因之而异。用方应有“方证”,方证就是用方的证据,证据既包括了病机,又包括病机反映在外的证候。张仲景的学术思想,对后来方剂制方原则如寒热杂投、升降相因等,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陈慎吾学术思想
陈慎吾相信,《伤寒论》中的方药在临床实践中均有效果。他指出,方剂的配伍规律严谨,即使是单个药物的差异或药量的变化,都会导致方义的不同,进而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在使用方剂时,必须有明确的“方证”,即用方的证据。这种证据既包含了疾病机理,又包含了机理在体表的证候表现。张仲景的学术思想对...
陈慎吾的学术思想
陈慎吾认为,张仲景确立的辨证论治法则,揭示了证、方、药三者之间的关系。他指出,从方药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有药无方只能治症,而不能治病;有方无药,不会随证化裁,则不能适应临床变化的需要,所以治病必须有方有药。只有掌握了《伤寒论》六经病脉证并治,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临证得心应手,运...
中医文化故事(人物篇)——胡希恕
胡希恕(1898~1984),汉族,生于辽宁省沈阳市。被誉为中国近代著名中医经方临床家、教育家,被日本中医界赞誉为《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胡希恕青年时拜王祥徵为师学习中医,于1919年参加沈阳市政公所中医考试,获取中医士证书并个体行医,1931年在北京个体行医,与陈慎吾、谢海洲等老中医办学,传播中医...
陶广正的著作
陶广正,男,河北玉田县人,1943年1月生。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医专家。北京大学医学部客座教授。历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文献学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王清任学术思想研究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诊断分会理事。曾获中国中医研究院科技成果铜质奖章和银质奖章。...
北京中医药大学走出过哪些医学翘楚?
通过研究不同体质类型与疾病的关系,强调体质的可调性,从改善体质入手,为改善患病个体的病理状态提供条件;实现个体化诊疗,在临床对疾病的诊治活动中,对疾病的防治措施和治疗手段建立在对体质辨识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该人的体质特征,并针对其体质特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贯彻中医学“治未病”的学术思想,结合体质进行预防...
胡希恕的医术思想与著作
1958 年受聘于北京中医学院任教,教授《伤寒论》、《金匮要略》。临床擅用经方, 尤其对桂枝汤、小柴胡汤等的临床应用更有独到之处,除用于伤寒温病以外,尚有内外妇儿各科杂病,每用必效,是当时人所公认的经方家。 刘渡舟先生称其为“经方学派的大师”,并介绍说:“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